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積極拓展全球市場,歐洲做為關鍵戰場,一度被視為能夠帶動中國新能源車企躍升的核心。然而自從歐盟在 2024 年 10 月底正式祭出對中國電動車額外課徵最高達 45% 的關稅後,市場局勢瞬間逆轉。多家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成長動能受挫,導致 11 月整體在歐洲電動車市場的銷售市占滑落到 7.4%,創下八個月以來的新低。
其中,長期深耕的 MG 母公司上汽在歐洲的銷售大幅下跌,登記量甚至年減 58%,呈現極為顯著的衰退。然而比亞迪卻在此波政策強震之中展現出堅韌的抗壓力,2024 年 11 月份在歐洲的登記量不降反升,甚至比去年同期翻倍。面對保護主義抬頭與歐洲本土車廠的轉型壓力,比亞迪是如何能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增長動能的?
歐盟經過數月談判後,最終還是對在中國境內製造、並輸入到歐盟市場的電動車徵收額外反補貼關稅,最高可達 35%,加上本已存在的 10% 進口關稅,部分企業合計恐達 45% 的衝擊。歐洲國家對汽車產業的保護意識由來已久,尤其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傳統車廠眾多,就業人口龐大,若不祭出保護機制,恐在未來幾年電動化過渡期間面臨產業競爭力的整體弱化。
MG 受到極大影響,與比亞迪兩樣情
這波政策推出後,很快對中國車廠在歐洲的市占率造成影響。MG 做為歐洲市場上銷量曾居冠的中國品牌,如今由於其母公司上汽受到認定的補貼幅度高,被追加關稅導致在當地的競爭力大受打擊。事實上,不只 MG,其他包含特斯拉部分在中國代工出口歐洲的車款、BMW 從中國工廠出口的電動車款,也都受到此關稅影響而成本上升。儘管如此,MG首當其衝,登記量年減逾五成。
然而,整體數據顯示,歐盟祭出新關稅後,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跌幅並沒有原先預測得那麼劇烈。2024 年 11 月中國電動車市占率雖從 10 月份的 8.2% 下滑至 7.4%,但這市占率仍屬可觀。一些分析師指出,這顯示中國車企一方面以更為積極的方式分散市場風險──例如拓展在英國、或挪威等不受或較少受到歐盟關稅影響的地區生意;另一方面,也開始計劃在歐洲本土建立生產據點,透過歐洲在地化生產來消弭關稅上的風險。
但在面臨這種逆勢時,比亞迪卻仍能維持甚至在歐洲擴大市場占比,這實在令人矚目──比亞迪在 2024 年 11月份於歐洲的登記量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超過一倍,達到 4,796 輛,相較於 MG 同期大幅度下滑的表現,比亞迪可謂「逆勢上揚」。即便歐盟的稅務增加了比亞迪的壓力,但實際上早在一年前,比亞迪就宣布在匈牙利增設工廠,主打生產電動巴士。2024 年初,比亞迪宣布在匈牙利建設工廠,成為首家在歐洲設立生產基地的主要中國車企。此外,比亞迪還計劃於 2025 年再建第二座工廠,專注於低價電動車的生產。本地化生產不僅有助於繞過關稅問題,還能減少物流成本並縮短供應鏈周期,提升製作速度迎合市場需求。
▲ 比亞迪的銷售成長迅速,可怕的是產能跟銷售成長一樣恐怖。(Source:Coolestgadgets)
比亞迪逆勢成長緣由
但比亞迪的強大之處,主要還是該公司幾近有一條龍生產電動汽車的能力──與許多依賴供應商的傳統汽車製造商不一樣,比亞迪自製了約 75% 的電動車零組件──甚至包括最關鍵的電池。即便這種生產模式需要擔負銷售上的風險,但在銷售上升期的時候得以降低生產成本、且保證供應鏈生產的穩定。根據 RBC Capital Markets 的分析,比亞迪的製造成本比 Stellantis 之類的歐洲車企低約 40%,這使比亞迪得以在高額進口關稅下持續保持價格競爭力。
