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別把所有問題自己扛,告別心太軟的「超級幫手症候群」

女人迷Womany

更新於 04月02日14:30 • 發布於 04月03日14:30 •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有人說過你是樂於助人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嗎?有些「好人」是自願的,甚至別人還未提出請求,他便主動提供幫忙,只怕別人不接受他的建議。有些「好人」是被動的,就如同只要朋友或同事求助,他也許不太情願,卻也連鎖反應般把好人做到底。

兩種好人的心理機制與動機也許不同,但都有著共同點:

  • 助人的傾向可能變得具有強迫性
  • 總是聚焦於他人,而忽視了自己的需求

心理學家潔思‧貝克(Jess Baker)和羅德‧文森(Rid Vincent)把上述助人行為表現稱做「超級幫手症候群」(Super-Helper Syndrome)[1]。

如果你也有這些助人症候,甚至曾有過「為何我要這樣付出這麼累?」的疑問,我希望你能停下來看看我從《善良人的生存法則》中整理出的四種助人者,配以精神分析的解釋,好更了解自己助人的動機,以及能夠如何調節。

(猜你想看:總先為他人想,你也有「好人病」嗎?專家建議:設立「心理界限」,別讓好意變負擔

朋友
朋友

圖片|Photo by Adrienn on Pexels

無法不說「是!我來幫!」的主動助人者

(一)你愛幫忙,但有問過自己為何愛幫忙嗎?想當對的人

許多「主動」助人者,其實有著對事情「臆斷」的傾向,即太快按自己的觀察或想法便妄下結論,提供對方自以為最好的資訊或行動。

就像生活中某些「熱情」的鄰人或親友,有時候他們的主動確實是貼心的,但許多時候我們也會發現,當別人不接受這些不請自來的建議或主見,他們就會生氣與挫敗,表現出「這麼好的方法居然不用!那你自己瞧著辦吧!」之類的晦氣。

臆斷型助人者其實不只是高估了自身判斷或資源的好,他們生氣的原因,是別人的拒絕在潛意識中代表助人者提供的是「錯的」。

在人際關係中,這些熱情主動又易怒的幫忙者,其實是通過提供幫忙來證明自己是「對的」,並用自我是好的感受來撐起「自尊」,所以被拒絕幫忙時「錯的」感受使自尊炸裂,便引發教旁人無言的自戀式憤怒。

某程度他們是有著「心智化」(mentalization)能力不足的問題,即難以考量別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才把自己認定的想法,如「他在否定我,因為他覺得我是錯的!」,套到自己對他人的理解上。

(同場加映:【為你點歌】爭吵、分開、示好、心軟的戀愛迴圈

朋友
朋友

圖片|Photo by Pavel Danilyuk on Pexels

(二)你愛幫忙,但有問過對方想不想要嗎?想當好的人

另一種「主動」助人者,心中是帶著許多的「必然、應該、必須」。他們呈現出無法「注意」他人有所反應及代表的感受,及無法「想像」別人有何感受 [2],是在於他們困在「事情就該這樣做!而這樣做就是好的!」的自我道德裡。

在寫這篇文章的前陣子,有位南部的朋友請假來台北玩一週,她約了好幾位以前認識的朋友出來見面。由於她不熟悉台北,因此行程安排都交給朋友來決定。

但其中一位朋友,彷彿以「多就是好」般的熱情,給她填滿必逛的景點和每頓飯上的餸菜,並堅持負責各種交通接送。這位南部朋友其實為此感到困擾,甚至無法跟其他朋友見面,卻不好意思開口拒絕這位「在地導遊」的盛情。

許多人其實大多時候的行動,都是受到強烈的自我道德(超我)所綁架。

就如「在地導遊」認為作為一個「好人」,他就該如此或這般接待朋友。即便別人有很好的理由婉拒助人者的幫忙,而他在理智上也能夠明白,但超我將強迫他去完成該完成的「好事」,才能證明自己確實是「好人」。

朋友
朋友

圖片|Photo by Brett Sayles on Pexels

無法說出「不!我不想幫!」的被動助人者

上述兩種主動助人者急著跟別人說「是!我可以,我會,我能給!」去換取自我價值,而被動的助人者面對的則是無法說出「不!我無法,我不會,我不想!」,才一直強迫自己付出。

(三)你去幫忙,但有想過為何一定要去嗎?害怕當壞人

相對於臆斷型助人者常常認為別人不懂自己,反應型助人者則往往在另一端,覺得自己能夠懂別人的需要,且因為看到別人有需要就應該去幫忙──即使自己內心有千百種不願意──換言之,他們有著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保羅‧布倫(Paul Bloom)所稱的「失控的同理心」,反而做不出夠好或夠正確的決定,如經常幫了別人,但犧牲掉自己。

反應型助人者就像是歌手任賢齊《心太軟》中所說的:「你總是心太軟 心太軟 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有一位基督徒其實很希望週末能夠出遠門、跟教會外的朋友約會,但每次聽說教會有活動時,他都只能忍痛放棄私人安排,一週一週地待在教會內。他說:

