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https://www.cakeresume.com/resources/how-to-resign
想換工作嗎?猶豫要不要離職的你,是否考慮過其實不需要換工作、在現職上就能追求想要的東西?在提離職之前,你思考過辭職的得與失,並且準備好承受了嗎?若你已經下定決心要離職,要如何確定此舉不會造成自己的權益受損?除了提出離職信,離職還應該要做哪些事?離職之後,該怎麼與前公司/同事維繫良好的關係?
無論你是需要更全面的轉職思考,還是想要確保自己在整個離職的過程都做得妥善得體(提離職的時間點、離職信撰寫等),甚至只是需要一點跨出舒適圈的勇氣,就繼續往下看吧!
本文大綱:
提離職前:真的需要換工作嗎?
是否準備好離職:財務/能力/心態
- 還沒準備好離職怎麼辦
決定離職:如何好聚好散?
提離職的時間點(離職前預告)與做法
- 離職信撰寫要素&範本
- 提離職後:特休怎麼辦?何時通知其他同事?交接有多重要?
離職後:可以怎麼思考?
提離職前:真的需要換工作嗎?
如果是明顯大有問題的狀況,像是公司違法、主管或同事間的相處造成嚴重的困擾、工作內容與 JD 或是個人職涯規劃背道而馳 … 等等,繼續待下去只是消磨生命甚至會危害到自身權利,我們當然是明哲保身、趕緊離職走人。
除了上述那些「非走不可」的理由,在衝動遞出離職信前,建議先冷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是否有「非留下來不可」的理由。
離職,你準備好了嗎?
1. 財務上
雖說談錢傷感情,但不談錢又太理想。工作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除了追求自我成長,最主要的目的無非就是賺錢謀生。如果你沒有計劃無縫轉職,而是打算辭職後再開始找工作,務必要確認自己在這段時間的財務無虞。
一般來說,因應大企業的應徵流程常常是以月為單位,三個月內的空窗期通常是可接受的,3-6 個月內則可能會視你過去是否也曾有相同的紀錄以及頻率而定,而超過 6 個月通常都會引發對方的好奇心。因此,盡量將求職空窗期控制在 3 個月內,若是你打算「裸辭」,則建議準備至少半年的儲蓄(現職月薪 *6)以備不時之需。
延伸閱讀:長時間空窗期,履歷怎麼寫?面試怎麼說?
2. 能力上
除了錢,能力便是另一個現實的問題,你的能力離開了現職,能找到更適合的舞台發揮嗎?
這裡討論的能力是彈性的,不一定是說不好或是不足,而是「不適合」。當然,對於職場新鮮人來說,經驗畢竟尚淺,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就可以意識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必須多加學習。但是,對於資深的職場老鳥來說,有時較難以分辨自己是已經真的夠專業了,還是僅在現在所接觸的工作上能夠得心應手、無法將能力轉移至下個工作。
在現代職場,學習是永無止盡的,不管是什麼資歷的工作者,都會面臨到自己陌生的專業,永遠都沒有準備好的一天。因此,當我們準備要轉換工作時,必須跳脫框架、更加客觀地審視自己的優勢。若現階段的能力無法引領我們往想要的方向前進,也許維持現狀是較好的選擇。
3. 心態上
你是否想過:離職後你的生活將會被什麼填滿?
一開始,你可能會花很多時間休息,睡覺、追劇、看書等等。如果你本來就不是閒得下來的人,或是會因為沒有生產力、消耗存款而感到極度焦慮的人,接下來你大概會開始感到生活空虛,要是又遲遲沒有適合的工作機會,很可能會開始感到惶恐不安,甚至考慮起回去前一份工作的可能性。
我們總會對於不用上班的生活有美好的想像,卻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裸辭。當看到朋友們都繼續過著正常生活、有固定收入,是否會讓自己的心態變得不健康?是否能夠持續正面、積極地尋找下一份工作?工作轉換是個重大決定,為了讓自己處在備戰狀態找到最理想的工作,辭職前,請務必考慮待業狀態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延伸閱讀:真的該離職嗎?4 大想離職原因,分析離職的決定性關鍵
還沒準備好離職,該怎麼辦?
如果你已經考慮過以上的三個面向,判斷自己並不適合馬上離職,但又對於現在的工作有強烈的排斥和無力感,可以怎麼改善呢?