比亞迪進入歐洲市場僅兩年,便已推出涵蓋多個價位與車型的產品線,從平價的 Dolphin 小型車到高階的休旅車「唐」,甚至還有與特斯拉 Model 3 媲美的 Seal 轎車。這種多元化策略使比亞迪能迎合不同層級的消費者需求,尤其是在價格敏感的競爭者區間中更具競爭力。此外,比亞迪計劃於 2025 年在歐洲推出基於 Seagull 車型的低價小型電動車,其售價預計將遠低於歐洲競品──如 Dacia Spring 和 Volkswagen ID.2。這類產品即便考慮到歐洲生產成本,也有望在價格上占據顯著優勢。
而且英國與挪威的影響比想像中還大,比亞迪在英國、挪威兩者不屬歐盟或關稅制度鬆綁的市場中快速成長。英國雖然有著嚴格的零排放政策──要求 2024 年各車廠 22% 的銷售都必須是電動車,但對像比亞迪這樣本身銷售幾乎全是純電或插電式混合車型的公司來說,用電動車搶占市場並不像傳統汽車公司要考量到燃油車銷售,反倒給予比亞迪切入與成長的空間。英國市場今年前十一個月,比亞迪已達到 3% 的銷售占有率,速度之快令人驚訝。
根據官方數據,中國電動車對歐出口總價值在 2024 年 11 月與同期相比驟降 42%,是自 2022 年 4 月以來最大跌幅;出貨量也下滑 19%。下滑的出口數據顯示關稅打擊的確產勝了效果──而「出海」的中國車企同時也展開不同方式的應對措施:包括調整出口組合、把焦點放在插電式混合車以減少受新關稅影響,亦或像比亞迪、小鵬這樣積極地在歐洲找地方落腳生產。
▲ 歐洲的碳排放量預計逐年遞減。(Source:Coolestgadgets)
歐盟就想中國汽車製造商落地生產
歐洲不但市場龐大、也是消費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不斷收緊的燃油車政策,也意味著歐洲在未來十年、仍將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之一。對想要長期經營歐洲市場的中國品牌而言,依賴中國本土出口的模式並不保險──所以各大車企再進行繞開關稅障礙的策略,以減少關稅帶來的衝擊。
根據未來數年的銷售預測,比亞迪在全球市場的年營收有望持續向上,並預計在 2028 年前後突破 87 億美元大關。從產品面來看,其 SUV 與大型車款等高附加價值車型,仍是主要營收支柱。同時,比亞迪也鎖定提供中小型平價車款,如 Seagull 這類針對經濟型市場的車輛,可望在歐洲打開更多大眾級別消費市場。
根據推估,到 2028 年,混合式與純電動車合計將占比亞迪整體產品超過五成;相比比亞迪來說,MG等部分廠商受到重創,主因在其母公司對補貼的依賴程度較高,因而在歐盟調查與追加稅率中首當其衝。相對之下,比亞迪擁有更完善的垂直整合能力、更強大的研發與供應鏈掌控力,同時瞄準了英國與挪威沒受到關稅風暴的市場,成為在此波關稅風暴下依然能逆勢成長的關鍵。從英國、挪威市場的表現看來,比亞迪若能在歐盟區建設更多工廠,那銷售數字持續攀升也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歐洲電動車市場的發展不只取決於中國車企的策略,也受到歐洲經濟、能源轉型與各國補貼政策的影響。例如電動車普及與否,依賴基礎充電設施建設是否完善,以及政府對消費者的補助是否能持續。在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比亞迪等中國車企要如何在歐洲市場扎根,擴大生產與銷售,同時又能滿足歐盟日益嚴苛的零碳排放和在地就業需求,勢必需要更精密的布局。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留言 1
莊蘭蕙
拿匈牙利當遮羞布過水
2天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