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人們平均每7年會失去一半朋友!老後有需要時誰願為你奔赴?韓國獨老女子們的「新朋友自造法」

50+好好

更新於 01月08日09:22 • 發布於 01月08日10:18 • 50+選讀

文/金熹暻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年紀越大,朋友漸少,是該警覺的事嗎?本文作者身為獨居的不婚中年人,訪問了19位像她一樣獨居的韓國中年不婚女性(Aging Solo),了解她們對老後朋友圈的看法。除了核心摯友之外,有意識地把同好圈在一起,既能豐富生活,也能建立起能互相支援而不感勉強的交情。好的友情能鏡映出最真實的自我,讓老後生活不孤單。

感受到曾經能稱為朋友的人減少,我一度覺得淒涼,但朋友變少也是自然的事,也許長期維持的友情才是例外。

平均每7年會換掉一半朋友 年紀越大朋友越少

據荷蘭社會學家杰拉爾德・莫倫霍斯特(Gerald Mollenhorst)的研究,人們每7年會換掉一半的社會網絡,失去一半的朋友,再重新被新朋友取代

隨著年齡增長,社會生活的半徑越來越小,結交新朋友的標準越來越嚴苛,朋友數量也只會持續減少。依據年齡的不同,調查社會網絡規模變化的結果顯示,18歲時平均每月通話的人數為12人,25歲時達到18人的巔峰,此後逐漸減少,80歲時減少到約8人。

一個月平均8個人啊⋯⋯雖然我才50多歲,但除了因為工作而溝通的人以外,毫無目的聯絡的朋友常常都沒那麼多,怎麼辦啊?我和我的朋友們不太會鉅細靡遺的交流,但現在就這樣的話,80歲我身邊到底會剩下多少人呢?

有事誰為你奔赴?連結感很高的同性朋友已足夠

我邊數著朋友的數量邊擔心著,採訪Aging Solo(獨自面對老去的單身者)時我問她們,有多少朋友是當發生什麼事會隨時跑來的,有人說「將近10人」,也有人沮喪地說「連一個人都很難選得出來」。

選擇「至少10位」的金佳英說:「這個標準不一定非得是『靈魂伴侶』的程度。」

我擁有來首爾時如果沒地方睡覺就讓我去他們家的朋友們;還有我生病去醫院,或父母生病時互相探望的朋友。這種程度就夠了,不然還要期待什麼呢?為了如此,需要累積相處的時間,必須是連結感很高的同性朋友。我選的10個人都是學生時期的同性朋友。」(相關閱讀:一個人獨居終老,居家與關係都要超前部屬!劉秀枝:你有幾個能陪看病的好友?

南智媛選了從20多歲就認識的3位同齡朋友,她說:「但是形成我精神核心的關係在其他地方。」對制度性宗教不太相信的她卻特別選擇了宗教。

「過了40多歲我才感覺到,宗教與我的關係是支撐我人生的定心丸。我指的並非某特定宗教。幾千年來人們苦思,透過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理論體系,整理出對生活問題的答案與痕跡,對此我感到很感恩,這讓我有所依靠。當我難以依靠他人或者有太多話語讓我感到頭昏時,在寂靜之中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而是在更大的世界懷抱中。」

她說的這番話很有趣,因為這讓我想起了羅賓・鄧巴在《朋友原來是天生的》(Friends: Understanding the Power of Our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s)中提及的一段話,這段話與「關係核心」有關。

不必在意朋友數字 核心摯友連寵物、偶像也算數

關於朋友數量最有名的研究是「鄧巴數」(Dunbar's Number),指人類自然形成的群體規模在任何地方都會趨近於150人。

這個數字包含了好幾層的朋友,在每個圓圈裡接著更小的圓圈,50位「好朋友」(派對朋友)、15位「親近的朋友」(飯友或酒友)和5位左右的「摯友」(可以依靠的朋友們),以這種方式逐漸縮圈。其中最裡面的圓,也就是5位摯友的圈圈,會隨年齡增長而集中,成為「關係的核心」。

根據鄧巴的理論,該「核心」包括朋友、家人、寵物、迷戀的歌手等,若信仰虔誠,還包括了各自信仰的神明。不論對象是誰,只要能帶來情感上的親密感,認為對方是最接近自己內心的對象就算數。因此,沒有必要因為「只有我沒朋友」而沮喪,可以不去在意這個數字。有人跟南智媛一樣依靠靈性,也有人像我一樣依靠廣而淡薄的友情,也有人像我妹妹一樣覺得緊密深厚的友情就已足夠。

