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今(25日)報導,台北盆地的「尪公」信仰掀起正名大戰,二大廟宇系統對主祀神明尪公、唐朝名將張巡的尊號意見分歧,集應廟系統稱尪公為「保儀尊王」,忠順廟系統認定是「保儀大夫」。報導刊出後,木柵集應廟今發聲明回應,尊重週刊報導內容,並提出「神像裝束的歷史意涵」「陪祀將領的歷史關聯」「廷娘林夫人的陪祀故事」共三個佐證,強調「保儀尊王確實就是張巡」。
木柵集應廟表示,有關保儀尊王究竟是否是張巡的討論,雖然尊重各界對信仰有多元詮釋,但基於廟宇的歷代傳承、信徒的情感,以及歷史與學術研究的成果,他們認為保儀尊王確實就是張巡,且有三個佐證觀點。
廟方指出,在神像裝束的歷史意涵上,集應廟內的保儀尊王神像具有環眼圓睜的神態,並穿著武官的裝束,這與張巡在歷史中作為河南節度副使的武將身份高度吻合。因此,神像的設計為理解保儀尊王的歷史來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陪祀將領的歷史關聯部分,廟方表示,廟內陪祀的南驚雲和雷萬春,是張巡手下的重要部將。至於集應廟中陪祀的廷娘林夫人,被認為是張巡的侍妾,這樣的記載在歷史與廟宇的傳統中都有所流傳,「她的陪祀進一步強化了保儀尊王即張巡」。
木柵集應廟說,無論是從廟宇的神像設置、陪祀神祇的選擇,還是歷代傳說的流傳,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保儀尊王即張巡具有歷史根據。
更多鏡週刊報導
【神明拚正名】賴清德加持贈匾「神威顯赫」 尪公拚正名引爆2大系統角力
【神明拚正名1】「尪公」正名戰殺進無形文資審議 保儀尊王對決保儀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