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1月初公布全國賦稅收入初步統計,去(113)年徵收數大於預算數(俗稱超徵)4,972億元,達成率115.4%,初步超徵金額就已經創下歷年次高水準,其中主要由所得稅、營業稅2大稅目主力表現超乎預期;不過,由於部分稅款會遞延入帳,確切數據2月才會出爐,因此粗估全國超徵數必然超過5,000億元,約在5,200億上下,有機會在超徵數或實徵數都創下歷史新高。
近年來稅收超徵金額動輒超過4,000億元,也讓人好奇這筆龐大財政資金流向。財政學者曾巨威表示,對於超徵數用在哪個地方,其實並未有嚴格規定,但根據預算法規定,超徵數應成為下一年度的歲計賸餘,並作為「融資性收入」僅能用於資本性支出,如公共建設等;然而,前蔡政府藉由灰色地帶將超徵數直接用於其餘用途,如補貼台電、健保或發放現金等,此舉雖未違法,卻留下爭議與負面示範。
連續四年超出預算數,113年恐破紀錄
財政部13日公布去年稅收統計資料,累計113年實徵淨額3兆7,308億元,較上年增加 2,747 億元(+7.9%),較預算數高出4972億元,為歷年第二高,僅次於111年。其中,中央政府稅收實徵金額達2兆6716億元,也超出預算3576億元,雙雙刷新歷史紀錄;同時,在超出預算金額的稅目中,綜所稅、營所稅、證交稅及營業稅合計超出預算金額4355億元,貢獻率高達87%。
若攤開全國稅負情形,民國95年至109年有4次短徵,其餘皆是超徵,金額以108年的1,878億元為最多,但大部分超徵金額並不高於千億元,而在8.9百億左右橫跳;然而,從110年開始至去年,4年年平均超過預算數約4,500億元。
有趣的是,財政收支劃分法在在野聯手通過後,財政部政務次長清華曾於立院答詢時表示,雖然總預算稅收超過預算數,但實際上將總預算與特別預算合計,近年幾乎都是赤字,以用來強調中央施政將受財劃法影響;不過,也同時打臉財政部於選舉年一再強調財政紀律良好等表象。
根據財政部資料,過去5年中央政府的歲入、歲出合併來看,除111年賸餘695億元外,其餘都是短絀,112年短絀2229億元、110年短絀1422億元、109年短絀2757億元,分別占國內生產毛額(GDP)0.7到1.4%。到了今年度預算數更預計短絀擴張到4904億元,占GDP1.9%。
超徵錢去哪了?
回過頭來,4年來每年都超徵千億,這些錢到底去了哪裡?
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名譽教授曾巨威說明,根據預算法,其實超徵數(等同當年度未用到的錢)將成為下一年度的歲計賸餘,並且於財務上規定是「融資性收入」僅能用於如公共建設等的「資本性支出」,不過,前任蔡政府藉由灰色地帶逃避預算法規定,開創了不好的先例。
曾巨威指出,對於超徵數用在哪個地方,其實並未有嚴格規定,即便是還債部分也只有公共債務法進行規範,要求政府在年度預算執行後產生結餘(歲計賸餘)時,必須撥出至少 5% 用於償還公債的本金,導致行政院決定超徵這筆錢如何使用時,自由心證的幅度較寬,也正因如此,以前任蔡政府為例,在他打算還稅於民、補貼台電或健保等,容易產生居多爭議。
曾巨威進一步解釋,超徵數其實等同當年度未用到的錢,一般而言將根據預算法成為下一年度的歲計賸餘,成為「融資性收入」(包含舉債收入以及年度剩餘收入),只能用於鋪路蓋橋等的「資本性支出」,不能用在經常性支出,畢竟若一個家庭的柴米油鹽(經常性支出)依靠之前的儲蓄(累計超徵)支付並非財務健康的象徵。
不過,若實際來看近年運用狀況,曾巨威認為,蔡政府時期想用這筆錢補貼台電、健保或者還稅於民等其餘用途時,為了不違反預算法對於「融資性收入」較嚴格的規定,在當年度將當年度的賸餘用掉,而非留到下一年度成為歲計賸餘,等同用灰色地帶來規避預算法規定。
曾巨威表示,此種作法雖並未違法,但仍有投機的成分,此例一開,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而如今因為外界這幾年對於超徵數額運用的爭辯,讓財政部對此趨於保守,放出的消息都是用於還債,而非用於其餘用途。
不只反映稅收預估問題,曾巨威:超徵問題短時間內不會改變
最後,曾巨威指出,長期以來稅收實徵數持續超過預算數,這不僅反映財政部在稅收收入預估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揭示出預算編製基本框架出現了結構性問題。他認為,超徵金額之所以如此龐大,根本原因在於預算編製過程中,政府對收入來源的掌控和支出需求的規劃之間無法精準掌握。
比如在收入方面,經濟增長或稅制改革等因素可能導致稅收表現超出預期,而這些增長在預算編列時未能充分反映;在支出方面,社會福利、長期照護等支出項目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預算編製對這些長期財政需求的調整相對緩慢,導致收入和支出之間缺乏動態平衡。
曾巨威強調,「若結構性因素在收跟支之間無法精準掌握的話,編預算就容易出現這種狀況」,政府需要對此做長期、完整周延規劃,若政府實際上有好好的針對問題去解決,也絕對需要時間,同時在改正的過程中,並不容易看到成效,也因如此,超徵問題恐怕短時間內將會不斷的出現。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