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為什麼聰明人也會被詐騙?社會學教授解析:最容易騙取信任的11種關鍵!

三采文化

更新於 2023年08月24日14:17 • 發布於 2023年08月28日04:00

文/《詐騙社會學:華人第一本探索詐騙、謊言與信任的專書》孫中興著

說到詐騙,我們最容易想到詐騙集團—可能是一群有專業訓練的黑道組織,利用各種管道對民眾下手。然而,如果進行詐騙的是政治人物、政黨甚至是國家政府呢?

這是本章要談的「政治詐騙」的其中一部分,小從競選人的政見跳票、政治人物塑造自己人設的「造神運動」或「造浪運動」;大至希特勒時代或美國參與越戰、轟炸寮國、發起伊拉克戰爭前,政府的資訊都未對人民公開……這些都是奠基於人民對制度、組織、公部門的信任而進行的詐騙。

但所謂「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政治人物的「鐵粉」總是堅決相信自己支持的人沒有問題,不支持的人都有問題,這都不是民主公民的健康態度。然而這份堅決的信任感究竟從何而來?除了政治,新聞上也時常看到新興宗教組織的詐騙案件,支持者也不乏大眾認知的高知識分子或有地位的社會人士。為什麼看來聰明、有足夠知識和社會經驗的人們,也會上當呢?

詐騙無關智商:人際與制度的信任

在第二章,我們已經了解詐騙與信任間的「羈絆」,接下來,則是要拉到個人層面及社會制度來對照看看,腦粉鐵粉到底是怎樣誕生的?

其實就社會整體來看,不管古今中外,為了社會的正常運行,詐騙是很少見的。但從個人面來看,你只要被騙過一次,無論大小,就會覺得詐騙無所不在—儘管實際上,詐騙還沒盛行到足以妨礙社會的運作;要達到經濟崩盤、通貨膨脹,那才是完全沒辦法運作的程度。

最常見的信任是來自於「人」,有時候則是根據「制度」。在傳統社會裡,因為你認識那個人,所以你相信他;如果是在陌生情況下,你不懂那個人,要相信他恐怕有點困難。

人際信任的十一種來源

綜合各項前輩的研究成果,人際間的信任來源,具有以下十一種:

一、外表:外型條件優秀者容易被信任

如果你不認識他,但他的外表長得好看,就比較容易被信任。這是心理學中的「暈輪效應」(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意思是我們對於他人的認知是來自於第一印象,從而去推論對方的其他特質。也因此長得好看,或者說有「眼緣」的對象,我們看著對方會戴上「肯定」的濾鏡,先給他一百分;反過來說,長得不合乎我們的喜好或具有不喜歡的部分,我們就會戴上「否定」的濾鏡。只要對方有一個不好的行為,就拿出那句名言:「我早就知道他不是好人!」

這也是為什麼商業代言都要找帥哥美女。可能有生理上的原因,也可能是自卑,覺得上帝把他造得那麼好,一定有其特別的理由,比較憧憬好看的人。或是帥哥美女一定在道德上或各方面都很傑出,即使未必是事實。就像問路時,如果有一個帥哥和一個比較不帥的,你傾向於問哪一個?如果兩個人給的答案不一樣,你會比較相信誰?

二、個性魅力:卡里斯馬(charisma)

有的人特別具有領袖氣質,英文叫charisma。有的人則是很好相處,也很樂於助人,有點像工具人,在某些情況下你會相信他,覺得他會替人服務,比如幫買飲料,也不會懷疑他會在飲料裡面吐口水。

三、血緣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認識」,一個人最認識的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們,而且普遍相信親人不會騙自己,因此血緣的詐騙反而更容易成立。有時是親人被別人騙,比如別人騙他投資什麼,他就拉你進來說我們只要湊足一百萬,獲利可以到五百萬之類的情況。

四、親友(介紹)

