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肌少症6症狀!3徵兆檢測「肌肉流失」!飲食運動7招學起來

Hello醫師

更新於 2023年12月28日09:00 • 發布於 2023年12月28日10:00 • 文:曹嘉儀 |醫學審稿:歐瀚文醫師

肌少症是加重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重要元凶,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期刊指出,多數人肌肉量在40歲開始下降,60歲以上髖部骨折的病人有21%在骨折後1年內死亡。罹患肌少症時,因肌肉量變少和肌肉力量減弱,走路時會緩慢不穩、容易跌倒,提高骨折及失能風險。為幫助讀者更了解肌少症可能造成的問題,《Hello醫師》特別邀請瀚仕功能醫學中心執行長歐瀚文醫師,為讀者介紹肌少症的症狀與檢測方式,說明如何透過飲食與運動來預防肌肉流失。

「有一位七旬老翁身高約170公分,老是說自己吃不下;即使勉強吃了,也容易脹氣,解便解不出來,整個人乾乾扁扁的,體重只剩38公斤」歐瀚文回想起這位肌少症病人,仍感到印象深刻;後來,經安排檢查後,才知道這名病人是因為年紀大了,營養素攝取不足,才導致肌少症。

肌少症定義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種肌肉質量、力量和功能逐漸喪失的疾病,通常發生在中老年時期,會影響肌肉骨骼,降低生活能力與品質,也是造成長輩虛弱、跌倒和骨折的主要原因,甚至因其需要住院和接受手術,從而增加死亡、失能等併發症的風險。

肌少症對原本身體狀況就不佳的族群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健康狀況容易惡化;歐瀚文說,臨床上常遇到肌肉流失速度非常快的壯世代,除了因身體消化吸收功能不佳之外,邁入更年期後,荷爾蒙流失也是一大主因,所以女性肌肉的流失,又比男性更早且更快。

另一方面,肌少症也會影響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的人,這種疾病稱為「肌少性肥胖」,與僅有肥胖症或肌少症的人相比,同時患有肥胖症和肌肉減少症的人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更高。

肌少症的8大原因:為什麼肌肉會流失?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40歲後的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下降8%,70歲以後的肌肉質量下降率,則會升高至15%;隨著年紀增長,肌肉質量因瘦體組織(Lean Body Mass,包含肌肉、器官、骨骼,並扣除掉脂肪及水份)流失,肌力會自然減少。

造成肌少症8種原因如下:

  • 細胞變化(粒線體受損、氧化壓力、細胞凋亡)
  • 身體活動量低
  • 肌肉纖維萎縮
  • 發炎反應
  • 肌肉流失
  • 營養與代謝(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
  • 遺傳因素
  • 內分泌下降(生長激素、IGF-1、睪固酮、雌激素)

肌少症6大症狀

肌少症的徵兆除了肌肉流失外,還需看2種肌肉表現:肌肉力量(如手掌的握力或腳的力量)及走路速度;握力變差或走路變慢,其死亡率都會變高,與肌肉相關的問題也會出現。

肌少症的6大症狀如下

  • 握力變差(如擰毛巾時無法施力)
  • 走路變慢
  • 無法長時間走路
  • 站不起來
  • 肌肉沒力容易跌倒
  • 每天會覺得無力感

肌少症後期症狀

肌少症後期較嚴重的症狀有動作功能障礙、跌倒、骨折,甚至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進而增加死亡風險;因此,預防肌少症發生,不僅能降低失能風險,更能減少可能的醫療支出,以及照顧病人所需付出的心力與時間。

肌少症看哪一科?

當家中長輩出現上述肌少症症狀,懷疑有肌少症的可能性時,可至老年醫學科或復健科就診,進行檢測。

肌少症自我檢測3步驟

肌少症的檢測2階段

第1階段:肌肉功能檢測

通常醫院或診所診斷肌少症會先做肌肉功能測試,例如:手的握力、由椅子站起來的速率、走路的速度,另外還要加上肌肉平衡功能測試。

第2階段:儀器檢測

如果第一階段發現肌肉功能減少,則需進一步接受肌肉質量的檢測,檢測方法包括生物電阻測量儀、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電腦斷層等。

肌肉流失怎麼辦?飲食運動7招:4大飲食+3大運動

肌少症目前沒有治療藥物,臨床治療通常會透過疾病檢測與評估、營養補充及培養運動習慣等流程,達到延緩或預防肌少症惡化帶來的影響。

肌少症飲食4方法:肌肉流失要補充什麼?

對年長者來說,蛋白質、鈣質及維生素D等營養攝取不足,容易提高肌少症的風險,導致肌力退化、跌倒失能等,因此在營養攝取方面,可遵守以下4大方法。

肌少症飲食方法1:MCT脂肪酸:快速轉換能量

歐瀚文說,透過飲食適時補充攝取MCT(中鏈脂肪酸),可快速轉變為能量,增加肌肉強度。一般食用油的脂肪酸屬於長鏈脂肪酸(Long-chain triglyceride, LCT),需透過消化酵素才可被消化吸收;相較之下,中鏈脂肪酸(MCT)的分子量很小,無須消化酵素即可被吸收,能快速被人體吸收消化,可快速轉變為能量。

中鏈脂肪酸、長鏈脂肪酸差在哪?

