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美國踏上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世界不再是平的》選摘(1)

風傳媒

更新於 2023年06月13日21:10 • 發布於 2023年06月13日21:10 • 彼得.澤汗(Peter Zeihan)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摩洛哥卡薩布蘭加會議,由右至左分別為英國首相邱吉爾、自由法國領袖戴高樂、美國總統羅斯福(Public Domain)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摩洛哥卡薩布蘭加會議,由右至左分別為英國首相邱吉爾、自由法國領袖戴高樂、美國總統羅斯福(Public Domain)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人才真正邁開他們的大步。經過三年狂熱的動員,他們不但崛起成為史上最大的遠征強權,同時在許多舞台上執行整合的軍事行動,並在戰後成為占領所有戰敗國的唯一交戰國。

還不只如此。在邁進羅馬、柏林和東京的路上,美國人發現自己控制了所有三個大陸、兩個大洋盆地的經濟、人口和流通的關鍵節點。藉由租借協議和直接的兩棲攻擊,美國人現在控制可以攻擊西半球和東半球的所有重要發射台。加上擁有龐大的戰時海軍,美國人很自然地變成歐洲和亞洲問題的決定因素,不管是金融、農業、工業、貿易、文化或軍事方面的問題。

如果歷史上有過一個強權有能力嘗試支配全球—成為一個新羅馬帝國—那就是美國。而如果有一個好理由讓美國做這種嘗試,那就是在德國的戰火平息後蘇聯崛起所引發的核子競賽。

但這並未發生。

反而美國提議與它的戰時盟友達成一項協議。美國人將派遣他們的海軍—唯一撐過大戰的大國海軍—巡邏全球海洋和保護所有國家的商務。美國人將開放市場—唯一撐過戰爭的大國市場—給盟國出口所有產品以協助它們恢復繁榮。美國將擴大戰略大傘以覆蓋所有國家,以使美國的所有盟邦不必再擔心被侵略。

但有一項但書。你必須在美國炮製的冷戰中選邊站。你可以既安全又富裕,可以盡情發展你的經濟和文化,但你必須與美國人站在一起(實際上是站在前面)對抗蘇聯。美國人無須打造一個全球範圍的帝國,只要賄賂盟國來圍堵蘇聯。這種作法的代表詞就是以新罕布夏滑雪勝地為名的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協定—在展開諾曼地登陸後不久,美國首次在這裡宣布這套體系。也許一般人較熟悉的是二次大戰後的自由貿易時代,或簡單的說是全球化。

聽起來這有點像逃避責任,是不是?既然已經獲得勝利,美國人為什麼要放棄打造世界帝國的大好機會?

部分原因是,這是一場數字遊戲。在一九四五年,美國人口大約等於西歐人口的總和,而西歐人口也約略與蘇聯人口相等。即使不計算人口眾多的東亞和南亞,美國在二戰結束時不但沒有維持所占領土所需的軍力,而且簡單的數學也顯示美國沒有足夠的軍力來維持一個全球帝國的運作。

部分原因是,這是一場遠距的競賽。即使美國海軍強大無比,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是不可小覷的護城河—對兩個方向來說都是如此。

後勤和維繫數千英里外永久性前方駐軍體系的成本和難度,實際上使得競賽不可能成功。隨後的幾十年美國人發現,如果當地人不歡迎你,那麼占領一個遙遠國家將很困難。即使一次管理一個國家,韓國、越南、黎巴嫩、伊拉克和阿富汗都讓美國人感到難以處理。想像如果同時占領德國、法國、義大利、土耳其、阿拉伯半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日本和中國(以及韓國、越南、黎巴嫩、伊拉克和阿富汗)會是什麼情況。

部分原因和地圖有關。蘇聯是一個土地遼闊的帝國,以龐大、行動遲緩的軍隊打仗。美國的軍力是盟國中最大的,但美國主要是一個海上霸權。與蘇聯士兵一對一的拚戰不是美國的選項,因為大部分美國的軍力需要水,而且不是為了在距離盟國港口數千英里的地方戰鬥而設計。

部分原因是文化衝突。美國是現代世界第一個民主國家。民主國家很擅長保衛自己和拆解獨裁體制,並為真理和正義以及其他價值而戰。公然為了壓榨當地人而長期占領不是受歡迎的好點子。

部分原因是組織的不匹配。美國是一個聯邦國家—各州擁有的權力不下於國家政府—而且有充分的理由。美國可靠的安全與富足的地理條件意味聯邦政府不需要做很多。在美國歷史的前三個世代,聯邦政府的固定職責只有修築幾條道路、規範移民和徵收關稅。美國從來沒有卓越治理的傳統*,因為美國歷史的大部分時候並不真的需要政府。管理兩倍於美國大小的領土對美國人來說將很困難。美國人真的很拙於政府治理。

