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國土法放寬綠電設施?可解台灣能源焦慮?一次看懂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2月05日09:14 • 發布於 02月05日03:30 • 林仕祥

去年底在朝野的共識下,《國土計畫法》的上路時間再延後,而環繞這部國家發展「根本大法」的討論,至今仍未止息。特別是展望未來,台灣綠電缺口愈來愈大,《國土計畫法》在圈叉表中,對電力設施的興建綠燈全開嗎?這部法律會是緩解台灣綠電焦慮的必要之惡嗎?一文讓你簡單看懂。

「3頁全都非農用,農地上這麼多非農用(設施)的情況下,農地反而不保……。」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賴宗裕拿出一疊厚厚的《國土保育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城鄉發展地區容許使用情形表》(俗稱圈叉表),筆劃間對目前的《國土計畫法》(以下簡稱國土法)規劃顯得憂心忡忡。

適度開放電力設施,農地不會流失

不過,國土署長吳欣修向《遠見》解釋,上述農地將種滿發電廠的猜想純粹是誤解。他指出,農地若要興建電廠,仍需走相關程序,向主管機關提出相關申請,經書面文件審核、現場查核……等一系列過程後才准建。《國土法》在電力設施這一欄上「畫圈」的範圍,僅限饋線、升壓站等小型、對地方衝擊不大且屬必要的基礎建設,並非指農地蓋電廠可直接通過。

從農民的視角來看,農地適度開放電力設施的建設,其實並不會造成農地的流失,反而更能穩定農民收益。

獲選為今年10大神農的向天歌創新農業執行長蔡英地,就用綠電的收益來對沖農業的波動性,強化自身鵝場的競爭力。《遠見》團隊穿梭在一間又一間的鵝場,往上看均設置一個又一個的光電場,這些光電場,就是他的一項祕密武器。

向天歌新鵝場。黃菁慧攝
向天歌新鵝場。黃菁慧攝

向天歌新鵝場。黃菁慧攝

「改建一個舊禽場須花1~2千萬,怎麼花得下去?但我用太陽能的收益來還貸款,這樣在財務上就很漂亮了。」蔡英地笑說,如果當初沒有太陽能,可能在他返鄉務農第二年就被父親趕回家了。

他指出,農本業波動性太大,不是天災導致成果全部付之一炬,就是大豐收導致果賤傷農。波動中一旦落入谷底,「只能一直賠錢,種的連拿來賣錢養人都不行,就只能離農了。」有了光電場,就能為農民「托底」,幫助農民從1走到2、3、4……不會只在0與1之間無限循環。而整套做法能成功,在於「以農為主、以電為輔」,讓了解農業的人去輔導綠電發展,才是成功的訣竅。

若農民確實有「用綠電輔導農業」的需求,那麼農發區土地允許建設饋線、升壓站等基礎設施,就有了合理性。而從外界的這項誤解出發,凸顯的是國土計畫的龐大與複雜,其牽動社會的眉角甚多。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蔡英地。黃菁慧攝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蔡英地。黃菁慧攝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蔡英地。黃菁慧攝

國土計畫如何換軌?國土署長這樣解釋

吳欣修說,未來《國土法》上路後將取代《區域計畫法》,管制占全台灣約八成的非都市土地。但在換軌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個《國土法》就把過去《區域計畫法》的使用地類別全部蓋掉,必須有「銜接」的概念,來保障民眾現有的權益。

《國土法》上路後,未來的土地權狀後面會再附上「國土功能分區通知書」,說明這筆地號的功能分區(例如屬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土地),並備註其在《區域計畫法》的土地類別(例如為丁種建築用地)。他解釋,這樣的「銜接」,允許這塊地維持原先《區域計畫法》的丁建用途,直到地主願意換軌至《國土法》,功能分區才會蓋掉舊有的使用地類別,且不能再變回去。整個概念宛如「穿著西裝改西裝」。

由於整套概念相當複雜,民眾理解不易,導致輿論討論《國土法》時常出現誤解。吳欣修強調,《國土法》的重點在於「規劃」,講求「適地適用」,初衷是希望維持台灣國土的秩序與永續,並解決現階段舊聚落陷入動彈不得的囧境。

比如說中南部一些農村,因為過去就沒有較為完整的規劃,甚至道路、排水等公共設施的產權均屬私人,《區域計畫法》又缺乏開發工具,農村發展停滯,導致生活品質日益下滑、人口不斷流出。未來有了《國土法》,就給與農村的重生一線曙光。

內科交通為何沒救?原因曝光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研究專員黃子芸評估,未來《國土法》正式上路,由於注重「適地適用」的概念,被變更的土地一定都是鄰近既有開發區的土地。政府提供的公共設施,包括交通、供水、供電系統都會有更完整的配置,對產業園區的開發來說,其實是更加有利。

「大家常講內科交通沒救了,就是因為內科那個地方,一開始就不是一個適合開發的地區,」黃子芸直言,內湖科學園區一開始就並非被北市府、中央設定的開發區,導致交通等公共設施的配置不夠完整。《國土法》已將部會協商機制納入,避免未來再次出現各個部門互相打架的問題。「協商整合好了,(產業開發區)公共資源的投資、基礎建設的布局都會更加完整。」

內湖科學園區。取自台北市投資服務辦公室
內湖科學園區。取自台北市投資服務辦公室

內湖科學園區。取自台北市投資服務辦公室

儘管立意良善,不過隨著去年底朝野聯手推動修法,《國土法》的上路確定再延6年,遲至2031年才正式上路,顯見社會各界對《國土法》的施行仍有疑慮。這套國家發展的「根本大法」怎樣才能走得順暢不顛頗,相關政府機關在溝通與配套上,仍須再加把勁。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