這跟第三點有點關聯。親人或同學朋友間往往是間接詐騙,先透過一個人,然後再去找其他人,像是撒網捕魚,比如傳銷或拉保險很多都用這種方法。我們常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是親友說誰誰剛去了新公司上班啊,麻煩你支持一下,保個什麼險,一年只要繳三千塊,總共五年之類的。這種事情我投保過,許多朋友也投保過,後來都不了了之。

五、家庭出身

這是一種對階級的崇拜,覺得上層階級出身的人,教育好,資源豐富,他什麼都有,不可能會騙你。之前有一部影集《創造安娜》(Inventing Anna),女主角安娜說自己是歐洲貴族出身,生活方式、言談舉止都表現出貴族出身的模樣,人家就信了。這是假冒身分的騙徒常見的手法之一。

安娜的手法之一就是刷卡不過時,一再要求店家再試,最後由朋友代刷自己的信用卡,之後她再也不提這件事。這樣她就省了一筆錢。而她的朋友因為相信她是富裕人家,不會真的沒錢,因此被騙。我也遇過類似的事,前一陣子有個朋友請我吃飯,我們談得非常好,最後他說他要買單,結果信用卡都刷不過。我說我在《創造安娜》看過這個劇情,那人尷尬一笑。當然,最後是我付錢。不過因為是好朋友,後來他找時間回請,還送了一些禮物。

六、教育背景

一般人都有當教授的或名校出身的不會說謊的印象。還有,坊間也有以國際名校的名字當作招牌的,比如哈佛診所、哈佛親子什麼的,哈佛也不是以這些領域出名,但它就是個象徵,畢竟「哈佛廣場」聽起來跟「水源廣場」就差很多。還有之前藝人被踢爆自稱哈佛畢業,結果其實是進修部之類的。臺大也有在職學分班,但一講出「臺大」,大家就會覺得:哇,好了不起!

七、職業歷程

這跟第六種也很接近,只是名頭換成國內幾十幾百強或是知名跨國大企業,甚至是矽谷、華爾街這種耳聞但一般人較難接觸到的特定職業地點,都是一種光環。

八、宗教信仰

詐騙在沒被揭穿以前,就是要贏得信任。職業、宗教都是贏得信任最好的方式,因為出於共同信念,比如他跟你是教友,你總覺得他怎麼會騙人呢?特別是相信同一個獎善罰惡的神的人,難道連神都敢騙?

九、政治立場

這是比如臥底去了解敵方陣營,像漢娜.鄂蘭寫的《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裡的艾希曼,他後來供稱自己當初是從納粹臥底加入猶太人團體,還認真讀了猶太人的書,讓他在猶太人之間可信度很高。同志出賣同志,好像也不是新鮮事,所以才會有「有這樣的同志,誰還需要敵人」的感嘆!

十、經濟狀況

我們通常覺得有錢人不會騙人,因為他已經那麼有錢了,幹嘛騙人?但那些大企業的詐騙案,比如美國的安隆案就是在會計上作假帳。世界上那麼多大公司,那麼多會計系統和監督,這種案例並不多,但也可見再嚴密的系統都會有漏洞。

十一、興趣:興趣相同或類似容易被信任

我們會有種概念:參加同一個社團的人,不會是壞人啦!或是有人在網路上說恐怖情人的判斷標準,第一個是虐待動物。那如果他跟你一起參加愛護動物的團體或在愛貓團體當志工,你就覺得他不是壞人啊!

反過來說,詐騙者也可以利用大家認為愛護小動物的人應該比較有愛心,來欺騙不知情的人。興趣相同容易產生信任,卻也有人濫用這種信任。

個人層面的信任因素也包括愛情。有人在愛情裡有更強烈的信賴,但如果對方心懷不軌,自然可能造成詐騙的機會,這是矛盾之處。比如「出租愛情」算不算騙?情感公司賣你的是情感服務,可以出租男女朋友。但付出的情感程度是有限度的,而且讓你明白知道那是假的。你可以享受那三個小時付費的結果,在那之後就不能要求什麼。這種明知有界限,跟你對於真實愛情的那種無限期待,哪一個比較好呢?

延伸閱讀:網戀奔現就破滅?交友軟體的愛情詐騙會成功有「3個重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