如果美國無法—或不願意—打造一個帝國來對抗蘇聯,那麼美國人就需要有足夠人口的盟國,足夠接近蘇聯邊界來縮短美國的距離,有足夠的陸基戰爭技術以彌補美國的海上和兩棲專長,而且足夠富裕而能支應自己的國防支出,以及足夠願意為維護自己的獨立而在必要時不惜一戰。如果美國占領的軍隊駐紮在盟國的領土,同時美國的官員進駐它們的海關,這些條件將不可能存在。

但最重要的是,美國人並不想建立一個帝國,因為他們已經有一個帝國。美國占有的北美土地具有的潛力超越過去任何帝國。而在戰後美國人不但尚未實現這種潛力,而且數十年後也還沒做到。根據人口密度,我們可以(輕易地)宣稱截至二○二二年美國還沒有做到。

何必為了維繫一個全球帝國而把你的子女送到海外進行長期的流血戰爭,而你要做的只是在底特律和丹佛附近興建一些新道路就可以獲得相同的報償?

美國背離國際關係的傳統不只是放棄戰後贏者全拿的重新排列組合,它還延伸到人類生存的本質,從根本上改寫人類的生存情況。

在戰後,美國以布列敦森林協定創造全球化的秩序,從根本上改變了遊戲規則。美國沒有征服它的盟友和敵人,而是提供和平與保護。美國藉由把幾乎所有過去相互征伐的帝國—有些國家甚至彼此展開割喉式的競爭持續數世紀—拉攏在同一個團隊,以改變區域地緣政治。帝國間的敵對讓位給國家間的合作。布列敦森林協定的參與國間禁止軍事競爭,促使那些前帝國(和帝國的前殖民地)不再把目標放在陸軍、海軍或邊界,而是基礎建設、教育和發展。

這些國家不再為糧食或石油而爭鬥,而是每個國家都能獲得全球範圍的貿易通路。它們不再必須擊敗其他帝國,而是能獲得本國的自主權和安全。比起至今一萬三千年的歷史,這是相當好的交易。而且它運作得非常好。在布列敦森林體系「短短」四十五年間,它不但成功地圍堵蘇聯,而且讓它窒息而死。布列敦森林體系創造出人類歷史上最長和最深入的經濟成長和穩定期。

或者說,直到災難降臨前,它創造了最長和最深的經濟成長和穩定期。

直到美國人贏了。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柏林圍牆倒塌。在接下來的幾年,蘇聯喪失對中歐衛星國的控制,俄羅斯喪失對蘇聯的控制,而且莫斯科短暫喪失對俄羅斯聯邦的控制。美國的盟國網絡都在歡騰、慶賀和遊行。但一個新問題接踵而至。

布列敦森林協定不是一個傳統的軍事聯盟。為了對抗蘇聯,美國人利用對大洋的控制和優越的經濟地理位置收買了一個聯盟。美國提倡全球貿易並為盟國的出口提供一個無限的市場。在沒有敵人的情況下,布列敦森林聯盟喪失了它存在的理由。戰爭既已結束,有什麼理由期待美國人繼續為這個聯盟花錢?那就像在你繳完房子的貸款後繼續付錢給銀行。

從一九九○年代開始,美國人似乎懶洋洋地轉進到一個沒有固定形狀的中間地帶。只要歐洲人和日本人願意遵守美國人的區域防衛計畫,美國將繼續維持全球秩序。在蘇聯崩潰後,俄羅斯陷於混亂,伊斯蘭世界變得較平靜,歐洲人的成本似乎已下降,收益也隨之升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南斯拉夫的分裂—一場相當深奧難解的事件,其影響並未危及任何北約國家的安全。中東最熱的事件是偶爾爆發的巴勒斯坦—以色列衝突。在亞洲,崛起中的中國逐漸解開毛澤東的教條,但中國是嚴重軍事威脅的說法還是一個笑話。在如此有利的環境下,沒有人會想破壞這種穩定的情勢。

一九九○年代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美好的十年。美國提供強大的安全保障。沒有嚴重的國際衝突。全球貿易深入前蘇聯世界,也深入沒有參與冷戰的國家。美國照管安全和提供市場通道的成本逐漸增加,但在和平與繁榮的環境下,一切似乎還能管控。德國統一。歐洲統一。亞洲四小龍長吟。中國快速發展,壓低了全球的消費者產品價格。資源生產國,不管是非洲、拉丁美洲或南方大陸國家都大發利市,促進了世界更多區域的工業化。跨越全球的供應鏈不但使數位革命變得可能,而且不可避免。黃金時代。我們都認為這是常態。

但它不是。

後冷戰時代之所以可能,全因為美國繼續承諾一個暫停地緣政治競爭和資助全球秩序的安全典範。隨著冷戰安全環境改變,這項政策不再與需求匹配。我們認為常態的時代實際上是人類歷史上最扭曲的時刻。實際上它極其脆弱。

而它已經結束。(推薦閱讀:美駐華大使:中國「出於政治動機」搜查美國企業,美方將予以反擊

*彼得.澤汗(Peter Zeihan)作者為地緣政治戰略家,也是地緣政治諮詢公司Zeihan on Geopolitics創始人。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感電出版)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