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頁首示意圖/Shutterstock
編按:雲科大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聶志高自地自建的房子位於雲林市區,土地面積僅28坪,顛覆一般人認為自地自建必須是大地坪、位於郊區的印象。不過,一間房子完成後,怎麼規劃,才能蓋出符合在地安老需求的安養宅?
自地自建蓋小屋 營造成本低、養護更輕鬆
今年(2023)4月,聶志高自地自建的房子即將完工。多數人通常認為地坪要大才能蓋房子,而大地坪通常位於郊區。不過,聶志高說:「市區也可以自地自建。」
聶志高是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具備建築專業的他,就在雲林商業區找了一塊地,地坪28坪。1、2樓作為商業空間,3、4樓作為住宅,預計今年完工。「因為自地自建,我一開始就把公共動線跟私人動線分開了。」
建築完工後,聶志高打算出租1、2樓,日後退休尚可保有穩定收入,維持生活所需,老後生活比較安定。
此外,伴侶中若有一人先離開,另一人形成獨居狀態,若樓下是商業空間,也可常走動,彼此有個照應,有任何狀況也比較容易及早發現。
「我不建議蓋大房子,一來建築成本高,二來將來養護、維修非常麻煩,光空調就比別人貴,還要打掃。」聶志高認為,蓋大房子可能致使人陷入困頓思維中,如果不願老了還為錢煩惱,地坪小一點、樓層低一點或許是個選擇。
不過,並非所有小坪數基地都能蓋房子,例如都市化分下來的畸零地,若是太小,可能就不能蓋房子,一切都需視實際情況而定。買地前,可詢問代書或建築師。
自地自建如同自助旅行 不一定省錢但更有成就感
自地自建有哪些步驟?聶志高說,主要分成土木工程和室內裝修兩大部分。
土木工程就是蓋房子的殼,以一般人採用的RC建築結構來說,在南部,土木建築成本一坪約落在13萬~14萬,室內裝修費用落差就非常大,因為每個人選擇的材料、設備不同。
「買成屋就像參加團體旅行,自地自建就像自助旅行,目的、路線必須自己安排,建築結構和室內裝修需求也必須一一釐清,費用不一定比較便宜,但通常比較符合個人需求。」聶志高說,想透過自地自建實踐什麼、滿足什麼,屋主必須思考及釐清,而且也不能只考慮喜好,還必須兼顧機能。
例如,開窗位置就必須思考:
(1)這個位置會不會太曬或是照不到太陽?
(2)這塊地周邊有沒有大樓?
聶志高有一個案子在嘉義,周邊都是五、六層樓高的集合住宅,如果自地自建只蓋兩層樓,鄰居就很容易看到他們家,如此在家中的自由度、隱私都會受到極大影響。
「所以我先透過剖面圖把鄰房往下會看到的角度呈現在圖面上,自地自建時,開窗位置就閃過這幾部分,讓鄰居在完全看不到業主家的情況下自在生活。」
聶志高說,自地自建要了解的細節非常多,且營建成本高,只要踩錯雷,可能就會爆雷,會花非常多錢。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建議還是找專家協助,或是拉長準備期。
輕隔間或櫃體取代水泥磚牆 日後改造更快速
蓋一間房子,起碼會在裡面住10年、20年;所以,聶志高建議,眼光放遠一點,提前思考如何規劃,才能在老後轉換成適合在宅養老的適老宅。
假設規劃時,小孩還住在家中,可能會給每個小孩一間獨立房間,但幾年後,小孩離家到外地求學、就業,甚至出國,偶爾才回家住,房間可能就會長久閒置。
屆時空房變多,打算更動格局,可能還必須費一番功夫。所以,建造時,部分空間不妨捨棄鋼筋水泥、砌磚,改採用輕隔間或櫃體,日後改造省時又省力,也不致於產生太多建築廢棄物。
此外,臥室裡面除了床、衣櫃,頂多再加個更衣室。但若日後生病,看護可能必須睡在旁邊。因此,蓋房子時,可事先預留空間,比如現階段當儲藏室使用,未來打開可當成看護床鋪。
另外,若臥床行動不便,看護必須常常幫患者移位、轉身,對看護者的腰椎可能造成傷害。目前市面上有種懸吊式移位機,可以把人從床舖吊起來,但床鋪跟浴室位置需處於平行狀態。尚無此需求時,即可如此配置空間,若不希望床正對著浴室,可先用簡單牆面或櫃子隔開,一旦有需求,即可立刻移開。
畢竟,生病後想更動格局,如果還得大肆拆牆,施工期也需要一段時間。趁蓋屋時預留「伏筆」,有需要時就能在一、兩週內整修成適合的居住環境,快速應變突發狀況。
預先設想20年後的需求並做好準備,才能避免日後敲敲打打,敲壞圓夢宅!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