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唸文組沒出路?從文科媽媽變身AI專家,溫怡玲:善用2心法,文科生一樣有前途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3年09月25日01:42 •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與AI共生已是趨勢,教育教養也得再演化,以適應變局。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直言,過往「教你標準答案」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因為有標準答案的事情,都被AI做掉了,我們得思考的是,該如何讓每個孩子展現天賦、發揮價值。」

而要往這個方向前進,首先,得放下焦慮,好好的認識AI;還得好好陪伴、理解孩子,呵護其內在動機;最重要的是,要跟孩子一起成為「有機學習體」,與時俱進。

在AI圈子中,溫怡玲是很稀有的文科女生,本科學新聞的她,曾於媒體界工作多年,被已故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延攬,加入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陪伴企業做AI轉型。

近四年來,她已出版兩本書談AI大勢,演講邀約不斷,而較少人知道的是,她有一雙兒女,曾在孩子年幼時做過八年的全職媽媽,長期關注教養議題。

面對焦慮根源,第一步是認識、理解AI

她觀察,現在有些父母,一聽到AI就感到焦慮,怕自己被取代、也擔心孩子的未來,主要是因為不理解,「畢竟AI有其技術門檻,多數人沒探究過,一接觸AI,就是用chatGPT,就覺得『哇!超厲害的!』,然後就開始緊張。」

其實,chatGPT的相關技術,早在2019年便有了,只是現在才被眾人所知。如今網路上關於AI的討論很多,但不見得正確,她很建議,大家要選取可靠的資訊來源,例如台大電機系的李宏毅老師,就有YouTube頻道在談AI。

認識AI的同時,也要覺察自身恐懼的根源,溫怡玲直言,很多媽媽、尤其是文科生,會特別緊張,怕自己被淘汰,也怕孩子以後若沒走理工會沒前途,「但我打個比方,我們會因為不懂修車而感到恐懼嗎?不會啊,我只要會用車就好,AI也是。」

AI時代需要工程師,更需要各領域人才

她進一步指出,在AI時代,AI工程師的數量固然會增加,但其工作內容也並非「純理工」,因為要用AI來解決問題,首先得「定義問題」,而能定義問題者,不是會AI演算法的工程師,而是在做日常工作、有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的人。

比方說,某家公司想導入AI來做客服,「那你平常客服最常碰到的問題是什麼?客人是用Line還是FB來問?你希望客人用Line還是FB來問?你跟客人互動主要是透過文字、聲音或圖片?這些你都得先釐清,再跟工程師溝通,看用什麼樣的技術來解決。」

這幾年來,溫怡玲陪伴許多公司導入AI、做AI轉型,大致的流程包含確定目標與願景、需求探索、定義問題、情境與資料的分析跟盤點等等,最後才會找出AI解方,這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尤其是瞭解這個產業、這家公司的人。

理科與文科之間的界線,必愈來愈模糊

她再舉例,假若餐飲業想導入AI,即便把POS機的資料都抓出來了,還是需要人來解析,「例如,通常夏天某道菜賣比較好、為何某家店例外?可能是客群差異;某家店為何業績突然變差?可能是有外部競爭者…」

不但要調校、解讀資料,而且通常導入AI後,工作流程、甚至組織架構也需要隨之調整,都要人來做。

諸如此類的案例,太多了,溫怡玲強調,絕對不是有了AI,就不需要人了,在未來,AI工程師的需求會變多,但其他領域的人才需求也還在,理工跟文科中間的界線會愈來愈模糊。

少子化不可逆,「大缺工」時代已到來

溫怡玲直言,假如孩子沒有理工傾向,父母真的不用擔心,「你也不要覺得自己因為英文爛、數學不好,此生被耽誤了,就去逼小孩。」

再從更總體的層面來看,少子化愈來愈嚴重,大缺工時代才剛開始,真正的憂慮,或許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好工作」,但孩子定義的好工作,跟父母期待的可能也不一樣。

