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不是孩子哭鬧就是經不起挫折!專家的5個SOP,教你養出挫折容忍力高的孩子!

未來Family

發布於 08月19日01:06 • 周品攸(未來Family記者)

4歲的小光努力用積木搭建了一座城堡,好不容易快要完成時,一個不小心,城堡倒塌了…小光皺起眉頭,眼眶泛紅,但他深吸一口氣,重新開始。

這一幕看似平常,卻蘊含著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能力之一,那就是「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的學習雖然會貫穿整個成長過程,但6歲前是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像小光這樣具備良好挫折容忍力的孩子不易放棄,面對挫折時能夠堅持不懈,再接再厲。這種態度在未來的學習、人際關係和各種挑戰中都會發揮重要作用。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指出,高挫折容忍力往往與成長型思維相伴。「這些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能夠忍受暫時的失敗,並相信透過努力,終究能達成目標。這種思維模式有助於培養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陪就對了~0-6歲有效陪伴法》作者、治療師雙寶阿木吳怡璇亦表示,許多研究都載明,兒童時期克服挫折的經驗,能夠幫助個人在成年後更好地應對難以控制的情況和挑戰。

不是孩子哭鬧,就是缺乏挫折容忍力

陳志恆心理師指出,許多家長有個常見的迷思:在孩子遊戲輸了,或事情做不好就大哭大鬧,就認為孩子太脆弱、缺乏挫折容忍力。「但必須說,孩子因挫折而展現的情緒反應,如:哭泣或發脾氣,並不能直接反映其挫折容忍能力。評估孩子的挫折容忍力,關鍵在於觀察他們面對挫折後的行為。」

他認為,真正具備高挫折容忍力的孩子,即使感到難過或憤怒,仍會願意再次嘗試;相反地,遇到困難就輕易放棄的孩子,才可能是挫折容忍力較低的表現。舉例來說,一個寫字時不斷擦掉重寫的孩子,雖然可能表現出沮喪,但其堅持的態度恰恰顯示了較高的挫折容忍力。因此,家長應該關注孩子面對挫折時的整體反應和行為,而不僅僅是情緒表現。

五個教養SOP,提高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1.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氣質

因為挫折而有情緒,是正常的,就連大人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做的是,引導孩子學會忍受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並與它共處,才有辦法處理、消化這個情緒,並轉化成解決的能力。」治療師阿木如是說。

該如何引導?陳志恆提醒,作為父母,首要任務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當孩子因為輸了比賽而大哭時,不要急著說「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而是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比賽輸了,你覺得很難過。」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他們才會更願意面對挫折,也更容易接受、信任父母的建議。

2.找出挫折背後的原因

治療師阿木指出,幫助6歲前的孩子克服挫折,首先要了解挫折的原因。常見的原因有三種:語言表達不足、動作認知能力不足、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其中語言表達不足是3歲前的孩子更容易感到挫敗的原因。因此父母平時可以問孩子:「是不是因為積木倒了,所以你很生氣?」、「你需要我的幫忙,是不是因為你這個動作做不好?」、「你需要媽媽的幫忙,是因為你不知道三角形是哪一個嗎?」除了幫他把情緒說出來,也協助他釐清原因,父母才能更針對性的提供協助。

3.提供最小程度的協助,鼓勵嘗試

在孩子面對挫折時,不要急著幫他們解決所有問題。相反,要提供最小程度的協助,鼓勵孩子自己嘗試。陳志恆舉例,女兒想自己綁鞋帶,卻做不好,可以先鼓勵她:「你願意嘗試很棒喔!那爸爸教你怎麼綁好不好?」示範後孩子因為手部靈活度不夠,仍然綁不好,就可以提供最小協助,比如說:「沒關係,我知道你很想要學會,爸爸下次準備粗一點的繩子,讓你可以試著綁綁看」或者「我們一起來,你負責拉這邊的鞋帶,爸爸負責另一邊。」透過這種方式,先讓孩子感成功的經驗,再慢慢練得更純熟。

