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畢柳鶯說斷食善終不是餓死!醫:先「善生」才能善終!善終方法有幾種?怎麼選擇?

610 觀看次數

76歲的兩性作家黃越綏因健康亮紅燈,曾宣布要採取「斷食善終」方式,度過人生最後時光。而罹患帕金森氏症,又發現腦瘤的台語歌后詹雅雯也表示,未來到了無法控制的那一天,將採「斷食善終」,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能夠選擇最快樂和最舒適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斷食善終就是餓死嗎?什麼是安寧療護?到生命最後一段路該如何選擇?

前台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因不忍罹患小腦萎縮症的母親長年受病苦,協助母親在家「斷食善終」,故事引起廣大討論,無數陷於無效醫療中的病人及照顧者都很想了解。畢柳鶯醫師在《健康2.0》節目分享,媽媽是在64歲確診小腦萎縮症,發病時就知道她未來將面臨插管、臥床那一刻。

看更多:她罹病身體不適 希望能安樂死:我認識的人都死了、我的女兒也不需要我了

畢柳鶯醫師:媽媽主動要求斷食善終

因為畢媽媽親眼目睹表弟同一個疾病,然後在插管、臥床中病逝,不想走上同一條路。媽媽發病後本來還能以練習瑜伽和裁縫為生活重心,但是82歲時,畢媽媽先是無法做裁縫,接著不會走路,更不用說做瑜伽,所以83歲時,畢媽媽惡化到日常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不會翻身、進食容易嗆咳的地步,向畢柳鶯說「當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讓我斷食自主善終」。

畢柳鶯提醒,不是所有末期病患都能做斷食善終,最重要的,是需要患者「自主意識」決定,而且不是家屬決定,就把病人丟回家、把人餓死!她表示,過去媽媽曾經看過《大往生》一書,書中提到「臨終病人不要送去急診,不吃不喝是自然」,作者也提到最終會選擇斷食,所以媽媽也覺得寧願忍受短暫不適也不要面對數十年的臥床,媽媽下了決定,家人才幫她進行斷食善終。

斷食善終不只有斷食而已 更重要是「善終」

畢柳鶯強調,斷食善終並不只有斷食這件事而已,重點是在「善終」。而且斷食本身也有一定的節奏,以她母親為例,在21天裡面的前10天是慢慢減少食物攝取,並且在水裡面加了蓮藕粉防止媽媽嗆到又能補充水分。而且因為減少食物攝取,媽媽不會一直要上廁所,前面的10天精神非常好,家人也都來陪伴她,讓她感到非常開心。

陪伴的過程很重要 要幫病人做人生回顧

畢柳鶯說,這段過程,「陪伴病人」非常重要,要幫助病人做人生的回顧。透過這個過程,家人可以更了解病人,讓病人感受到自己這一生是很有價值的,而家人也都非常感謝她。同時,病人若有一些人生的創傷,也可以在這個時候講出來,家人則可以幫助那個傷害她的人替他們道歉,讓病人的創傷得到療癒。

生前告別式讓病人感到滿足 靈魂去到天上自由自在

畢醫師表示,最後她幫母親辦了一個生前告別式,讓全體家人聽母親一生的故事,讓母親在人生最後的舞台上,聚光燈都對著她,所有子孫都非常讚美她,像是給她最高的獎狀。她母親最後表示,她感到非常滿足,認為自己是去遠行,要家人不要難過,她離開了這一世的勞苦,靈魂去到天上自由自在,無病無痛,永遠在家人的心中。

而全家人也相信未來一定會在天堂與母親再相遇,所以對畢柳鶯來說,母親往生不是一件悲傷的事,而是一個非常圓滿,可以當作喜事的事。

安寧療護 讓病人「感到舒服」是重點

嘉義大林慈濟老年醫學科主任張舜欽也提醒,不要因為想到「斷食善終」,就以為病人進入不可逆的末期狀態時,自己就可以開始進行對患者完全不給水、不給吃的斷食。像畢醫師提到的,是慢慢減少水和食物的攝取,而且在病人還想吃的時候應該讓他吃。現在有安寧團隊可以到家中或病房,教導家屬做舒適的照護,也會評估病人的狀況是否可以調整改變,視病人是否已進入臨終狀態。

病人有些狀況是可逆的,甚至病人自己還想吃一些東西,可以用一些食物的調整,或使用藥物來舒緩症狀,例如止痛藥、止喘藥等。張舜欽說,有時候病人身上必要的管路,反而可以讓病人舒服,並非所有的醫療介入都會讓病人不舒服。現在的緩和醫療,主要目的就是要讓「病人舒服」,並不是所有的醫療都不做,因為有時候這樣反而會讓病人更痛苦。

安寧緩和醫療在醫院、在家、在社區都能做

張舜欽說,很多人都以為安寧療護都要在醫院裡做,事實上,安寧療護醫師會根據病人狀況給予建議,有些人也可以安心在家善終。

他介紹目前的安寧療護方式,包括安寧門診、安寧病房、安寧居家療護服務、社區化安寧居家療護、安寧共同照護和長照安寧。張舜欽分析,有案例是大腸癌末期病患選擇安寧治療,但他後期發生腸阻塞,嚴重到大便快從嘴巴吐出來了,但因他的腫瘤太大,無法做手術切除,後來醫師幫他放了大腸支架,解除排便危機,病人不再受大便阻塞之苦,順利度過餘生。

安寧療護積極處理病患症狀 不是無效醫療

張舜欽說,安寧療護主要是「積極處理症狀」,主要是針對症狀緩解,並不是做無效醫療去延緩病患生命,而是以最低限度的醫療行為下,配合能夠舒緩病患痛苦的方式,讓病患能夠自由地運用剩餘的時間與體力,與家人度過最後寶貴的時光。

台灣安寧療護收案的對象

1.癌症末期病患
2.末期運動神經元病患
3.8大非癌末病患

看更多:該如何分配遺產?生前就該分配財產嗎?怎麼分比較好?聖嚴法師這樣建議

很多人擔心幫家人選擇安寧治療,會被認識的人認為放棄病患、讓家人等死。張舜欽說,其實安寧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當找不到對病人有效的治療時,改成提供支持性療法,讓患者未來能舒適過生活,這樣的治療方式稱舒適治療。

直到真的不會吃的那一刻也不會插鼻胃管,讓病人安詳臨終。安寧的時間每個人不同,有的半年到1年,有的1年到2年都有。

斷食不一定是善終 善終不一定要斷食

陽明交大附設醫院胸腔科醫師陳秀丹表示,她認為善終其實應該是「隨順善終」,斷食善終是其中的一種。她提醒, 「斷食並非等於善終」!單獨只談吃與不吃並非善終的全貌。善終是隨順身體變化加上以前的努力而得,不是因斷食而得。

陳秀丹說,要先善生,才能善終,斷食不一定能善終,善終也不一定要斷食。她提醒,斷食善終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吃,而是讓患者飲食量逐步減少,食物內容有所更改,否則徒增病患痛苦。

陳秀丹說,一定要達到3種情況,才能符合善終:

1.死亡符合病人與家屬的希望。

2.免除病人、病人家屬及照顧者可以避免的壓力與痛苦。

3.符合臨床的文化與倫理道德的標凖。

看更多:死後追思不如生前告別!他50歲罹肺癌 生前邀30人來120人道愛道別,生死兩安

◎ 諮詢專家/畢柳鶯醫師.張舜欽醫師.陳秀丹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健康2.0影音

更新於 04月15日16:00 • 發布於 04月15日16:00
自動播放下一則

留言 0

沒有留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