當你感覺自己不像自己 是需要新朋友的訊號

此外,還有方法能自我診斷自己的朋友是否夠多,或是需要更多朋友。美國心理學家瑪麗莎・法蘭柯(Marisa Franco)建議:「檢視自己的自我認同中是否有部分被壓抑了。」

「每個朋友都能挖掘我們內在的不同部分,和各種朋友群一起,我們可以體驗到各種自身特性,例如喜愛高爾夫球的自己、喜愛花卉的自己等。如果你的自我認同感萎縮,感覺自己不像自己,那這就是一個訊號,代表你需要其他類型的朋友。」

或者,也可以和已經很親密的朋友改變一下關係的類型。

去年,我和身邊的單身媽媽朋友一起創建了「害羞亂談俱樂部」。

有一次,我們一起散步時,我偶然吐露了自己默默努力消化的事,僅僅是將感到羞愧的情感告訴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我就感覺輕鬆多了。我們一致認為非常需要這種談話的關係,我們意氣相投地成立了只有2名會員的俱樂部。我們每個月至少會在周末見一次面,吃完早午餐後,邊在樹林裡散步,邊彼此吐露心情,說一些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迫切欲望、祕密願望與瑣碎的煩心事。隨意拋出一些話題,再笑到喘不過氣來,如此就能為日常生活帶來喘息的機會。

朋友不會憑空誕生 從興趣聚會把人兜在一起吧

獨自生活的Aging Solo,更需要有意識地努力結交朋友,友情並非自然產生的,而是需要努力去建立。當友誼擴大時,立基於信任的社交關係就形成了,這也就是社交資本的形成,而建立社交資本是提高單身者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

金智賢組織了很多聚會,甚至被稱為「聚會中毒者」。

像讀書會、吃冷麵的聚會等,主要聚會有3個,加上間歇性聚會的話大概有5、6個吧。我們把感覺相似但背景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能感受到彼此兩極的魅力,而這些聚會與人脈無關

我討厭人脈這個詞,大家都清楚對方是不是為了利用才和自己來往的。人脈是為了利用而交往的關係,但我不喜歡這樣。之所以組織聚會,是因為想留住那些我想一直見到、想變親近的人。我的人生中曾經遇到了很多人,但幾年過去他們就像從指縫中流走的沙粒一樣消失了。」

互相支援而不覺勉強 在好友面前感受到最棒的自己

鄭秀京以興趣、愛好為基礎,持續組織或參與聚會,她說自己「一直在努力把喜歡並追求愛好的人綁在一起」。與新認識的人交談時,若發現同樣感興趣的事,她就會「建立聊天群組,定期見面交流訊息」,於是她組織了美食聚會、投資聚會等。她表示,儘管是因為共同興趣讓一群陌生人聚在一起,但這不代表他們的關係都很淺。(相關閱讀:50後開始經營社團!丘美珍:朋友相聚不只喝茶聊天,每次碰面都要學會一件事

「聚在一起就會產生互相理解的瞬間,就像你和我相遇,就這樣一直互相觀察、配合、擴大關係,然後變成好友的人就住在彼此附近,這簡直就是最棒的情況。若互相理解、處境類似的話,在生病時互相照顧,這樣應該就可以過上一輩子吧?如果建立起這種關係,當對方請求協助時,只要自己不覺得被強迫,應該就會願意去照顧他,並帶著『謝謝你叫我來幫你』的心情。

對許多人來說,好朋友是「無條件正向關注」的主要來源,關於友情,人們最大的誤會就是覺得友情不如浪漫愛情重要,然而Aging Solo從經驗中得知,事實並非如此。

記得某天晚上我和朋友見完面回家,當時我感覺自己和她在一起的樣子,應該就是我對自己所期望的最好模樣,於是我突然停下腳步,不由自主地笑了出來。平時平平淡淡,偶爾見個面,總覺得這樣滿好的。就像良好的伴侶一樣,好朋友也會讓人覺得「最棒的我」就是真實的我。對於獨自生活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本文摘自金熹暻著,《SOLO女子圖鑑:獨活不獨行,自在變老的全方位指南》,今周刊出版)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