1. 勇於尋求協助
在職場上,有時我們會想要逞強、避免示弱,不希望讓別人覺得我們能力不足,這樣的心態常發生在對於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身上。然而,沒有人是天生做什麼都很厲害,勇於發問、聰明發問,絕對是必備的能力。
如果在工作上碰壁,勇敢向同事尋求建議吧!如果不希望讓擁有人事權力的主管知道太多細節,也可以詢問資深的前輩。也許你會發現,很多問題其實都有方法應對,也不需要利用離職來解決。
2. 尋找內部的機會
如果你想要跨領域,最有效率的方法大概是內部轉職。比如說你想從行銷轉職設計,可以先在公司內部接觸設計相關的專案、多和設計專業的同事交流,在保有現職的情況下學習新的技能。
但是,就算你學會、甚至精通了設計的能力,也有幾個小專案可以當作作品集,職場上有時還是會注重實務經驗,如果貿然離職,可能會陷入相關經驗為零的窘境。因此,內部轉職會是風險比較小、又能達到目的的選項,而且此時的你對於公司的產品、文化也都很熟悉,相信可以減少同時跳領域和換公司的挫敗感。
3. 放一個長假
有時我們對於現在的工作感到倦怠,是因為投入太深、缺乏客觀的態度,此時你可以放一個長假,讓自己抽離其中,嘗試用比較全面、第三方的心態去剖析遇到的難題,是否有自己還能夠改善的地方。放棄總是容易的,但也許努力克服後,反而會有更好的結果。
另外,也可以藉由放假的時間釐清目標,在現在的工作完全無法追求嗎?對於自己來說各個目標的重要程度為何?該怎麼排序才能夠有最小的風險、最大的成效?除了讓思緒更加專注在自己身上以外,也可以藉此假期體驗轉職間空窗期的生活,是否能夠適應和維持健康的心態。
延伸閱讀:非自願離職而失業?完整權益指南:非自願離職證明、資遣費、失業補助
決定離職:如何好聚好散?
當你確定自己已經做出了謹慎的考量,決定離職後,這是你接下來要做的:
1. 注意提離職的時間點(離職前預告)與做法
勞動所法規定的:離職前預告
所謂「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在開始討論各種離職的職場倫理前,我們至少都要做到勞基法所規定的「離職前預告」。根據《勞動基準法》的第 16 條規定,自願離職、非約定契約(像是約聘這類有規定僱用期間)的勞工,須在離職前根據年資而提前預告。離職預告雖不是強制性的,但若沒有預告且雇主因此產生損失,他們有權要求我們承擔損害賠償的法律責任。以下是各年資的離職預告規定:
- 工作三個月內:不需預告
- 工作滿三個月但未滿一年:須於離職前十日預告
- 工作一年以上未滿三年:須於離職前二十日預告
- 工作三年以上:須於離職前三十日預告
計算日期時,是從提完離職後的隔天開始計算、不排除假日。舉例來說,若是一位到職 10 個月、在 7/31 提出離職的勞工,須於離職前 10 日期出離職預告,8/11 就是他的離職日。
提離職的形式沒有硬性規定,大公司通常會有較完整的程序跟文件需要完成,若沒有前例或是習慣的方式,建議利用公司的 e-mail 寄信通知。使用通訊軟體較不正式,但若公司文化能夠接受也不無不可。無論如何,切忌僅是口頭告知而未留下任何紀錄,未來若是發生勞資糾紛,就沒有辦法證明你提出離職的確切日期。
試用期/未滿三個月離職有什麼特別的規定?
法律其實並沒有明訂所謂的「試用期」。雖然勞資雙方可以在不違法的前提下,共同約定試用期與正職員工的不同待遇,但是資方無權以「三個月試用期」侵害勞工的離職權益!不管試用期多長,只要根據年資在規定的時間點提出離職預告即可。
職場倫理所偏好的:主動與主管 1on1
建議可在提出正式的離職信前,主動與主管約 1 on 1 討論。 尤其是如果對於離職還沒有很肯定,認為目前所遇到的問題可在現職上利用轉換職位、部門或是放個長假等等的方式來改善,那麼就更必須要在正式提離職之前先釐清前述方法的可能性。
如果你去意已決,並且決定這份工作不管有任何的改變都不會留下來,那麼你可以在正式提出離職信之前,禮貌性知會直屬的主管。建議可以用「討論職涯規劃」等主題和主管約一個下班前的時間,親自、單獨向對方提出離職的想法,並且表明離職日期、討論交接規劃等,讓整個離職告知的過程是平和理性的。當然,告知完主管後,也別忘了寄一封正式的離職信作為記錄。
離職雖然是勞工的權益,但人事變動不免都會為企業帶來一些不便,相信沒有任何主管樂見下屬離職。因此,在正式提出離職前先釋出一些訊息給直屬主管,以免造成任何因為措手不及所產生的尷尬齟齬,都可以讓你的離職過程更加得體。
什麼時候離職對於求職最有利?
