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為什麼有人容易常因為小事生氣 心智路徑說明運作關鍵

三采文化

更新於 2024年03月21日06:13 • 發布於 2024年03月22日00:00

文/《恆定力》丹達帕尼 Dandapani 著

我們是群無畏的旅人,喜歡探索世界,開拓視野,體驗不同的文化、傳統、美食、藝術或音樂。儘管熱愛探索,有些地方會吸引我們不斷地回訪,只要去到這些地方,感覺就像回到了家。這些地方有我們熟悉的過去,我們知道上哪去吃最愛的食物,我們會漫步街道,與熟識的面孔打招呼,一切都讓我們感覺舒服自在。

這種經驗也出現在心智中,有些人喜愛探索心智,他們對學習感興趣,熱愛新知。這些都是促使覺知探索心智各區域的動機。

我們經常造訪自己熟悉的心智區域,其中有些令人振奮,有些則不然。但是因為長時間的頻頻造訪,所以我們對其瞭如指掌,知道那裡會出現什麼。這種熟悉滋生出安全感,儘管這些地方不見得對我們有好處。

有些地方我們是有意識地前往,並清楚自己正身在其中。然而有些地方,則是在不知不覺中前去的,或許是受到深植於潛意識中的某個習慣或周圍事物的影響,例如有些父母會不自覺地打擊孩子,年復一年傷害其自尊心的結果,會使孩子經常進入心智的憂鬱區。

這些對我們來說宛如家一般的心智區域,都連接著通往它們的道路,而這些道路都是覺知耗費多年,來往返其間開闢出來的。

試想一位叢林探險家闖入茂密的熱帶雨林,幾天後發現一座三十英尺高的大瀑布,他急著與他人分享這處祕境,所以想開闢一條通往瀑布的道路。他沿著來時路回到起點,沿途留下標記,以此畫一條路徑。一個月後,他帶著一群人回來尋找瀑布,但生長力旺盛的叢林模糊了他的標記,所以徒步前往瀑布的路上,他們清除了好些雜草,才使路徑變得清晰。

五年過去,陸續有數千人來參觀這個瀑布。你認為這條道路會變得什麼模樣?是否還像探險家初次探訪那樣?當然不是。如今已有一條五英尺寬的步道通往瀑布,沿途暢通無阻,所有人都能快速方便地進入。

覺知和心智也是如此運作。你可以把覺知看成探險者,心智則是叢林。

當覺知往返於心智的特定區域,它便開闢了一條路徑,如同通往瀑布的步道。覺知越是經常來回穿梭,這條路就變得越清晰,最終形成一條溝槽。而溝槽越深,覺知就越是容易沿著它抵達經常前往的心智區域,不需要每次都闢一條新路徑,只要沿著原有的溝槽就能輕易抵達目的地。

你是否遇過容易為小事發脾氣的人?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挑起他的暴怒神經,導致他憤怒不已。你可以說,這個人已經鑿出一條深深的溝槽通往心智的憤怒區,他的覺知可以從任何地方快速進到這,因為已經有一條暢通無礙的路徑可以讓他輕易地抵達。

覺知在沒有任何阻力的情況下抵達了憤怒區,能量也隨之而來,其振動頻率化為憤怒的頻率,並因此表現出憤怒。一個容易為小事發怒的人,已鋪設了一條通往心智憤怒區的高速公路。

有些人則是鋪設了深深的溝槽,通向心智的振奮區。我在前文提到的那位模里西斯男子,他的覺知總是能迅速前往快樂區。他告訴我,他已經鋪設了一條深深的溝槽通往這個心智區域。就算只是看到一張熟悉的臉龐,也足以觸動他的覺知前往,使能量以快樂的頻率振動,因此表現出快樂的情緒,發出富有感染力的微笑。

心智充滿了我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間創造的路徑。菌絲體在森林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地下網路,心智也有個同樣盤根錯節的路徑,而這是我們在今生,甚至是前世合力創造的。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心智中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溝槽並非在今生所創,因為你這一世的經歷其實並不足以產生這些路徑。

