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逼孩子道歉,只會讓他下次偷偷來、不被你發現!5個情境,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未來Family

發布於 06月11日01:25 • 周品攸(未來Family記者)

當看到孩子亂咬人,你的反應是下列哪一種?

A:「孩子他還小,什麼都不懂,他也不是故意的,沒關係啦!」

B:「你怎麼可以亂咬人呢?快點跟對方道歉!」

有些大人總是會習慣性地用「他還小」、「他不是故意的」,來幫孩子緩頰、開脫該負的責任;而有些大人則是不由分說地要孩子先低頭認錯,不道歉就嚴厲斥責。

上述這兩種方式,恐怕都讓孩子永遠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吳怡萱指出,「在孩子犯錯時,的確是培養負責任的好時機,但多數大人往往認為,孩子做錯事,只要說聲『對不起』或是給予處罰,就是在承擔責任,卻忽略了,孩子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更不曉得自己的責任在哪裡。」

親職教育推廣人陳其正(醜爸)表示,「孩子做錯事時,第一時間急著撇清、不願認錯,這是人性,就連大人也一樣,不必急著責備孩子。」身為父母能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犯錯沒關係,我們下次怎麼做會變更好。」

孩子犯錯時的教養指南

1.先同理孩子,究責擺最後

「想教會孩子負責任,先不要急著把他定罪,因為沒有孩子會在你痛罵他的時候,跟你認錯。但不代表我們不用歸咎責任,只是順序問題。」陳其正如是說。

比較建議的做法是,先用同理跟關心的語氣,牽著孩子的手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也很害怕,但是沒關係,我不會懲罰你,我只是想要知道這是誰做的。」如果孩子怎麼樣都不認錯,父母嘗試「等一下」,比方說孩子把地板弄得一團亂,就帶著孩子看:「你看,現在地上這樣子,影響到每一個人,也影響到你自己,對不對?」,接著說:「好,那我們現在要怎麼做?」先一起把狀況排除後,再來問孩子(究責):「這是誰做的呢?」

2.給孩子自己選

很多大人在孩子犯錯後,會直接要他說「對不起」,但吳怡萱說:「我們的目的是要孩子學會自己主動願意去承擔,而不是被強迫的,因此可以把選擇權給孩子。」舉例來說,問問孩子:「你要怎麼去補救?」、「你要怎麼做可以讓對方好過一點?」、「怎麼做才能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通常孩子自己說出口的,承擔意願會更高,若孩子還太小,則可以給2、3個選項讓孩子選。

常見五種情境,教孩子從犯錯中培養負責任

1.孩子打或咬了其他小孩

「在引導孩子為自己行為負責任時,家長應專注在了解背後的原因,而非只解決當下的行為問題。」吳怡萱說。

比方說,孩子互咬的狀況,在小小孩當中很常見,通常都不是有意要傷害對方,而是他可能是正值口慾期或長牙癢,所以看到東西就想咬,是正常的發展現象。另一種是孩子打人,也可能是因為經常被對方言語攻擊,而這次忍無可忍才動了手。

雖然都是正常的現象,但使人受傷畢竟還是一個錯誤的行為,吳怡萱建議,學齡前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去看對方的感受,感受對方的情緒,讓孩子進而發現是自己做的不對,要如何面對,如:「你看,他現在看起來很難過,你覺得怎麼做可以讓他好一點?」給孩子選擇,有些孩子可以說出「我可以拍拍他、安慰他。」若孩子講不出來,家長可以提供2、3個方法給他選。

至於國小以上的孩子,除了同理以外,更重要的是讓他看見自己的過錯,並發自內心的想要去承擔這個責任。「詢問的同時,也要給孩子台階下,『你是不小心的對不對?沒關係,我只是想知道你這麼做的原因。』引導他去發現,且為自己這麼做的決定負責任。」

2.出門時,不小心弄丟對自己很重要的物品

出門時,孩子偏偏要帶對自己很珍貴的物品去,結果卻弄丟了,多數家長的反應是:「你看吧!就說不要帶出門」、「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但這些話對孩子並沒有幫助,因為,弄丟重要物品這件事,本身就是懲罰了,孩子也已經付出代價。

