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環境有高山、有海洋,景觀優美,也孕育出高度的生物多樣性,更有閩、客與 16 個原住民族多元豐富的文化。過去 20 年有多個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但如今卻面臨人力不足、產品單一及不擅行銷等挑戰。
為突破困境,包含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育任、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野 FUN 生態實業公司負責人賴鵬智等人,歷經兩年籌備,催生台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 (Taiwan Ecotourism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Alliance, TERRA)。聯盟於今 (12) 日舉辦成立大會,共有 35 個社區夥伴、多個政府單位出席,希望藉由聯盟集合群力,再創生態旅遊榮景。
聯盟將成為平台,研發多元產品、串聯跨域服務
台灣推展生態旅遊可以 2002 年「台灣生態旅遊年」為濫觴。聯盟共同發起人陳美惠表示,推動生態旅遊逾廿年,打前鋒的先行者從黑髮變白髮,年輕人又沒有投入的誘因,她坦言「我看到一個很大的危機」,擔心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生態旅遊基礎被打回原形。
她同時從社區發展的角度來看,廿多年來篳路藍縷將一種可以保存、活化鄉村資本又可以產生保育經濟的地方創生模式建立起來,但若只是單一社區、單一部落在奮鬥,對旅遊來說就會不夠多元,產業必然會不斷萎縮。
陳美惠強調,在沒能把大家整合起來之前,「我們不敢退休!」學界總是在還沒有足夠資源的時候就開始工作,聯盟其實已經發展約兩年,她看到大家的認同,因此才在今日召開成立大會,正式對外宣告聯盟已建立的基礎。
雖然聯盟既沒有人力也沒有固定的處所,但一路陪伴夥伴們往前走,陳美惠相信新型態的營運機制就會慢慢出現,也許未來會成立公司或是協會組織,再回歸到市場需求,「重要的是把這股力量往前推,創造更多可能性」。
保育不能是作功德,創造經濟才能留下火種
陳美惠也表示,推動生態旅遊是全台灣的事,需要 team up 鏈結起來,這也是聯盟成立的初心。把保育經濟作大、讓旅遊產品更豐富、創造更多綠領人才,勢必要不同生態旅遊地區攜手合作。串聯後有山有海有平原,有原漢客閩各種族,也有了不同的生態系,自然可以研發更多的產品與體驗活動、週邊服務。
兩年來,聯盟已經吸引 65 個社區及部落成員,同時在網站上規劃出八條精選遊程,光是六龜里山就有伴溪、伴雲、伴山三條,荖濃溪沿岸的有機小農、文史工作者、在地民俗活動都串聯起來,一個小小區域就可以讓遊客有不同的體驗。
另外,阿里山、拉拉山、大雪山路線也豐儉由人,還有半日遊、夜遊路線陸續增加中。未來,遊客只要瀏覽聯盟網站就可以獲得各種生態旅遊的資訊。除了網站外,聯盟也可以讓彼此「互為通路」。陳美惠表示,社區旅遊最大的困境就是「不會行銷」,若要找專業的行銷團隊,又沒有足夠的資源,但未來到聯盟的任一社區,都可以看到所有夥伴的介紹。
至於社區和部落夥伴們的手工藝品、農漁產品,也可以透過聯盟獲得更高的曝光度。陳美惠以茶為例,過去阿里山茶、六龜茶、永安紅烏龍和港口茶各行其政,但未來在聯盟的任一社區或網站上都可以買到這四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茶,且品質由各社區為消費者把關。她也強調,生態旅遊的特色是所謂的「根經濟」,為了環境永續,它不該做大,因此更應該靠網絡夥伴的鏈結。
再者,陳美惠也認為,要落實保育工作,一定要居民真心有保育生態的理由,而生態旅遊最容易產生在地的保育量能,居民在「根經濟」中受益,就會明白愛護生物、愛護土地的重要,聯盟也會不斷強化這樣的價值觀,讓社區知道許多人都在跟他們一樣從事這麼重要的工作,「這樣不就可以把保育的力量延伸下去?」
陳美惠還強調,地方創生要成功,不能只是一堆會寫計畫的年輕人,計畫的煙花放完後他們就離開。「創造關係人口很重要」,因此產業經濟上需要有很多配套,讓返鄉或移居的年輕人有生計又住得開心。她認為作生態不能是作功德,產業要能發展起來才能留下火種,讓年輕人願意傳承。「必須是鄉村自己走出來的經濟發展之道」,而什麼保育經濟最容易經營?自然是生態旅遊。
