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醫院愈蓋愈多,缺工、缺床困境如何解?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8月30日04:33 • 發布於 08月30日04:00 • 邱冠明

台灣醫療環境陷入「缺」的惡性循環!從健保總額預算不足,點值過少難以維運,到醫護人力加速流失,甚至追不上新藥、新醫療科技引進速度。但全台醫院卻愈蓋愈多,令人提出質疑。

少子化,造成各行各業缺工潮,早年台灣每年新生兒達40萬人,如今每年僅勉強約14萬人。

過去醫界要找人才不難,但少子化的當頭棒喝,已宣告醫療產業將進入淘汰生存戰。加上台灣資通訊產業占優勢,近年來更是火燙,資通訊相關產業每年人才期望值約九萬人,青年學子自然會往高薪領域靠攏,嚴重排擠到醫療產業的人才培育空間。

台灣醫療環境會陷入「缺」的惡性循環,除了制度使然,也因台灣市場不大,新藥、新醫療科技短缺及引入緩慢等問題叢生,進入自然生存法則的縮影。

回歸台灣的健保制度,入不敷出早已是事實。長期以來,國際盛讚台灣健保做得好,但現階段從健保制度,乃至整體醫療環境,都應步入檢討階段,少一點宣傳、多一些反省,台灣健保才有更好的未來。

我多次呼籲,每個人要提高自我健康識能,並且對自己的健康當責;維繫健康,不該視為成本,而是投資。養成促進健康的生活模式,人人都有責任,不能再用「躺平」的態度面對疾病或老化。若不想失去健保,「立足點平等」或「齊頭式平等」,何者相對有機會讓健保繼往開來,當政者、醫療從業人員,乃至於一般民眾,都應斟酌思考。

此外,也建議政府可設法讓「帶薪健康檢查假」普及,讓每個人藉由早期診斷,提早發現病灶,避免後端砸大錢治療,重症或慢性病患也能因此維護生活品質,活得相對有尊嚴,享受健康餘命。

盼政府帶頭盤點資源,補足各項缺口

台灣在醫療供需上,長年深信「供給可以創造需求」,於是不斷興建醫院,甚至演變為地方政府的造鎮良方,背後牽動的是締造房市榮景,成為土地財政的一環。時至今日,全台醫院仍持續擴張,奉行規模經濟的鐵律;反觀醫療現場卻面臨「缺」的窘境。

蓋醫院不缺資金,有意投資者前仆後繼,真正缺的是人力和醫事人員的人心,既然醫療人員吃緊短缺,相關醫療投資、醫院建設,所有資源更該重新盤點,由中央統籌,平衡供需,改善醫事人員待遇,才是永續之道。

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夠仿效工業革命:應用科技和流程變革來滿足醫療的需求,降低人力缺口,提升醫事人員的價值和尊嚴。當然,工業革命所引發的勞動權益、利益分配等歷史問題,也會是我們要正視的課題。

(作者為亞東醫院院長、教育部部定教授。周彥妤採訪整理)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