吳怡萱認為,此時仍要先同理孩子,「這個東西不見了,你很傷心對不對?那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讓你不要那麼傷心?」等孩子冷靜之後,再跟孩子說:「因為我們之前有說過不要帶,那這個東西不見了,你是不是還很想要這個東西?」如果孩子點頭,那就讓孩子設定目標,透過集點制度來「延遲」重新獲得該物品的過程,讓孩子學會負責,記取教訓,如此一來會更加珍惜這個東西。

陳其正的作法則是會以此為鏡,把決定權拿回來自己手上,在之後孩子又想做類似的事情,就會跟他說:「上次你帶出門之後,結果東西不見了,我知道你這次可能可以保護好,但是爸爸很害怕,所以我不要給你帶。」不是嘗試說服孩子「不要帶」,而是直接規定「我不讓你帶」。孩子哭鬧的話也要堅持,告訴孩子:「你要生氣、難過都可以,這很正常,因為你被我拒絕了。」

接著,事後再給孩子一個觀察期,比如說:「如果你下次想帶另一個心愛的娃娃出門,我可以讓你帶,但前提是,這個東西你拿出來後,不玩就一定要放回原位,不能偷懶或是不能說等一下還會再玩。」給孩子訂定條件,做得到就把決定權還給孩子,相信孩子下次會好好保護。

3.因為玩而打翻飯菜

有些父母會責怪孩子:「就跟你說吃飯不要玩」、「你看,就是因為你邊吃邊玩才會打翻!」

但陳其正認為,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四歲前的孩子,只要聽到什麼有趣的聲音、看到有趣的畫面、吃到好吃的東西,就會很開心,想要玩。他並不會因為打翻飯菜,就不去玩,因為對孩子而言,這兩件事不會產生連結。因此,提醒父母應該聚焦在「打翻飯菜」之後,請孩子收拾、整理,這才是教孩子負責任的重點。

4.漏帶作業或上課用品

為了避免漏帶作業,父母通常前一晚都會要求孩子收好書包,理想是孩子能夠自己看著隔天的課表跟聯絡簿,自行準備好需要的東西。但當孩子打電話說:「媽媽,我作業忘記帶了,可以幫我送來嗎?」你是屬於會幫孩子帶去的父母,還是讓孩子自行承擔後果的父母呢?

吳怡萱指出,若孩子原本是很自律,會做好自我管理的類型,整年只忘記這一次,那麼,只要自己有空,就會幫孩子帶去學校,「因為要學習承擔責任,前提是要讓孩子感到安全。當孩子向你求助,如果只是一次的小差錯,就要他去承擔忘記帶書的責任,他可能會感到很委屈,內心的安全感就會越變越薄弱,下次有問題,孩子可能就不會向你求救了。」

但有些孩子卻是頻繁發生,陳其正認為,「那我們就要接受孩子做不到,需要父母的幫忙,等他的能力長出來,再讓孩子自己試試看。」

他以自己兒子為例,「有段時間他總是不把聯絡簿抄寫完整,認為自己背得下來,結果多次因此而漏帶,我就問他:『那你現在想怎麼做?你要繼續證明你記憶力很好,還是把聯絡簿寫完整,不要被老師記點?』他既不想要被記點,又堅持自己背得起來。」

後來,陳其正跟兒子說:「我已經給你試了很多次,我也覺得很難過,因為我們失敗了,你說的這個方法目前沒有用,所以我要把這個選擇收回來,我要規定。」但同時給孩子歸還選擇權的條件,比如:「接下來三個禮拜,你要把所有事情全部寫下來,然後我們照著收書包,如果這樣子三個禮拜都做得到,我再把選擇權還給你。」

5.同樣的錯一犯再犯

通常同樣錯誤會一犯再犯的,常見的原因有四種,一是孩子根本沒有察覺他一直再犯同樣的錯,二是他不認為這是什麼嚴重的事情,三是孩子的能力其實還做不到,四是孩子根本不認同你。

吳怡萱認為,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同時跟孩子約定好,「我們可以犯錯,犯錯沒關係,但我們要看到一點一滴的進步。」

如果都沒有進步,陳其正提醒家長接受孩子做不到的事實,他其實還需要大人在旁邊幫忙。他說:「孩子剛到這個世界沒多久,生活經驗少,許多事都是初次嘗試,必須靠多次的犯錯,才能成長、茁壯。而大人也能從陪伴孩子度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更加理解孩子、同理孩子。」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進來看看。
    06月11日13:18
  • 張小慶
    愛睏,屁都很會
    06月11日05:4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