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輝達股價暴跌,巴菲特握現金!美股要崩了?創投點三個川普問題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3月04日03:40 • 發布於 03月03日10:40 • 林士蕙

上週黃仁勳公布最新一季輝達(NVIDIA) 財報,數據相對正面,他並強調中國 DeepSeek 只會讓晶片需求更熱,為何輝達與美股科技股股價都大跌?美國兩位權威創投上週在 Podcast 節目中點出川普政府的三大問題,短期恐讓市場下跌15%,還可能會讓美國 AI 優勢被追過!巴菲特(Warren Buffett) 手握現金就是線索。究竟怎麼看?創投為何說「如果我手上有輝達,最擔憂這個」?請見一文拆解。

美股發生什麼事?

為何上週黃仁勳(Jensen Huang) 公布新一季財報,相關數據表現佳,他並點出中國模型 DeepSeek 對輝達(NVIDIA) 是正面影響,高階晶片 Blackwell 需求依然驚人。隨後輝達(NVDA)與AI相關概念股卻還是暴跌?

上週,由 Altimeter Capital 創辦人葛斯納(Brad Gerstner)與 Benchmark 創投(Benchmark Capital)合伙人葛利(Bill Gurley) 主持的Podcast 節目 「Bg2」 中,談及輝達與近期AI發展,就明白表達對於現今市場氣氛的擔憂。

圖說/Altimeter Capital 創辦人葛斯納與 Benchmark 創投合伙人葛利(Bill Gurley) 主持的Podcast 節目 「Bg2」 常談及AI最新發展。影片來源:YouTube@bg2Pod

川普問題一:政府緊縮政策,短期影響股市

格斯納指出,在美國大選結束後,納斯達克(Nasdaq) 大盤上漲了 10%,現在卻跌了 4% 或 5%。其實他在選舉後就感覺到,未來政治將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進而影響股市,現在已經開始有徵兆了。

不只他這麼認為,像是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 旗下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 近期擁有大量現金,就是線索,暗示巴菲特對市場持謹慎態度。此外,前索羅斯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 量子基金(Quantum Fund) 主要投資經理德魯肯米勒(Stan Druckenmiller)、橡樹資本管理(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董事長馬克斯(Howard Marks) 等人也表達了對市場的擔憂。

為何專家如此擔憂?格斯納首先在節目中從經濟學觀點剖析。他回憶,疫情來襲的 3 到 4 年間,美國政府施行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導致通貨膨脹。但如今川普(Donald Trump) 邀請馬斯克(Elon Musk) 的 Doge 團隊,積極查帳並緊縮美國政府支出,作風 180 度大轉變。預期美國聯邦政府的規模可能因此縮減 40% 到 50%。

他指出,馬斯克 的作為類似於 1990 年代末期的 柯林頓政府,當時美國採取緊縮政策 ,長期來看對美國財政健全有益。上次 柯林頓政府實行此策略時,美國在 3 個財政年度內達成預算平衡,並有 2300 億美元的盈餘。雖然當時的盈餘受益於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但他認為 AI 的發展可能也會重演相似的勝利。

然而,這種「短期休克療法」的緊縮策略,短期內必定影響股市氣氛。畢竟在總體經濟學中,政府支出占有重要角色。

川普問題二:晶片限制反讓中國得分

格斯納認為,美國拜登政府以來對晶片出口設定了各種限制,川普上任後更加強監管。然而,中國華為卻靠「一帶一路」在全球市場大展身手,根本是適得其反。這類限制反而鼓勵其他國家發展自己的晶片技術,從而削弱美國在 AI 領域的領導地位。

如果我手上有輝達,會這樣擔憂

葛利則認為如果他如黃仁勳一樣擁有輝達(NVDA),他最擔心的是來自美國政府的過度監管。因為過多的法規限制會影響輝達的業務和創新能力,並讓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有機可乘,削弱其市場競爭力。

川普問題三:低估中國 AI 的強大

格斯特納還看出,美國太低估中國在AI方面的創新了,他認為中國最終會擁有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模型。例如,字節跳動(ByteDance) 在中國的 AI 聊天機器人已領先市場,並透過 AI 技術推動 TikTok 在全球的發展。他悲觀地認為,美國政府所有想要防範中國的措施終究會失敗,甚至會對美國國內的 AI 產業發展產生反效果。當前最能幫助美國 AI 發展的方法就是「不要過度監管」。

投資人該如何因應?

在這樣的市場氣氛下,市場將如何反應?投資人又該怎麼做?葛斯納直言,他目前持有的非債券類風險資產,約比標準時期少了一半。這並不代表他看壞未來,而是為了預防市場可能在短期內下跌 10% 到 15% 的風險。

或許就如這些投資專家所言,美股近期難逃震盪。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 AI 產業的長期發展,美國與中國究竟誰能最終勝出,仍需密切關注。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