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一路向南,大片的檳榔園穿梭而過,遠遠的天邊雲霧繚繞中,能望見家鄉大武山。大屏共讀是一群來自中南部大學生成立的讀書會,他們有感於屏東少見可以討論、交流人文社科知識的社群,因此試著將所學帶回家鄉,透過學期間聚會及暑期的踏查,集結同儕與高中生一起關心地方與周遭。
等待?不如主動創造對家鄉的深刻經驗!
對屏東高中生而言,「離開屏東」幾乎是成長中不斷經歷的課題,從是否要跨區就讀大學、甚至就業要北漂或留鄉。青年們對於「屏東」的印象是陌生模糊的,甚至在許多城鄉差異的對比中,屏東總是會被放在比較邊緣的位置。
因此,大屏共讀希望藉由活動對焦,將屏東放回視野的正中心,重新看見屏東有趣多元的一面,形塑新的「屏東經驗」。
共讀的形式不僅限於書本。第一屆剛創辦時,成員曾和高中生一起閱讀《背離親緣》,撰寫關於「LGBT x 校園」、「身心障礙」等文章。團隊也曾以行動走訪在地,透過影像記錄隱沒在街邊的故事,或前往傳統市場採買、走讀,並藉由共食共煮,將每道菜餚與食材的來源、店家故事、五感觀察,記載成飲食圖鑑。
在過程中,成員也發現,自主回鄉與在地生活的人會有不同的觀看角度,即便難以像是熟悉當地的人一般深入,但保留在外地所吸收的觀點,就能激盪出截然不同的想法。
舉例來說,第六屆的活動將走進枋寮,撰寫一本地方刊物。屏東因為靠海有著漁市文化,有學員從貓吃魚的生態鏈延伸,想到可以追蹤當地貓的蹤跡,以貓咪的視角紀錄漁市;也有成員提到多媒材的使用,可以將把乾燥的海帶夾進地方刊物中,翻閱刊物的同時,也能透過味覺使觀者在腦中建構漁市的現場感。
這些討論都讓參與的人,實際並強烈地感受尚未被挖掘的屏東面貌。
從我們開始,匯聚屏東能量
大屏共讀創辦人曾在屏東縣刊物《屏東本事》中提到:「希望克服城鄉差距的困境,把閱讀的能量,拓展到整個屏東。」延展至今,組織不斷在嘗試、摸索行動方式、依據各屆籌備者的想法調整目標。面對城鄉差距等看似難以撼動的體制,年輕世代該如何關心社會?第六屆的籌備成員聖芸認為,雖然很難改變,但可以透過分享善的經驗與觀念,從個人發散,慢慢擴大至身邊的夥伴。大屏即是有共同信念的彼此,在能力範圍內展開行動。
成員佳鎂認為,回饋或關心社會的方式很多,不是只有回屏東辦活動才算實踐。「我做這些事也不會說一定要改變什麼,只是覺得,既然有需要有能力,就去做。」目前在學校身兼課輔志工的他,接觸到許多家庭功能不彰的孩子,即便只是提供非知識性的、生活上的陪伴,也是一種回饋。「這些東西要等、要發酵,不急。」
今年開始,大屏共讀也開放非屏東學子也能報名參與活動,雖然不是一個組織就能改變大體制,但每個小小的行動,都是在嘗試與周遭連結、對話,試著在每個人心中種下小苗,讓更多人看見青年的力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