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拋出對等關稅政策,全球化面臨斷鏈危機,美方後雖宣布「擴大豁免電子產品」,被解讀對台灣組裝代工產業是利多,但在川普「補槍」指關稅豁免是假新聞後,能豁免多久仍未知。勞動部雖評估機械、汽車零組件、塑膠石化、水五金、扣件業、電線電纜行業將受衝擊,規畫150億元方案支持勞工安心就業,但仍遭在野黨質疑杯水車薪。
民眾黨團質疑,政院4月4日提出的首波880億特別方案,針對勞工就業的部份多沿襲疫情期間對應方案,財源來自就安基金,但疫情期間全球化尚未斷鏈,就安基金出手後「元氣大傷」,疫後基金水位回復不如疫前,如今預期比疫情期更嚴重的全球化斷鏈經濟風暴來襲,首當其衝的恐是受衝擊產業中的中高齡勞工,就安基金此次能否再度助勞工脫困值得觀察。
針對美國祭出高對等關稅,學者認為機械工業恐成「重災區」,台灣機械工業公會理事長莊大立日前曾當面向賴總統訴苦,強調機械產業進口非常多的半導體設備,單論機械業,竟然還得背負高達32%的對等關稅,相較於競爭對手韓國關稅25%、日本24%、歐盟20%,台灣業者向來循規蹈矩,以往輸美產品也只課3%到5%稅率,現在卻要面臨被課重稅,這就是不公平競爭。
南部螺絲製造工廠一位陳姓經理也說,工廠九成螺絲產品都輸往美國,目前仍在90天關稅豁免期,美國買主也仍願吸收部份關稅,美國訂單尚無明確影響,但川普捉摸不定,若亞洲競爭國家未來零關稅,台灣關稅卻更高,勢必產生轉單效應,但現在年輕人寧可選擇到服務業,不願從事一成不變的製造業,廠內多是中高齡員工,如果工廠最後被迫放無薪假或裁員,老員工空有技術卻難找新工作,生活將出問題。
機械產業向來被視為台灣製造業的重要支柱,但台灣機械業中,中小企業佔極高的比例,據經濟部工業局與中小企業處統計,機械製造業的中小企業占比約 97% 左右,分佈在齒輪、軸承、模具、控制系統等領域,工廠人數多低於200人,不少還是家庭式小型工廠,應變景氣變動能力遠不如大企業,再加上年輕人難耐吃苦及一成不變的工作,經濟部2023年統計,機械業中高齡勞工(45歲以上)佔比已經超過50%,相對較難輔導轉業或創業。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在立院質詢時說,台灣在2000年加入世貿組織WTO,20多年來,台灣的GDP增加12.91兆元,經濟成長最仰賴的產業前四名,分別是電子零組件製造,電腦電子產品光學製品、電力設備製造業及機械業,這四種產業貢獻台灣GDP的三成。但以機械業為例,不少是中小企業,若因美國對等關稅導致WTO架構瓦解,勢必面臨產業寒冬,勞動部不能等美國關稅政策塵埃落定,現在就應檢視手中拯救就業的「工具」夠不夠,例如要求中高齡勞工在無薪假後再出發,難度高,勞動部必須先掌握,適合中高齡勞工的職訓種類為何,中小企業多無能力辦訓,難道要這些中高齡勞工自行創業,他們又能創什麼業?
勞動部長洪申翰答詢時說,勞動部已「鬆綁」就業保險基金(2024年度總金額約1200億元)運用規定,過去該基金使用規定較為嚴格,鬆綁後可搭配就安基金聯手因應風暴,未來若中小企業無能力辦職訓,勞動部不排除出面代辦,期望透過職業再設計等手段,避免這些中高齡技術勞工,淪為立委口中「流動性最高卻是低薪低技術的派遣勞工」,或者被迫提早退休或失業賦閒。
勞動部因應就業衝擊主要財源目前仍是就安基金,收入來自外籍移工雇主按月繳納平均約2000元左右的就業安定費,至2024年11月就安基金規模逾469億元。回顧2020年到2022年三年的新冠疫情期間,因國內就業市場受嚴重衝擊,勞動部相繼以該基金財源,提出「安心就業計畫」「充電再出發計畫」「安心即時上工計畫」「企業減班休息補貼」,分別針對勞工失業、無薪假、減班,提供津貼、職訓,並補助受影響企業,只要雇主仍願保留人力,不大量裁員,也可得到穩定就業獎勵。
民眾黨立院黨團指出,政院4月初提出的880億特別預算中,勞動部的應急計畫,多與疫情期間大同小異,質疑「新瓶裝舊酒」,懷疑過度低估對等關稅風暴對台灣勞工的衝擊,白委指出,為了力挽三年新冠疫情對國內就業的衝擊,就安基金已經燒掉700億,此次風暴影響更甚於新冠疫情,穩定就業方案有無對症下藥,子彈夠不夠,都應即刻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