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13年後,公糧再度調價!農業部今 (23) 日宣布,公糧「價量齊調」,輔導收購價格每公斤上調 1.5 元,計畫收購及輔導收購量增加,但餘糧收購量減少。為減少公糧調漲影響雜糧轉作,農業部也同步提高轉作及休耕的獎勵金,鼓勵更多稻農第二期作轉種雜糧。
東、西部集團產區認為,方案顧及公糧與集團產區稻農的權益,也促進雜糧產業,當生產過剩的水稻轉為自給率尚低的雜糧時,才能對台灣整體糧食產業有所幫助。學者認為,該方案為政治與專業妥協結果,農業應針對公糧收購時間、品種、對象做更進一步要求,對產業才有正面效益。
公糧保價收購 13 年未調,立法院要求調漲
1973 年全球出現糧食危機,加上工業導致水稻面積萎縮、糧食不足,政府於1974年推出公糧保價收購,至今50年。儘管全國水稻僅三成產量繳交公糧,但公糧價格卻支撐著稻穀產地價。公糧收購價 13 年未調,但因工資、肥料價格上揚,水稻生產成本增加,稻農認為公糧價格應隨之調整。
立法院今(2024)年 7 月 16 日決議,要求公糧價格每公斤調漲 5 元,農業部則認為,調漲公糧收購價將造成供需失衡,推出「一集二轉 3+3」政策調整稻作產業體質,雙方僵持不下, 11 月 7 日,行政院與立法院黨團協商,行政院長卓榮泰應允,將於 12 月底前提出配套方案,方案內容會符合立法院主決議之「精神」。
定案:公糧調漲輔導收購 1.5 元,計畫、輔導收購量增加
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今(23)日宣佈,針對公糧保價收購,農業部決定「價量齊調」,輔導收購價格每公斤上調 1.5 元,計畫收購及餘糧收購價不變;計畫收購及輔導收購量增加,但餘糧收購量減少。
陳駿季說明,稻農主要是繳交計劃收購,鮮少繳交餘糧收購。因此並沒有全部提高公糧收購價格,但另外透過提高收購量增加稻農收益,估計調整公糧收購量價後,稻農每公頃收入會提高 2 萬元。
為避免公糧量價齊漲後影響民糧,農業部提供獎勵金、鼓勵稻農加入集團產區。陳駿季說明,若繳交公糧稻農加入集團產區,從繳交公糧改為繳交民糧,並改種優質品種,可領取公糧轉作、優質品種獎勵以及加碼生產資材補助等,預計每公頃可獲得最高 1.82 萬元獎勵金。
另外針對稻米集團產區營運主體,農業部提供優質品種獎勵金,每公頃 9800 元,拓展外銷獎勵金每公噸 1000 至 4000 元,營運主體冷藏桶及相關生產設備補助 1/2。
提高水稻保險理賠金額
農業部調整公糧收購量價,雖符合立法院主決議之「精神」,但與決議內容漲價 5 元仍有落差。陳駿季解釋,農業部原本推出的一集二轉3+3政策,加上修訂後的公糧保價收購,所需經費約 57.2 億元,但若每公頃收購價上調 5 元,經費需求超過 90 億元,且可能會讓稻作面積暴增至 27 萬公頃,農業部精算後,認為水稻面積 24 萬公頃較能維持供需平衡。
除調整公糧量價,陳駿季也表示,為確保天災來臨時,稻農能保有收益,接下來會將公糧制度導入水稻收入險加強型,過去水稻收入險加強型僅限於不繳交公糧的部分,但近年來推動農業保險,有了系統資訊,今年又來數個颱風,天災來臨時,農民投保意願會增加,因此農業部會加強宣傳。
此外,水稻收入保險加強型部分,農業部針對集團產區、有機友善、申請產銷履歷的水稻,提高保險理賠金額,目標價格將再提高至少 3 元。
陳駿季並表示,農業部希望建立起完整檢視機制,從稻作產業的面積、生產成本、產量或是產地價格,建立起完整的檢核機制,來確保農民收益。
轉作及休耕獎勵金每公頃提高一萬元
農業部統計,稻農約 22 萬人,雜糧約有14 萬農民。陳駿季表示,為避免公糧量價調整後,影響雜糧農民回頭種稻,因此將所有轉作作物品項及休耕的獎勵金每公頃調高 1 萬元,並加碼二期水稻轉作雜糧,每公頃 1.5 萬元,參與集團產區者則加碼至每公頃 2 萬元,希望鼓勵更多稻農第二期作轉種雜糧。
除鼓勵稻農轉作雜糧旱作,農業部也針對營運主體提供每公頃最高 1.5 萬元的獎勵金,提高農機設備補助比例,並鼓勵建置雜糧一貫化加工場域。陳駿季說明,台灣每位農民平均耕作面積為 0.8 公頃,若要讓農民單打獨鬥種植雜糧,「太辛苦」,且雜糧並不像水稻有完整代耕系統,因此農業部要協助雜糧集團營運主體。
甘薯產業策略聯盟總召邱木城表示,原本很擔心公糧漲價,「那大家都去種水稻,沒人要種雜糧了」,但農業部提供獎勵措施,確保雜糧和水稻有更公平的競爭資源及發展空間,而地瓜部分,農業部提升產業生產技術、對外行銷、格外品利用等,創造地瓜農民收益,對產業幫助很大。