若你沒有急於離職,可以根據自身條件以及所在地的文化、習慣選擇一個洽當的離職時機,以台灣為例:
如果你是新鮮人,適合你的職缺通常會在畢業季節大量釋出;如果你是資深的工作者,可以依公司規定的年終時間,領完年終再離職,或是因應年後轉職風潮,有時在 Q3、Q4 會釋出高階職缺,而且此時通常因需求大於供給,福利薪資有較大的討論空間。
2. 離職信撰寫要素&範本
撰寫離職信就跟婉拒一份工作或是面試一樣,務求簡潔客氣,直接表明主旨、不需要詳細解釋原因(更不應該交代過度主觀、批判性的原因),將自己應有的權利義務寫清楚即可,以下是離職信必備的三大要素:
離職日期
如同前面在離職預告時所提到的,提離職與實際離職的日期很重要,是決定你有沒有辦法好好告別這份工作、不會在未來徒增困擾的關鍵。在離職信中,應該要清楚說明預計離開的日期、根據自己的年資算好提離職的時間是否符合,在手寫的文件中尤其要記得押上提出離職的日期。
概述離職原因
建議在離職信中用一兩句話很簡單地概述離職的原因,不需要鉅細靡遺彌遺交代,可能是生涯規劃、身體健康因素等,如果真的沒有得體的理由,至少也可以稍微表達自己已經詳加考慮過才做出這個決定,並非衝動行事。另外,就算再找不到理由,也不要說謊,世界真的沒有想像中的大,尤其換工作大多都還是會換到有關連的產業,撒下彌天大謊然後被抓包,對職場絕對有害。
承諾會完成交接
第二跟第三點並沒有法律明文規定,比較像是職場倫理的範疇。不管離開的心意有多麽堅定、多麽著急,都請記得要用心完成交接,盡量減少人事變動帶來的不便。就算對要離開的公司有再多的不滿,都不應該用報復的心態處事,畢竟你也無法預測對方的心態如何、未來會不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影響。
離職信主旨與範例
離職信主旨:____(姓名)離職預告
(主旨沒有固定的寫法,可根據公司文化客製化, 比如說較嚴謹的公司可再加上部門與職稱、活潑的公司可以用更親近的語句)
Dear ____(直屬主管):
因為職涯規劃以及身體健康原因(此處概述離職原因),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向公司請辭____一職。感謝主管與公司這一年來的照顧和指導,讓我成長許多、也有不少收穫(可簡單表達對公司的感謝,客製化尤佳),我預計會工作到__月__日,並根據年資提前 10 日向您預告。 在正式離職前,我會將交接事項整理完畢並與主管及同組同事完成核對確認,以便後續新人交接(主動提出會承擔交接的責任),並且提供公司任何因應人事變動所需的協助。
感謝您的體諒與幫忙,造成不便還請見諒。
祝福公司業務順利蓬勃!
____敬上
__年__月__日
3. 提離職後:特休怎麼辦?何時通知其他同事?交接有多重要?
完成法律規定的離職預告後,接下來我們還有不少細節需要注意,才能完美優雅地轉身離開、留下好名聲。
維護自身權益
離職前我們通常會忙於交接,不好請假,此時別忘記維護法律給予的權利,將特別休假換成現金。根據《勞動基準法》第 38 條及《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 24-1 條,員工有權要求在年度終結或是契約終止時,將特休換成錢。
更多關於特休假的規定請看這邊 👉🏻【2021 最新請假攻略】薪水怎麼算?勞基法怎麼說?一例一休、21 種假、法律規定一次了解!
