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Robert Kegan)的人際關係發展理論中(表32.1),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很小的時候,尤其是六歲之前,他的人際關係發展,基本上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也就是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
根據凱根的理論,「他我概念」大約是六歲之後產生。孩子的眼光終於慢慢拉開,世界不再是繞著自己旋轉,這時所謂的「同理心」,才慢慢發展出來,而且需要非常久的時間,才會完全成熟。
從這個兒童心理發展進程來看,強迫孩子在六歲之前,就要懂得分享的美德,而且要主動看見他人的需要、公平分配資源、照顧其他年紀較小的手足……這豈不是既荒謬又強人所難嗎?
別讓孩子以為「分享」等於「搶劫」
分享雖然是美德,但以人類的本性而言,要先滿足「占有」的欲望之後,才可能產生主動「分享」的能力。而且多數人的心理狀態,通常是占有居多,分享較少。
你不相信?不妨現在試試。如果請你把自己的財產,分一半給你的手足或親戚,你會願意分享嗎?由此可知,就算是成年人,也幾乎做不到「凡物都分享給他人」的行為。
那麼,對於仍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學齡前兒童而言,「分享」更是令他們緊張、焦慮的根源。況且這年齡的孩子,仍處於「單向思考」階段,也就是在他們的大腦中,只能注意事物的某一面向。在孩子的小腦袋瓜中,「借出去」是一個概念,「歸還」又是另一個概念,什麼「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對某些孩子來說,實在太深奧了。
圖片來源:《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
既然孩子六歲之前,沒有他我概念,只會單向思考,缺少分享概念,這時父母一把搶過玩具,跟他說:「要『分享』給弟弟妹妹玩!」這行為在成人世界叫什麼呢?沒錯,就是「搶劫」。
於是孩子變得整天搶來搶去,打來打去,看到弟弟在玩的東西,我現在也要玩,因為弟弟應該「分享」。至於我現在玩的東西,也不會讓給弟弟玩,因為這一「分享」出去,不知何年何月,才會回到我手中。
過了一陣子,父母就會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說你的孩子搶了同學的東西,還理所當然的指責同學:「因為他都不『分享』!」更有甚者,孩子開始到玩具店,東西拿了就要離開店家,因為在他的腦海中,世界上的物品,都沒有歸屬任何人,我看到的東西就是我的,因為這就叫「分享」。
六歲之前,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
既然人需要「先有滿足,才有分享」,所以我們對家裡的二個孩子,是這樣做的:
‧二個孩子不論年齡,都擁有自己的寶貝箱(加上隨身的寶貝袋)。
‧孩子自己的東西,只要不想跟手足、朋友分享的,都幫你們貼上醒目的姓名貼紙,然後放在寶貝箱裡面,蓋上蓋子收好。
‧寶貝箱與寶貝袋的東西,任何時候我都會幫你們捍衛。不管跟誰一起玩,只要想結束遊戲,隨時都可以拿回來,我甚至可以出手幫你們奪回來。
‧寶貝箱與寶貝袋以外的東西,就是屬於爸爸媽媽的,但是爸媽願意分享,所以你們可以輪流玩,或者排隊玩。
‧公用的玩具如果造成吵架或糾紛,就會被爸爸媽媽收起來,大家都不要玩,因為那本來就是我們的。你們可以玩自己的玩具。
寶貝箱、寶貝袋、姓名貼紙,這些東西的目的,都是滿足孩子的占有欲,也在訓練他的「物體恆常性」─雖然看不見心愛的玩具,但我知道它乖乖躺在寶貝箱裡,明天再去打開來看,一定還在裡面。
還記得那時候,我跟三歲的哥哥說:「你的寶貝箱要藏好,因為妹妹還是小嬰兒,如果被她發現你的寶貝,一定會好奇的拿起來咬,這樣就糟糕了。」我還教他:「萬一還是被妹妹發現了,因為她是小嬰兒,還不懂規則,你來告訴我,我會幫你拿回寶貝。」我進一步交代:「如果暫時找不到爸爸媽媽,妹妹喜歡粉紅色,你可以拿粉紅色的小玩具,把你的寶貝交換回來。」
最後我說:「總而言之,妹妹如果拿了你的玩具,不要急著搶回來,妹妹可能不小心會受傷。你可以藏好寶貝、交換玩具,或者直接告訴爸爸媽媽,我們幫你處理,知道了嗎?」哥哥聽了點點頭。
分享是為了討父母開心
當孩子被父母這樣滿足占有欲之後,就可以進一步教他,家裡的「公物」如何分享,以及到公園玩,對於那些完全不屬於自己的設施,要如何分享了。
分享的規則不外乎輪流、排隊,以及事先確認物品的所有權。比如說,到別人家作客,事先就讓孩子知道:「今天是去安哥哥家,那是他們家,所以玩具都是他的,隨時他想分享就分享,想收回就收回,知道嗎?」「如果你怕無聊,可以把寶貝袋帶在身邊,那你的玩具就可以自己決定,想一起玩就一起玩,想自己玩就自己玩。」
在六歲之前,如果有孩子願意主動分享,第一個可能,就是他分享了自己不想玩的東西;第二個可能,則是在討好父母。孩子知道當他做出「分享」這個動作時,爸爸媽媽臉上會露出肯定的微笑。為了得到父母稱讚,他們會勉為其難的分享一下自己擁有的玩具!
總之,「分享」這美德,並不是靠強迫而來的,而是讓孩子的占有欲先被滿足,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三歲的孩子,由於已進入可以講道理的時期,可以藉由大人的教導,以及為了討好大人,而做出分享的舉動。但六歲以上的孩子,才有真正自動自發的分享能力。一切的關鍵,還是在於父母的態度,不妨耐心等待孩子的大腦慢慢成熟。
*節錄自《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黃瑽寧陪你正向育兒,用科學實證打造幸福感家庭,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