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興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癌症治療方式太過昂貴怎麼辦?當醫生說有新藥,效果可能較好,但費用也較貴,就該「什麼都用最好的」嗎?北京腫瘤科醫師王興提醒,評估治療方式不能只考慮藥物效果,家人可和病人一起詢問醫師4大重點問題,以便決定如何選擇治療。就算選擇較不昂貴的方案,也必須好好與長輩、病人和其他家人溝通,讓彼此心裡舒坦。
我還是醫學生時去圍觀過一次門診,當時叫做「早期接觸臨床」,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於臨床的興趣。我和另一個青澀的小男生一起站在乳腺科的門診室內,青春懵懂還沒有交過女朋友的2個大一新生,一旦看到門診的外科醫生給女性進行乳腺觸診,我們就背過身去,怕引起病人的不悅。
但那時,我注意到一個現象。醫生給病人開藥時,每每問的第一句都是「你今天帶了多少錢?」,然後才會決定開什麼藥、開多少錢的藥。
當時天真的我竟然被激起一絲源於道德的反抗,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怎麼可以因為錢的多少來改變治療方案?
知道有新藥卻負擔不起 反而更心痛
果然我還是太年輕了。慢慢成長之後,我開始出門診。有個肺癌晚期病人可以選擇標靶治療,當時有個第三代標靶治療的文章剛出來,大家紛紛建議病人採用第三代標靶治療,理論上效果更好(雖然好得很有限),我就把這個方案告訴了病人和家屬。
但是病人沉默了,雖然他一直點頭說:「真好,真好,還有藥可以治。」兒子趕緊把父親推出診間,坐下對我說:「醫生,我爸就是怕花錢,你不要管他,就聽我的。我挺能賺錢的,所以怎麼好就怎麼來,我就這麼一個爸,剛工作他就病了,這必須得治啊。」
「第一代標靶藥雖然能報銷也不貴,但第三代的效果要稍微好一點點。」
「嗯,那大概要多少錢呢?」小夥子非常激動。
「大概一個月3萬(約10幾萬臺幣)多一點。」
病人兒子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然後默默抹著淚說:「我知道我爸的病之後,跟老闆說了我3班早、中、晚都做,我不休息,我一停下就有負罪感,因為沒錢看病。但即使這樣一個月就7、8千塊(約3萬臺幣),我們……」他使勁搖了搖頭。
心裡是真的痛。
那以後,我慢慢變成了之前最討厭的醫生的樣子。如果我知道病人的家庭困難,不會再告訴他們世界上又出現了什麼最新的治療方法或昂貴的新藥,只會告訴他們一種我認為最適合他們經濟實力、效果沒有太大差別的治療方式。不知道是不是心誠則靈,這些經濟困難的病人,雖然用的不是昂貴的新藥,但是碰巧恢復得都還不錯。
現在回憶起來,我似乎錯怪當時那位醫生了。
治療方式太貴怎麼辦?一個公式計算是否划算
如果醫生建議你爸爸採用一種比較昂貴的治療方式,你負擔起來確實有困難,該怎麼辦呢?這時,千萬先別腦子一熱就想:這是我爸爸呀,我賣房子也要給他治。這樣做當然可以,但是也許沒有必要。
首先,並不是錢愈多的治療方案愈好。
從經濟學的角度,昂貴的抗癌藥物是高收入階層的一種可選項,並非所有人的必選項。新藥從海外進口之後,大多數的藥物定價最開始都是每年10萬(約45萬臺幣),2020年後新藥的價格漲到每年20萬(約90萬臺幣),明顯超出中低收入病人的支付能力範圍。包括我在內,不是所有人都必須接受最貴解。
第二,開個家庭會議。叫上負擔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的人、對家庭的債務和風險負主要責任的人、藥費的主要提供者、家裡話語權最大的家長,一起開一次家庭會議。你不妨用這樣一個公式來幫助你判斷。
'''''用藥程度=藥物效果-併發症-價格-家庭負債'''''
例如:
這個藥物100%有效,就是100分;
併發症的發生率是10%,就是10分;
價格是每年20萬,要用2年,那就是40分;
家庭負債是80萬,就是80分;
用藥程度的計算是