除了特休,最常見的離職勞工權益紛爭大概就屬獎金了。發年終這件事,雖是台灣職場每年都會熱烈討論的議題,卻不是法律明確規範金額、比例的。如果在徵才說明/勞動契約/工作規則中沒有明定年終獎金的細節,根據《勞動基準法》第 29 條,公司仍須在年終結算有盈餘且員工沒有過失時,發予員工酬勞(可以是紅利分配、其他獎金等非「年終獎金」的形式)。對於不發年終的公司,勞基法並沒有列出罰則,但是員工可依法主動向公司請求給付。
比較值得爭取的,則是在徵才說明/勞動契約/工作規則中有明確寫明「年薪 14 個月」、「保障年終 2 個月」等福利的。特別要注意的是,勞基法沒有詳列獎金細節的規定,因此都有詮釋的空間,建議在受聘時詳閱勞動契約、與公司達成共識並有白紙黑字的法律效力紀錄,避免日後離職造成紛爭。例如:年薪 14 個月中的 2 個月是否屬「年終」獎金?年終的定義為農曆年還是新曆年?若在年終前離職,是否可依在職時間比例請求年終獎金?發放年終獎金時需要在職嗎?
很實際的是,儘管法律保障勞工為自己爭取權利,有時職場上的實際狀況卻不見得會對我們有利。在追求合法性的同時,也別忘了將日後可能對職涯帶來的效應納入考慮,例如因為這個事件造成日後在同產業難以生存、影響到其他重要的同事和前輩等。
在合適的時機通知離職
離職雖不是罕見的事,卻可能依據各公司的狀況,對於人事異動有不同程度的敏感。一般來說,除了一定會知道的直屬主管以及負責交接的同事以外,其他利益關係人則可以依照親疏、關聯性程度高低來決定通知的時間和方式:
- 當面告知(確定離職後):直屬主管、交接同事、工作上關係密切的同事、當初面試自己進來的主管,如果已經有交接自己職位的同事,也可以一起拜訪重要的客戶和合作廠商。
- 電話通知(離職前一週):合作密切的其他辦公室同事、次要重要的客戶與合作廠商。
- 信件通知(離職前一週~前三天):前述兩種程度以外的利益關係人,可分為公司內部通知以及外部合作單位的通知,除了協助這份工作接觸過的所有人都能掌握狀況以外,也可以在信中介紹交接職位的同事、留下自己的聯絡方式,雖不是必須要做的事,卻能讓收到信的人感受到你的細心和負責,也許能促成未來的合作也不一定。
做好交接工作
勞基法中其實並沒明確規定勞工在離職前有交接的義務,但是過往在 勞動部解釋令 中,的確寫明若因沒有完善交接而導致公司產生損失時,公司有權利根據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或第 227 條第 2 項向勞工提起損害賠償的告訴。而在現今職場中,交接工作的確也是離職程序中約定成俗的一環。
交接對於我們來說,除了是積極維護通常相較弱勢的勞工權益,更是在職場走跳時個人品牌經營的必須。兩個能力相當的員工,一個只求守法和完成基本要求,跟一個經常要求自己做到標準以上、細心考慮他人需求,哪位會留下更好的名聲,想必不需多言。
延伸閱讀:年度轉職指南:換工作怎麼寫履歷、面試、談薪水? 3 大重點告訴你
離職之後,一拍而散還是銘記在心?
資方與勞工需要共同經營的課題
除了百分之百不歡而散的離開以外,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從前公司帶走一些什麼的,而公司也會因為這位員工曾經的加入而有所獲得,當我們離職後,該如何經營和前公司、前同事的關係?
相敬如賓、不聞不問,可能因應產業的關聯程度高低來決定我們跟前公司會有多深的聯繫。然而,除了留著薄弱的連結、等待有需要時再靠著往日的情誼請求協助以外,我們也可以思考該如何加強彼此的關係,讓互動可以雙向並為彼此共同謀求更多可能性,畢竟,無論是企業或是個人在尋找新的合作機會時,有誰會比前員工、前公司更了解自己?
因此,「校友會」的概念被不少企業運用在離職員工的經營上。LinkedIn 上就有超過 12 萬個企業的「校友會」群組,而 Fortune 雜誌的五百大企業中,有 98% 的公司都在其中,包括知名的管理顧問 McKinsey、科技巨頭 Microsoft、FMCG 龍頭 P&G 等。
在這個時代,產業變動快速、人均壽命增加、社會結構持續改變,在同一間公司服務到退休的情況越來越少見,而我們該怎麼善用曾經關係密切的公司、主管、同事、員工等,在未來的每一步都為自己加分,是一個不容小覷的課題。
準備好要找新工作了嗎?來試試 CakeResume 豐富的履歷工具 吧!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