東西集團產區均滿意,但獎勵金受益人數有限
針對農業部的稻作產業升級措施,東西部集團產區均正面肯定。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表示,富里鄉為花蓮最大的集團產區,花東稻米品質極優,在市場上極有口碑,花東地區許多集團產區都經營品牌及客群,繳交公糧比例極低,聽聞公糧漲價消息,「我們亂成一鍋粥」,擔心造成稻農一窩蜂搶種水稻、衝擊市場。
張素華認為,儘管各集團產區盡力保障稻農生產收益,但也希望政府應輔導稻米產業持續建立市場,才有助於產業自立自強,農業部新公布的公糧收購方案顧及到公糧與集團產區稻農的權益,也促進雜糧產業,當生產過剩的水稻轉為自給率尚低的雜糧時,才能對台灣整體糧食產業有所幫助。
高雄市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則坦言,「今天讓我鬆一口氣」,美濃水稻集團產區面積約 466 公頃,收購價格高於公糧計畫收購價,今年想報名加入的稻農數量非常多,報名總面積超過 600 公頃,儘管美濃農會出產的高雄 147 年年完售,但美濃農會仍承擔著極大的經營壓力,若讓農民通通加入,農會的收購支出增加,銷售壓力及風險更是倍增,最後只能新增 50 公頃。
鍾清輝表示,相較於立法院的決議,農業部宣布新的公糧收購方案,是相對緩和的上漲,既能增加農民收益,也不會影響民糧和末端售價,更不會造成水稻集團產區的負擔。
不過他也擔心,農業部針對過去兩年繳交 4 次公糧、轉契作的稻農提供每公頃一萬元的獎勵金,「受益的人可能不多」,以美濃為例,二期稻作面積很少,根本無法繳滿 4 次公糧,獎勵金可能看得到、吃不到,且集團產區多數種植水稻並非優質品種,也不見得能得到優質品種的獎勵金。
楊明憲:漲價為政治與專業妥協的結果
對於農業部的決定,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系教授楊明憲評論,公糧漲價為政治與專業妥協的結果,公糧輔導價格與市場接近,上調是最直接、確保整體穀價提高,而值得注意的是計畫及輔導收購量都提高,計畫與輔導收購價最高,可預期的是稻農會湧向計畫及輔導收購,「繳好繳滿」,整體公糧的收購量必然會增加。
楊明憲表示,儘管此次調整兼顧到雜糧、休耕等產業結構的平衡,但政府為維持此平衡要多花 57 億元,且可能還要支出更多,因為目前公糧一年收購量約 20 萬公噸,他預估接下來會增至 40 萬公噸,公糧的處理將是接下來最迫切的問題。
他並認為,理想來看,成本上漲應反映在售價,雖會造成消費者不滿,但至少可以避免未來專業再次又要因政治妥協。
此外,農業部將水稻收入保險加強型擴大到公糧,楊明憲擔憂道,公糧稻農有了保價確保收入,遭遇天災時又有保險的保障,「未來要如何說服這些稻農不交公糧?」
既然公糧收購制度未取消、依然要調整,農業應針對公糧收購時間、品種、對象做更進一步要求,否則短時間內,水稻價格雖然得到提升,但在市場上面對消費者、進口米的競爭,國產稻米會更加吃力。
轉作、休耕獎勵金調幅大於公糧,但公糧仍有爆倉風險
一位資深水稻專家向《上下游》表示,起初只有在野黨立委要求調整公糧,但最後連執政黨立委都加入「求漲」行列,公糧議題高度敏感且政治化,在政治妥協下,農業部調漲公糧是可預期的事,調整輔導收購對於稻作產業的影響最小,明年的產地穀價與今年可能差異不大。
而以農業部提出的公糧新收購方案試算,一期作水稻收入每公頃僅增加 1.1 萬元,將價格與收購量綜合計算,公糧平均調漲 1.81 元。以公糧現行收購均價約 23.29 元來看,農業部此次漲幅不到 10%,對比之下,轉作、休耕獎勵金漲幅更加驚人,以玉米每公頃 6 萬元為例,調漲一萬元,等於是上調 16%,轉作、休耕的獎勵金比公糧漲價更為誘人。
針對稻農的獎勵金中,最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至 2024 年連續四期繳交公糧、轉契作的獎勵金每公頃一萬元,但南部許多地區只種植一期作,符合資格的稻農多集中在中部,此獎勵金為期兩年,可預期短時間內雖然會加入契作行列,但兩年後勢必又會回去繳交公糧,而在此期間,部分稻農仍會把公糧繳好繳滿,「公糧一定會越收越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