無論如何,心智路徑支配著覺知每天要往返於心智的哪些區域。如果對覺知在心智中的去向缺乏有意識的掌握,就是把覺知的命運、目的地和體驗交給這些既定軌道。

現在,可以推知當覺知反覆進入心智的某個區域,會產生以下結果:

1.能量會儲存在覺知的所到之處。

2.心智區域因為能量的累積而加強,形成高磁場。

3.通往該區域的明確路徑會因此形成。

覺知很容易屈服於鋪設好的路徑,進入心智中充滿磁場的區域,讓其磁力不斷吸引覺知前往。如果你發現自己對覺知的掌控鬆動了,那表示覺知正順著某條現成的溝槽,往吸引它的地方前進。

假設某個人早上醒來後,選擇花一小時進行傳統的冥想練習來展開一天,那就是在為通往更高的心靈境界鋪展設道路。他能引導覺知從本能意識,靈活地穿越潛意識,進入超意識區域。每日持續冥想並遵循明確的儀式,有助於在他的心智中建立一條道路,並將能量聚集於此。不久之後,他就闢出一條深深的溝槽,通往一個高磁場區。

只要打造出一條路徑明確的高磁場區,覺知在任何時候都能造訪,該區域也將持續吸引著覺知。倘若他白天體驗到一個充滿挑戰的體驗,他的覺知便容易沿著這條路抵達心智的振奮區,使他能從更高的心靈境界來看待此一體驗,進而做出更明智的決定來因應挑戰。

我認識的創業家,有幾位便開闢了通往更高心靈境界的路徑,使他們在自己或公司面臨挑戰時能有更明智的洞察力。面對問題時,覺知會沿著他們多年來打造的道路前進,抵達更高的心靈境界後,便能對問題產生更高遠的看法,使他們能觀察到他人忽略的解方。其實我們也能在心智中開闢許多類似的區域,讓具有高磁場的區域成為覺知預設的去向。

有些人喜歡在週末時候看恐怖電影,讓覺知被帶往心智的恐懼區,沉醉於恐懼感中。當此過程重複發生,就會創造出通往心智恐懼區的溝槽,聚集大量的能量,使此區具有強烈的磁力。於是,日常生活中的預設觀點和反應也會趨向恐懼,因為這是心智中阻力最小的路徑。如果無法有效控制覺知,它就會走上這條通往恐懼區的路。

我提出的「心智路徑」概念來自我的上師。他鋪設了通往心智各區域的路徑,特別是通往超意識,使他的僧侶們能準確地體驗心智各區域。前往這些定義明確的目的地越多次,通往這些心智區域的道路就益發明確,使我們每次都能更輕鬆無礙地抵達該處。

人類在地球上開闢了許多道路,每一條都有明確的目的地。政府不會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只為建造一條沒有目的地的高速公路。有通往聖母峰峰頂的崎嶇山路、從紐約到洛杉磯的高速公路、穿過國家公園通往瀑布或壯麗風景的健走步道,甚至連電影院都有一條從漆黑放映廳走出來的明亮通道。

我們也可以在心智中建立嶄新的道路。這條路徑很關鍵,而目的地更是關鍵,因為目的地決定了路徑。先確定目的地,再建立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想要訂出目的地,就必須有意識地掌控覺知在心智中的去向,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路徑。在這期間的任何重複動作,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是在展開這段過程。

總結來說,覺知的頻繁造訪,會形成心智的高磁力區和一條通往它的道路,那是你選擇要覺知前往的目的地。我們之所以要瞭解覺知和心智的運作、學習掌控覺知去向的原因就在此。

☆作者 丹達帕尼(Dandapani)

印度教祭司、前僧侶、企業家、享譽國際的演說家。

善於運用心智與專注的力量,創造有目標的快樂生活。曾與希拉蕊·柯林頓、聯合國前祕書長潘基文、法國前總統法蘭索瓦·歐蘭德等世界知名領袖同台演講。

正和妻子一同在哥斯大黎加建造占地三十三英畝的精神庇護所,以進一步推動啟發自我、積極改變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使命。

延伸閱讀:三種養成意志力的方法 讓想法從願景化為現實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