「在教會內去做服侍,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有人知道但沒有去幫忙,其他人一定會評斷他不是好基督徒。你要是問我,我其實真的很想溜走,但我每次也只會很熱情的跟弟兄姊妹(教會內習慣的稱呼)說『好呀!沒問題!有什麼需要我來做!』」

有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請求有求必應,並非只有意識上以為的同理心,一旦認識到一再的自己犧牲時,就難免承認自己拼命在人前當好人,其實只是不敢當一回壞人。

朋友
朋友

圖片|Photo by Matheus Bertelli on Pexels

(四)你去幫忙,但有想過真的是在幫誰嗎?害怕當罪人

許多成年人是從小就被訓練成為「助人者」的,他們是所謂「親職化的小孩」,自幼就得去照顧父母的情緒。一方面,由於家庭和睦的任務落到他們肩上,使他們被賦予「不能不去管」的罪惡感,另一方面,他們也習慣了「對方不能沒有我」的聖人感。

許多助人者其實都會成為如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醫師,或各式各樣的療癒及照護類工作者,他們一部份其實就是「親職化的小孩」,成為親職化助人者,這事又在心理治療師身上尤其明顯,就像精神分析師 雅各布斯(Theodore J. Jacobs)指出 [3]:

許多人是基於未能治癒父母而產生的潛意識罪惡感,才踏上心理治療師的職業。

透過現實中解除個案們身心的痛苦,潛意識的場景是在治療那未曾被治癒的父母,即人們強迫地投入助人工作的動機,其實是試圖去救贖潛意識中懷抱罪惡感的自己。

朋友
朋友

圖片|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Pexels

如何不再做爛好人的五步驟練習

總結來說,在主動的助人者層面,臆斷型助人者之所以不斷給予自己認為「對/好」的事物,其實是害怕自己是「錯的」,道德型助人者則害怕自己是「壞的」;前者努力證明自己對別人是「有用的」,後者則希望別人眼中的他是「很好的」。

而在被動的助人者層面,反應型助人者的強迫式助人,目的雖在於表現自己的「好人」,但根本上是害怕成為別人眼中的「壞人」;親職化助人者希望自己是「聖人」,享受別人不能沒有自己的成就感,但他們潛意識中正因為失敗於照顧父母,才用工作來避免成為「罪人」。

雖然深層又長期化的人格表現,我認為還是很值得使用心理諮商去處理。但潔思‧貝克和羅德‧文森為處理「超級幫手症候群」患者常有的頑固信念,也提供了一套「信念解構」的練習 [4]:

  • 承認信念:覺察與承認自己有著諸如「我必須幫助人來證明自己是好人」之類的信念存在。
  • 揭露不理性:思考並認識到這些「好人」信念其實是非理性的。
  • 揭露害處:開始思考把好人做到底的可能害處。如自己失去了什麼?這樣做真的換來自己想要的結果嗎?
  • 放下信念:藉由認識自己助人信念背後的動機,去哀悼這些信念,但過程很可能是令人沮喪、對自己失望的。
  • 替換信念:我們不是去停止為善,而是要為助人一事找到新的信念。

「必須當好人」是痛苦的,「可以當好人」卻是自由的。

我是哈理斯心理師,歡迎追蹤我的 FBIG;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需求,可電郵給我或聯絡伯特利身心診所。

延伸閱讀:

過度善良、總是被利用?關係心理學:想成為好人,不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認同與稱讚
過度善良、總是被利用?關係心理學:想成為好人,不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認同與稱讚

過度善良、總是被利用?關係心理學:想成為好人,不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認同與稱讚

加入女人迷 Line@,好內容不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lesane
    資源有限的 人 或 國家必需學會一點突破的 精髓。 一點突破並不代表只是各方面都舒舒服服專心做一件事,而還要在各方挑釁下還是要能專心做好一件事。 因為廣開戰線沒有勝算,對於資源少的 人。 所以,真的有保種存續意識的,不會到處搞資源錯位,不會亂搞委曲求全,而 會用放棄某部分 去 換取另一部分完善,然後用完善的 部分 去 突破。 用青少年的講法就是不夠滿意就不打槍,直到找到足夠滿意的 形態,再 去愉快,要確保能一次解決問題,沒有殘留的 分心。否則,即便他連發多科,也不會足夠滿意,最後反而陷入消秏的 惡性循環。 所以,超級幫手也是要做到這點,不要見一個任務就打一個任務。要選定特定的範圍 去 節省體力。 因為,就像某本書名説的 “懶惰讓你強壯”,是有原因的。划船的船夫 或 奴隸常常都瘦弱,乘船大爺 或 揮鞭的 常都比較肥大,但大部分的體力都是瘦弱的 出。換言之, 那些大隻的 就是因為讓小隻的 不斷替他們勞動,他們才能節省體力,維持大隻,確保在少數的戰鬥勝利,然後用這種方法單點突破,維持優勢。 所以, 若一個人什麼都自己扛,那他必然會缺乏優勢 和 體力 在 單點突破,難以使喚運用人。
    04月05日14:4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