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蔣德誼 主圖/翻攝自芙蓉ホームYouTube 資料來源/SDGs MAGAZINE、芙蓉ホーム、積水House、liferhythmnavi.com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AI科技日新月異,對於高齡社會中不斷增加的照護需求,也會有幫助嗎?在高齡化腳步更快的日本,從住宅到照護現場,已經有不少建築技術結合AI系統來進行健康及安全管理、延長健康壽命的實際案例。有哪些做法,值得台灣借鏡參考?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統計數據指出,每年平均有13萬人因為照顧離職,也有部分家庭因為兒女無法照顧不同住的高齡父母,衍生「老老照顧」的社會現象。
對於照顧者來說,除了需花費相當的時間與心力,往往也犧牲了自己的生活品質與職涯發展;在長照機構中,也逐漸浮現人力不足,第一線人員照護壓力沉重的問題。
在高齡化比台灣早一步的日本,許多照護現場以及高齡住宅,已經開始運用AI技術,不僅可紓解第一線照顧者的壓力,也幫助人們更長壽和健康。(相關閱讀:AI時代,老後的家是什麼模樣?日本Panasonic推SST智慧宅紀錄長者健康數據、解析動作,提前預防失能、衰退)
AI如何在高齡社會中成為全新的助力?以下是幾個值得借鏡的案例:
案例一:自動控制溫溼度、自主健康管理的「健康壽命延伸住宅」
位於福岡市的建設公司「芙蓉Development」,從2022年開始銷售的「健康壽命延伸住宅」,除了透過建築技術打造氣密性高、隔熱防寒效果更好的居住空間,並結合AI技術研發出一套健康管理系統,達到提早發現健康異常情形,並改善健康的目標。
寒冷的冬天往往是高齡者心血管疾病的高峰期,透過隔熱建材與空調等系統管理,可以將室內環境穩定控制在溫度18~28度、濕度45~65%的範圍之間,實際檢測統計的結果,對於降低血壓、心血管的穩定有明顯幫助。
此外,透過與健康管理系統連線,可以直接讀取住戶以血壓計、溫度計等設備檢測出的身體數據,如果發現異常情形,系統會以燈號提出警示提醒。也可以在看診時幫助醫師了解患者平時的健康狀況。
在實際案例中,就有一位80多歲的男性住戶,儘管沒有明顯的外在症狀,但因為系統提出警示後前往就醫,得以早期發現心臟衰竭的狀況,在接受手術後順利恢復健康。
案例二:非接觸式監測健康數據,緊急狀況可直接通報醫護急救
同樣是由建設公司開發的AI健康管理系統,「積水房屋」從2020年起推出的「HED-Net」系統,則是特別著眼於在緊急症狀發生時能夠盡早應變,提高急性心血管疾病發生時的存活機率。
此系統除了在一般狀況下可不須住戶主動量測,透過感應偵測心跳、呼吸等數據,如果出現異常狀況時,系統會主動通報後由人員進行安全確認,若是無人應答或回報有緊急狀況時,就會直接通知救護人員前往,並可由系統直接解除門禁,把握急救的黃金時間。
有鑑於許多高齡者往往是在家中發生緊急心血管或腦中風等疾病,透過系統的主動管理回報,即使家中沒有其他同住或照顧者,也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狀況,即時因應處理,進而減少遺憾發生。
案例三:遠端監測睡眠及安全管理,讓長照機構人員不再疲於奔命
除了居家環境,在特別需要高度照護的高齡設施中,也投入了AI健康管理的技術。由「EcoNaviSta」專為照護設施所開發的「Life Rhythm Navi +Dr.」監測系統,也同樣透過AI技術以及感應辨識功能,在減少第一線人員的壓力之餘,也讓日常照護管理更有效率,是目前日本照護設施使用率最高的健康管理系統。
例如,透過具備AI判定機能的睡眠感測系統,可以隨時監測長者是否在夜間有起身離床、頻繁翻身移動或從床上跌落等情形,並會透過學習機制逐步減少誤判情形,並進一步掌握睡眠狀況。此外,像是可以感應人員出入動作、人臉辨識技術等安全方面的管理,就可以遠端確認入住者是否有需留意的健康或突發狀況,減少照護管理上的不確定性。
如此一來,就可以將原本需要安排夜間巡視的人力,做更有效的運用。系統也能協助紀錄相關的健康及日常服藥、三餐等管理數據,減少人員的行政作業負擔。
面對沉重的照護壓力及需求,如何在住宅中運用AI技術減少人力的使用,並且讓健康、照護管理更輕鬆?在逐漸邁向高齡社會的未來,或將成為一個各界值得思考應用的發展方向!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