4.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法,並分段練習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引導他們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法。治療師阿木建議,可以使用啟發式提問,如:「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辦?」或提供選擇「你想先試試這個方法,還是那個方法?」對於年紀稍大的孩子,可以共同列出多種解決方案,討論每種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及優缺點。比如5歲的孩子因為積木塔一直倒塌而沮喪時,可以問:「要不要我們一起想想,怎樣才能讓積木塔更穩固?」如此一來,孩子會聚焦在解決當前的問題,而不是一直陷入負面情緒中。

5.肯定進步,培養成長心態

陳志恆指出,在孩子面對挫折的過程中,重要的不只是最終結果,更是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應該給予具體描述的鼓勵。如:「你有發現你做到了嗎?」、「妳做到了!很棒喔!爸爸有看到你做了哪些努力」這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有人見證到我的進步。」 這樣的肯定能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心態,他會慢慢從失敗中長出自信。

0~6歲孩子這樣教

既然0到6歲是孩子學習面對挫折的黃金時期,那該如何針對各個階段的孩子給予引導呢?專家解析如下:

・2歲前:滿足需求與安全感為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專任講師周姍姍指出,研究表明,母子依附關係的安全感越高,孩子的挫折感就越少。而這個階段的寶寶,最常遇到的挫折就是餓了、累了、尿布濕了卻沒人理,因此提醒爸媽要及時滿足寶寶的基本需求,用溫暖的擁抱和輕柔的話語安撫寶寶,讓他感受到安全感,幫助孩子日後面對更大的挫折打下基礎。

此外,這階段的孩子也會透過探索來試探自己能力的極限,比如說跑、跳,爸媽難免會擔心安全問題而限制他們,這時孩子可能會覺得挫折。因此陳志恆建議,在安全的環境中,讓孩子盡情探索;必須限制時,耐心解釋原因,並提供替代方案,或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在馬路上跑很危險,我們到公園時再玩追逐遊戲好不好?看誰先摸到那棵大樹!」

・2-4歲:重視孩子的「我要自己做」

周姍姍指出,這年紀的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常常會說「我要自己做」。但有時孩子的能力發展程度不一定符合孩子想做的事,可能會因為無法達到目標而感到挫折,如:拼不好拼圖、穿不好衣服等。

這種時候,爸媽別急著幫忙,而是要鼓勵孩子多嘗試。像是學穿衣服,可以把動作拆解成幾個小步驟:「先把手伸進袖子裡,對,做得好!」、「再來把頭從領口鑽出來,你可以的!」過程中,遇到孩子因卡關而情緒爆發時,別忘了先同理他的感受:「衣服卡住了,好生氣喔!」,然後再引導他繼續嘗試:「媽媽知道這有點難,沒關係,我們換個方式試試看!」記得,過程中要適時給予一點小協助,讓孩子能完成任務,當孩有了信心後,再漸進式地慢慢提高難度。

・4-6歲:進入人際互動的小世界

這階段的孩子,大多都已經進入幼兒園,孩子會開始面臨更多社交和學習上的挫折。可能會遇到同學不想跟自己玩,或是學習新技能困難。這時候,爸媽的角色就是當個好聽眾和引導者。

當孩子說「OO都不跟我玩」時,別急著下定論或指責。周姍姍建議,可以試著引導孩子說出當時的情況:「發生什麼事了?你們當時在玩什麼?」先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再陪著他分析原因、換位思考:「你覺得為什麼OO不想跟你玩?」接著鼓勵孩子思考解決方法:「要不要試試看問問OO想玩什麼?」

社交的問題,這年紀的孩子可能今天吵架,隔天就和好了;但也可能努力了,還是沒辦法解決,「重要的是,父母願意陪伴孩子度過這個過程,孩子會知道不管怎麼樣,都會有一個安全堡壘存在,至少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他傾訴,而且爸爸媽媽理解我的情緒與困境,無形之中,也培養了孩子的心理韌性。」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進來看看。
    08月20日21:2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