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台灣要在2050達到零碳,難!中研院長:減碳很貴,用電量會翻倍⋯你我都該知道的事

商業周刊

發布於 2023年04月20日01:00 • 採訪整理●呂國禎
台灣要在2050達到零碳,難!中研院長:減碳很貴,用電量會翻倍⋯你我都該知道的事

兩年來,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率領台灣最頂尖的科學家們展開台灣零碳路徑研究,發現現行方法都無法讓台灣在2050年達到零碳,辯論核電的意義也不大,因為現有核電廠的發電量太少,核融合又太遙不可及。

並且,電動車、電力鍋爐等電氣化減碳趨勢,會讓全台電力使用大增至5千億度,幾乎是目前的一倍,由於放棄燃燒物質改用電力已成減碳趨勢,減碳的代價會相當昂貴,要達到零碳目標就更加艱難。

為解決這困境,廖俊智認為必須從源頭減碳,發展「去碳燃氫」技術,把天然氣分子(甲烷)打破成氫與固態碳,在天然氣發電廠混燒氫氣,被捕捉的碳則可進行工業利用、備用能源或填海。以下為專訪摘要: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中研院發展天然氣去碳燃氫技術的緣由?

廖俊智答(以下簡稱答):台灣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碳,用現有技術與方法是完全達不到的,即便在那吵要不要核電,一點用也沒有,現有的核電也不夠。

風光發電有瓶頸、核融合不切實際

想零碳卻不缺電,仍得從天然氣突破

像美、澳有很大的土地,可做大量的太陽、風力發電,台灣地小人稠,把能用土地都用上去也不夠。

在不可能增加土地使用下,我們認為要提高太陽能發電效率,比現在還多5成,接著要開發地熱、海洋能、生質碳匯(農林),這是台灣非要開發不可的新能源。

煤與天然氣,只剩天然氣這個選擇,如何把天然氣變成乾淨能源,成為我們思考與研究的課題。

綠氫現階段進口成本太高

中研院裂解甲烷,燃氫發電也算綠能

問:日本、澳洲正在研究利用龐大土地產綠電製氫與運輸,台灣跟他們買不就好了?

答:前提是你要跟美、澳這種地大的國家來合作,才有辦法,但目前還是非常貴、運輸也很難,如果有一天他們的綠氫變得便宜、方便,當然可以。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減碳的路徑上,台灣的用電量會比現在增加近倍,因為很多原本靠燃燒產生電力或動力,會轉為電氣化。例如電動車、工廠鍋爐,中研院以電力需求沒有成長的情境推估,光電氣化會讓台灣用電達近5千億度電。這意味著我們要蓋更多電廠、需要更多再生能源。

問:台灣因此仍需要依賴大量的天然氣、火力發電?

答:所以我們花了一年半做去碳燃氫的技術,把天然氣(甲烷)的分子打破,裂解成為固態碳與氫氣,直接連到天然氣機組燃燒,這已被歐盟定義為綠能,燒多少氫就減多少碳。

我們預計在今年中,會用小規模的機組來燃燒,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聽到我的演講之後,就非常積極,雙方已經就細節展開討論。

副產品固態碳用途廣泛!

可當建材、填海造陸,備用燃料

問:去碳燃氫的副產品碳要如何利用?

答:副產品固態碳是非常好的材料,可做為工業用材料,如鉛筆、建材、輪胎、石化工業的原料。

以台灣一年總排碳2億8千萬噸來計算,每年捕捉下來的固態碳相當於一年7800萬噸。

這是什麼概念?台灣水泥建材一年總產量約1100多萬噸、乙烯約400多萬噸,即使全部都能替代,每年仍會剩下非常多(固態碳),必須考慮填海造陸、或者找塊地堆起來,當成備用能源。當然是要評估對環境與生態影響後才能丟。

哪一天,天然氣供應不足,台灣海峽被封鎖,這個就能拿出來燒產生電力。(更多精彩內容,請見1849期《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