最後,聯盟還要扮演社會倡議的角色,不論是相關律法的推動、政策溝通,未來都會與夥伴們攜手,一起爭取、創造更友善的生態旅遊經營環境。
生態旅遊具差異化,遊客能夠認識台灣、也能貢獻己力
聯盟共同發起人郭育任表示,台灣的生態旅遊可說是匯聚里山里海精華而成的差異化旅遊產品,對國內外遊客皆具有高度吸引力。可惜過去仍以社區為範疇各自經營,未能整合開創更大的產業格局。
郭育任表示,台灣的生態旅遊實務面臨青年人口流失、社區產業凋零及行銷能量不足、缺乏經驗交流與傳承等困境。聯盟與各輔導團隊及部落社區攜手,作為一個整合平台,既能夠推廣行銷臺灣生態旅遊地社區產品,也能夠提供社區培力增能及互相交流之機會,更能夠讓國人透過生態旅遊更加認識台灣每一寸土地,也透過生態旅遊為台灣各地社區生態與文化保存貢獻己力。
監委:台灣應推行生態外交
與會嘉賓、監察委員田秋堇表示,台灣退出聯合國後,多年來的外交策略都是「政治外交」,其實「我們應該推廣生態外交」。她提到台灣是個生態方舟,許多生物早在冰河時期就來到台灣,還有南來北往的各種候鳥都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下一代,種種環境的優勢應該要展現給全世界,讓大家看見台灣人願意紮根在這裡、守護我們的鄉土。
監察委員施錦芳曾任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她致詞時指出,國家公園成立時,社頂部落的賣店被徵收,居民只能違法在墾丁大街擺攤,被警察開罰時就到管理處來抗議,「曾經有廿年,社頂跟國家公園像仇人一樣」。然而在陳美惠老師進駐輔導後,部落找到自己的經營方向,如今已能與公部門攜手合作,共同追求環境倫理與價值,「生態旅遊是可以賺錢的」。
中央:期許多方整合,帶來經濟發展,讓世界看見台灣
今日包含原民會、林保署、觀光署、國家公園署、農水署及鄉鎮公所代表,皆出席聯盟成立大會。林業保育署副署長林澔貞則表示,聯盟成立讓她備感激動,因為林保署的立場是讓林業走出去、民眾走進來,國家許多步道的規劃都有賴社區居民的協力,用在地的力量去保全環境。
「一個人走得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穩、走得遠」,林澔貞期待聯盟與政府單位的互動可以激盪出更多火花,不僅讓生態旅遊更上一層樓,而且也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的美好。
原住民族委員會技監宋麗茹表示,原住民和自然生態互動密切,本身又有豐美的文化,族人都是生物多樣性的守護者,也可以推展歲時祭儀、文化慶典和部落生態導覽等旅遊活動。
雖然長期推動農業和文創轉型,部落卻往往面臨手工藝品價格高、農特產品種類繁多但品質不穩定、旅遊人數不多無法永續經營等諸多困境。她期許聯盟的成立能夠整合各方資源,為原住民族帶來經濟發展。
聯盟:成為台灣里山里海的橋樑、訴求政府支持
最後,陳美惠指出,聯盟後續將推動以下任務。對內,她強調共同維繫品牌價值的重要性,因此必須促進台灣生態旅遊地和地方創生組織之間的交流學習、理念溝通、信念支持;也要讓輔導團隊的人力、技術、知識等經驗得以傳承。
對外,則需要持續推廣生態旅遊和地方創生教育,透過互通、串連、合作行銷,讓國人認識聯盟夥伴的遊程、活動、商品或農特產。更重要的是,還要遊說、交涉及相關議題推動,擴大對社會的影響力,參與政府相關的法規、政策、制度之制定。
陳美惠也強調建立區域保育網絡的重要性,才能作為社區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活用里山資本的具體示範,同時成為國際深入台灣里山里海的橋樑。
此外,聯盟也共同提出三點對政府的訴求與建議:
一、修訂《發展觀光條例》,新增「特定地區小旅行專章」(可參考日本地域限定旅行業辦法),降低區域限定旅行社門檻,以支持區域型遊程串連、觀光活動,鼓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事業。
二、國家地方創生預算應有一定比例,支持以社區為主體的生態旅遊發展,包含觀光行銷、產品研發、人才培訓與營運提昇。
三、聯盟已建立全國第一個生態旅遊平台與網站,建議政府應支持網站更加健全,成為台灣對國內外重要的生態旅遊露出窗口,透過聯盟的把關,讓國人可以安心體驗生態旅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