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高股息不可能勝過市值型 ETF?清流君揭投資的致命缺點!

CMoney

發布於 02月05日10:52 • CMoney官方
高股息不可能勝過市值型 ETF?清流君揭投資的致命缺點!

本集《理財資優生》邀請 YouTuber 清流君,分享他的投資心法,他從回測分析到年化報酬率破 15% 的實證技巧,揭示如何透過 ALL-IN 市值型 ETF 快速累積 8 位數的財富!

回測有效的 4 大標準

清流君擅長使用回測比較投資績效,卻常被批評過去不代表未來,可是他在回測的背後有 4 個標準一定要過關:

  • 普遍性,ALL-IN 大盤的策略不只台股、美股、歐洲市場、新興市場,整個亞太地區以及歐澳遠東指數,他都回測過一遍,如果都過關就代表普遍性通過。
  • 直覺性,它的背後必須要有金融理論支撐,ALL-IN 大盤可以賺到錢最根本的理論就是我們要願意承擔背後的風險,這叫做風險溢酬。
  • 持續性,金融商品或投資策略我們會關注所謂的滾動期間,如果不同的滾動期間勝率有高達 7~8 成,甚至 9 成以上他才敢推薦給投資人。
  • 可投資性,需要考慮到交易成本,若費用率過高在可投資性就是不過關的。

高股息不可能勝過市值型 ETF?

以回測來說,高股息 ETF 總報酬確實會落後純的市值型 ETF,清流君認為,投資人其實是不知道有這個取捨,為了穩定領息,可能還以為可以打敗大盤,配息也要贏過整個市場,但這是不可能的,資本利得跟高股息 ETF 絕對是一個取捨,要高資本利得就不可能有高配息。

清流君頻道成立於 2020 年,他一直堅信 ALL-IN 大盤的策略,其實早在美國上世紀 ALL-IN vs 分批進場,還是逢低買入已經戰成一片,但實證下來真的就是 ALL-IN 績效最好,他才又把這個論點套用在台股上,用元大台灣50(0050)成立至今的數據做回測,也驗證了這一個觀點,曾經他也擇時進場過,可是後來發現這對他自己沒有幫助,多延個兩三天或是一周,有時候市場就直接衝上去了,後來他只要拿到錢,當下就直接 ALL-IN。

半導體、AI 主題式 ETF,未來勢必跑輸大盤?

市值型 ETF 也分很多類,但清流君只挑純的市值型 ETF,就是單純市值加權,像是 0050、006208,就是專挑台灣上市市值前 50 大的當作整個投資組合的成分股,現在也有市值型 2.0、3.0,加什麼低碳、ESG 之類的,他個人是不推薦,有些還會設台積電的持股上限,就不是完全照著市場的意願,另外,還有主題式的 ETF,像費城半導體、AI 都算主流趨勢,他認為就是割韭菜的產品,將來一到兩年均值回歸,跑輸市場的機率太高了。

重押產業型 ETF 是投資致命缺點?

過去十年科技業、半導體和 AI 趨勢最強,很多人他把資金重壓在統一FANG+(00757)或是產業型的 ETF,這是投資上最大的致命缺點,曾有研究調查,美國上世紀 1930~2024 年制霸的產業,1930 年辦公室文具設備的股市報酬是最高的,到現在過去十年是科技業,這是一個近因偏誤,每個十年制霸的產業我們都想像不到,反而去看長期科技通訊產業,它績效其實跟大盤差不多。

ETF 可以開槓桿操作嗎?請看影片👇🏻

影片/【歐印ETF】30歲前淨資產8位數,ALL IN投資4大關鍵心法,年化15%?公開全市場ETF投資策略|ft.清流君 @MrWaterDrop【理財資優生】ep26

(圖:shutterstock / 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