她建議,父母或許該練習放下了,別再把自己的經驗套到孩子身上,畢竟世界已經變了;也不妨好好思考,當AI能代勞的事變多了,人要做什麼呢?「你要做的就是你喜歡、你擅長、你有興趣的事情。」

陪孩子找到天賦,首先得呵護孩子的學習動機

以此角度來看,AI的出現,其實是好事,能讓我們重新去理解,以前所疏忽的、人的價值,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地方、都有獨特的天賦。

溫怡玲強調,父母的任務,就是陪伴孩子找出天賦、發揮天賦,而這是有方法可循的。

首先,要呵護孩子的學習動機,觀察孩子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並且思考要如何引導孩子,往那個方向去走。

她觀察,現在父母愈來愈有教養觀念,已經不太會過度代勞或批評孩子了,例如孩子在畫畫,會說「我幫你畫」或「你怎麼畫成這樣」的父母已不多,這是好事。除了放手讓孩子嘗試、體驗之外,她建議,還要放手讓孩子犯錯,「輕鬆學習都是騙人的,學習一定有挫敗,父母要更放鬆,陪孩子在trial and error中前進。」

在日常教養中,要建立對話的習慣,真正找到溝通的良好模式,別再講不過孩子就說「我是為你好」;「問對問題」也很重要,當孩子有問題、想表達時,記得耐心傾聽。

跟孩子一起成為「有機學習體」,與時俱進

另一個重點,是跟孩子一起變成「有機學習體」。所謂「有機學習體」,是能跟外在環境互動的,而不是鎖在自己的小框框中、只學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這個概念有點像植物,雖有自身特性,但處於不同的環境也會長出不同樣貌

溫怡玲說明,未來的世界一直在變,當有新的領域、新的應用出來時,若有需要,就去學,能有動力、有方法、與時俱進的呼應外在改變,就是「有機學習體」。

這也是AI時代的關鍵能力,「以牛仔褲聞名的服裝公司LEVI'S,日前曾宣示要to be a AI company and a learning company,就點出了不斷學習的重要。」

學習新樣態,教育「典範轉移」的時刻已到來

學習的定義,也要更寬廣,不再只是坐著、聽講、抄筆記、背起來。

溫怡玲分享,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近來也與教育界合作,思考該如何找出每個人的學習框架,傳統教育因為「人多」,所以用一樣的教學方法、背同一套標準答案,可如今,少子化與AI這兩大因素相碰,撞出新可能。

「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模式不一樣,有些人擅長用聽覺學習,有些人偏好用視覺或動覺等等,這在大腦神經科學或教育心理學中,早有許多相關研究;大人的任務,是陪孩子搭學習鷹架,在孩子既有的特質上,找出適合的學習模式,幫助孩子串接已知跟未知。」

父母也可以想想,自己有效的學習模式是什麼?溫怡玲提醒,父母本身也面臨AI變局,讓自己變成「有機學習體」是最佳解。

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工作者需要這10種能力

倘若還是需要更明確的指引,溫怡玲分享,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23未來工作報告,未來工作者需要這10種能力:

分析思維與創新、創意原創主動、批判思維與分析、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推理構思能力、領導力、主動學習與策略、韌性抗壓靈活、技術使用與監測、技術設計與編程。

她歸納,前五種偏向問題解決、後五種則屬於自我管理與技術,都不是「讀什麼系才好」的問題,很顯然的,教育「典範轉移」的時刻已到來,會變成怎樣,沒有人有答案,但每個人都得保持關注、持續思考。

溫怡玲的兒子已經讀大學了、女兒則念高中,都是AI浪潮衝擊的「海嘯第一排」,她卻不擔心,甚至樂觀看待AI時代的到來,「父母能做的是,觀察孩子,觀察自己,也觀察社會的變化,然後,讓天賦自由。」

照片提供:溫怡玲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