100 – 10 – 40 – 80= -30
低於0分,意味著從你們家庭長期發展的角度考慮,眼下的問題也許不適合投資這麼一大筆錢解決。會議的召開和結果都要和其他家庭成員同步。
新藥性價比低 高齡病人風險更高
比起舊藥,新藥的性價比是相對低的,也就是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愈新的藥使用的人愈少,導致每個人分攤的單價很高。然而,效果卻不一定隨著價格而升高,副作用卻可能更明顯。例如免疫治療這種比較新的療法,就可能造成5%~10%的病人出現嚴重的免疫性心肌損傷,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一般而言,高齡病人的身體狀態要比年輕病人更差,既往有過一些心、肺、腦疾病的高齡病人,可能不一定適合採用新藥。在嚴重副作用發生率相當的情況下,高齡病人更有可能因心肺功能較差而出現併發症,甚至死亡。
原來希望是獲得額外5%~10%的獲益,但是要搭進去20%~30%的風險,就得不償失了。當然,具體的獲益和風險數字很難描述,畢竟治病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相關閱讀:余苑綺抗癌8年,每年花費300萬!專家:2原則規劃癌症險,避免罹癌不理賠)
選擇癌症治療方案前 應了解的4大重點
可以帶病人再去找醫生諮詢,詢問藥物治療的全程費用。為什麼要了解全程費用而不是一個月要花多少呢?因為癌症的治療通常是個長期的過程,如果無法接受全程費用,那麼貿然地開始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你要關心以下幾個問題。
1. 這款藥需要用多久?
有的治療方案不是最終的方案,幾個療程後又需要結合其他療法,不要等借債完成治療後,才發現仍需投入大量費用到第二階段的治療中。
2. 治療效果「最好」能有多好?
有的治療方案不能保證終身,效果只能維持1年或2年。
3. 「平均」治療效果是什麼?
個體奇蹟時有發生,但切勿抱有僥倖心理。
4. 最後,請醫生推薦一些備選方案
這樣你和家人溝通時,只需讓他們做選擇題,而不是判斷題。
怎麼讓長輩與病人理解?記得合理調整全家人的預期
如果你已經決定使用不那麼昂貴的方案,但在勸說老人理解時,也要注意一些話術。
例如,醫生如果說了效果不那麼肯定,那麼給家人描述藥物效果時,不要用太過於精確的概率來描述,因為緩解率5%、20%這樣的詞彙容易增加人的賭徒心理。你可以選擇用時間來描述,比如,「這個藥物平均能延長2個月的生存期」。這樣更容易讓人從感受上理解藥物相對真實的效果。
不要忽略病人的想法和意願。
如果病人已經知曉病情,並堅持要用最好的方式治療,也提出一些經濟上的補償方案,例如家裡有些房產可以變賣等,要更慎重處理。但即使是這樣,還是要讓病人做好心理預期,因為「更多錢」不代表「更好的治療效果」。要合理調整全家人的預期,告訴他們癌症晚期的平均治癒率只有不到10%,很難出現「奇蹟」和「神藥」。對於已經進入消極治療期的病人,比起治癒,更重要的是保證生活品質,還是不要嘗試新的、不確定性的藥了。
如果病人知情後表示不願增加家裡人的負擔,最好也不要直接答應,會讓病人多少有些心寒,可以與醫生多溝通幾輪,或者多換幾家醫院詢問後再決定,讓病人感受到你的愛。
最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對於那些不負責出錢、和老人又比較親密的家庭成員,可以帶上他們一起去醫院溝通,不要只是透過自己的話語來轉述,讓他們參與醫患溝通的環節,以免他們因資訊不對等,不理解你的決策。換句話說,就是堵住這些人的嘴。別在結果不如預期時,突然跳出來說風涼話:「當時要是×××就好了啊。」(相關閱讀:孝順不能只有一人獨享!居家安寧醫師洪德仁:當天邊孝子和照顧者意見不同,如何讓老父善終?)
這種親戚,要麼堵住他的嘴,要麼絕交。
(本文摘自王興著,《親人罹癌,先別慌》,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