AI浪潮襲捲而來,學校教育如何塑造孩子的未來?從今年6月「台北市新科技教育發表會」上,或可一窺端倪。
中正高中「AI人工智慧學程」學生簡報「AI自動實驗室」專題成果,展示機器手臂運用視覺辨識,辨識實驗室器材、並依序放在對應位置,節省整理實驗室的人力。
另外一組學生則展示所研發的「捷運進出站人數預測App」。他們利用公開資訊做大數據分析,開發出預測台北市各捷運站人流的運算模組,乘客可以據此避開搭車人潮。
AI吃「大數據」長大,是好用的工具
中正高中108學年度開辦「AI人工智慧學程」,是台北市第一所投入AI教育的高中。校長江惠真認為,與其說AI會取代人類、搶走工作,不如將它視為契機,為人類帶來更好的文明發展以及生活方式。
「AI是很好的工具,」重點是,我們如何善用AI,用AI做什麼?也就是說,關鍵還是在於「人」,將來我們都必須學會善用、駕馭它。
江惠真指出,「AI是吃數據長大的工具,」只要我們把大量、有清晰標註的客觀數據餵進去,AI就會快速學習,進一步做出分類、判斷、預測和決策。
有感於AI是未來重要趨勢,江惠真接任校長後,不斷思考學校教育可以做出哪些改變?她對學生未來圖像的想像是,不僅具備創意、有原創能力,同時也擁有實做、解決問題的能力。
江惠真研究國內、外文獻後發現,無論是AI、機器學習或是深度學習,在在需要數學和邏輯思考能力。而這正好成為她辦學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針對數理成績好的學生,如何幫助他們維持並發揮優勢能力?」於是她研發設計出AI學程,成為中正高中辦學的一大特色。
高一打基礎,結合大學和企業資源
AI學程每年招收30個數理專長的學生,為課後學習的專班,平均錄取率約五、六成。究竟AI學程在學些什麼呢?
江惠真指出,高一主要是「打底」基礎的能力,包括:數學、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等三大領域課程。
「數學」部分,深化學習AI運算邏輯所需的關鍵能力,如統計、微積分等。「資訊科技」部分,教學生C++、Python程式設計。
「生活科技」部分,則是結合「工業4.0」(編按:智慧製造概念,將智慧數位技術引進製造和工業流程),讓學生實際操作設備、做中學,學習使用西門子的控制器,以及模擬如何使用控制器控制「AI智慧化工廠」的生產線流程。
除了西門子企業之外,AI學程也引進台北科技大學、淡江大學、廣達集團旗下達明機器人等產學資源。北科大電資學士班(整合電機、電子、資工、光電等領域之基礎課程)教學生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的課程;淡江大學商學院的課,則是教商業管理知識、商業化的應用。
專題製作訓練學生「設計思考」
高二學習的重頭戲為「專題製作」,運用AI改善或解決問題。以第2屆AI學程學生所做的專題為例,包括:AI視覺辨識自走車、AI智慧拼圖、AI自動實驗室、捷運進出站人數預測App等。發想靈感皆來自於對生活的觀察,如何運用所學,讓生活變得更好。
江惠真之前在南港高工當校長,對專題實作流程十分熟稔,因此,由她親自上陣授課,教學生如何做專題,從設定題目、展開規劃流程,到尋找方法和資源等,並且每個月關心各組專題的進度。
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設計思考的思維。首先,思考你想要回答或解決生活中的什麼問題?而後思考如何達成?並進一步分析、展開數個子問題。如果要解決這些子問題的話,需要哪些技術能力,以及各流程需要多少時間和資源?像是需要電腦、電子小車,或是諮詢北科大教授或西門子工程師等。
學生初步完成專題計畫,學校會邀請大學教授和企業聽聽學生的簡報;去年就邀來工研院、陽明交通大學教授,提供回饋意見,而後學生再做修正。
培養未來AI時代所需的4能力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工作報告》,未來工作者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分析思維與創新、創意原創主動、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推理構思、技術使用與監測、技術設計與編程等。
AI學程透過專題實作,除了培養學生未來所需的能力,也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成就感:
1 分析思維與創新
AI學程開辦4年下來,江惠真觀察,學生看問題變得深入,不再只停留在表層的問題,而是會試著統整所有資訊和所學的知識,分析、了解問題的真正原貌。
像是有學生計畫做「魷魚價格的預測」,需要輸入大量的魷魚價格數據,建立預測模型。江惠真說:「他們會去通盤思考洋流、季風、雨量等狀況,將這些因素設為參數,分析它們是否會影響魚獲量,進而影價魚的價格。」
2 創意原創主動
在江惠真看來,這些年輕學生創意十足、創新能力強。今年有學生做「聲紋辨識」,輸入大量的聲音數據,AI就可以根據聲音辨識說話的人是誰。「若這個系統將來發展成APP的話,就能杜絕詐騙集團的勒索。」
之前,有學生做「智慧停車場系統」專題,需要測試通過紅綠燈。原本江惠真還很苦惱,是不是要商請南港高工的老師們幫忙、做一個縮小版的紅綠燈;結果學生們發揮創意,用紅色、綠色、黃色的紙,就成功讓控制器感應顏色。她忍不住感嘆:「這些學生腦筋靈活、思維創新,不像我們大人容易固著在以前的舊經驗。」
3 複雜問題解決能力
有學生觀察,同學們都討厭清洗、收拾實驗器材,因此,萌生「AI自動實驗室」專題的靈感,希望運用機器手臂的視覺辨識系統,機器手臂夾取燒杯、試管等實驗器材,依序放回置物櫃,節省人力和時間。
江惠真指出,學生原本以為只要程式寫得好,機器手臂就可以夾取實驗器材。但實際試過之後才發現,實驗器材有大、有小,根本夾不起來或是會掉下,十分棘手。他們找來西門子和達明機器人工程師協助,一起討論如何虛(程式)實(夾頭)整合,解決問題。
後來,學生發現環境的燈光變化,也會影響視覺辨識。光線亮或不亮,機器手臂夾取的成功率也不一樣;之前發表會上,有記者對著機器手臂拍照、開閃光燈,結果燒杯就掉了。「對學生來說,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遇到各種問題,不斷一一嘗試解決方案,不僅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也練就不怕錯誤與失敗的精神。
4 技術使用與設計能力
實做專題過程中,學生們學習觸類旁通、不斷延伸,包括:物聯網(IoT)、資料探勘、演算法、機器學習、視覺辨識、程式設計等新興知識和技術。
從前2屆AI學程畢業生的升學路徑來看,大多念電機、資工系,也有人念化學、土木工程等系。「不管是哪個領域或產業,AI可以幫我們協作完成工作,尤其是重複性、危險、費時費工等工作,」江惠真說。
江惠真指出,以112年AI學程學生的學測成績來看,AI學程的確強化學生的數理能力,數學頂標及前標成績皆高於全國分數達兩級分之多。
在「軟實力」部分,她觀察,學生更懂得團隊合作、虛心受教,「也了解到很多事情無法如你原本預期,難免有挫折,在這個部分學生成長很多。」
照片提供/北市中正高中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