依據在體內代謝路徑,脂肪酸可分為兩種:中鏈脂肪酸和長鏈脂肪酸。

1. MCT中鏈脂肪酸:碳鏈長度8~12的飽和脂肪酸,其組成的油脂又稱作MCT油,常見如從椰子油精煉出的MCT油。

2. LCT長鏈脂肪酸:碳鏈長度大於12的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中鏈脂肪酸和長鏈脂肪酸的主要差異在於,中鏈脂肪酸分子較小,無需透過膽汁,可快速為身體提供即時的能量,如沙拉油、橄欖油及酪梨油等常見的食用油。

  • MCT的消化分解速度比一般脂肪快5~8倍,快充體力5倍速

研究指出,MCT(中鏈脂肪酸)在口腔內分解速度為一般脂肪LCT(長鏈脂肪酸)的5~8倍,且MCT進到胃部後,仍能被分解;也就是說,從吃進體內到被人體運用,過程僅約10分鐘;相較之下,一般長鏈脂肪酸約在消化2小時後,才會被人體吸收。此外,MCT還具有快充體力5倍速的優點。

  • 每日攝取6公克MCT,可增加肌肉強度

國外研究發現,每日攝取6公克MCT,可增加肌肉強度,並提升日常生活活動量表分數(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 ADL),包括提升自我照顧與外界環境互動,如移動、穿衣、進食、如廁、盥洗、與人溝通、居家整理及社交活動等。

  • 提升認知能力,可能改善阿茲海默症

另一項國外臨床研究指出,每日攝取6公克MCT,可提升簡易智能量表分數(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 MMSE)、增進認知能力;阿茲海默症病人因腦部特定區出現代謝衰退,導致細胞無法利用葡萄糖,進而加速退化,然而,透過MCT可提供酮體給腦神經細胞使用,減緩細胞因缺乏能量而壞死,故MCT可能具神經保護效果,也為阿茲海默症治療開拓新的機會與可能。

肌少症飲食方法2:蛋白質攝取「量、質、均衡」

國民健康署指出,攝取蛋白質需要兼顧3個原則:攝取量、品質、三餐均衡攝取,以達到最好的吸收效果,以下介紹3大蛋白質攝取原則

  • 蛋白質攝取量:65歲以上族群,蛋白質攝取可達1.2公克/公斤

依據台大醫院建議,65歲以上族群的蛋白質攝取量,可以每公斤體重約1.2公克進行換算;若罹患慢性腎臟疾病的長者,建議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後,再行評估與調整。

  • 蛋白質品質:優質蛋白為優先,降低健康負擔

為了避免在補充蛋白質的同時,攝取過多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衛生福利部指出,蛋白質的品質可透過固定的PDCAAS值(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來評估,這是一種國際公認的標準,PDCAAS值是基於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率,分數愈高代表著蛋白質的品質愈優越。

PDCAAS分數介於0到1之間,其中1代表著最優質的蛋白質;因此,PDCAAS值為1的食物被稱為「優質蛋白質」,常見的如蛋為1,牛奶為1,牛肉為0.92,黃豆為0.91,花生為0.52,米飯為0.47及玉米為0.42等。

  • 蛋白質三餐平均攝取:吸收效果佳,運動後攝取更好

除了達到蛋白質的每日攝取量,也需避免把蛋白質集中在某一餐,造成身體無法有效吸收,或增加腎臟、肝臟負擔。

建議三餐都要平均攝取到蛋白質,此外運動後若能補充適量蛋白質,對肌肉的合成效率更佳。

研究顯示,為提升蛋白質的吸收與合成效率,建議每餐的蛋白質攝取量達到0.4公克/每公斤。

肌少症飲食方法3:維生素D及鈣質要足夠

長庚醫院指出,台灣雖然長年日照充足,仍有超過半數國人缺乏維生素D,其中以老年人的比例最高;維生素D可減緩肌肉流失,因此建議年長者可適時增加日曬時間,並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魚類(鮭魚、鯖魚)、蛋類、乳製品等,或額外補充維生素D營養補充劑。

依據國健署的資料,維生素D與鈣質的參考攝取量如下:

  • 維生素D

  • 1~50歲者:10微克(400 IU)/日

    • 51歲以上者:15微克(600IU)/日
  • 鈣質:19歲以上者,1000毫克/日

肌少症飲食方法4:足夠的熱量

  • 國健署:在適度活動量下,71歲以上每日攝取熱量,男性2150大卡;女性1700大卡

可能大家會疑惑,台灣人肥胖問題嚴重,熱量攝取會不夠嗎?其實對於年長者來說,隨著身體消化系統退化,胃口變差、吸收力減少,容易造成熱量攝取不足,進而導致「蛋白質熱量耗損」,也就是人體組織的蛋白質分裂變成糖、熱量供身體使用,造成肌肉量流失。

歐瀚文補充,曾收治一名瘦到只剩38公斤的病人,在進行一系列檢查後發現,原來是體內消化酵素不足,吃進去的食物細菌發酵,以致造成脹氣,食物難以消化;因此,歐瀚文先幫他進行消化的調理,同時也開列一些罐裝營養品,讓病人適時補充營養;三個月後,病人體重從38公斤回到40公斤,也恢復正常行走能力;半年後,體重更恢復到43公斤,不僅精神好,體力也恢復了。

推薦閱讀:體力升級有撇步 優質蛋白很重要,5倍速*的優質脂肪酸MCT更關鍵

肌少症3大運動類型

改善肌少症的運動方式包括阻力性及平衡感的訓練;運動強度依據病人身體狀態,依序分成以下3種類型:

  • 嚴重虛弱的病人

運動治療的目的是維持肌肉力量、肌肉質量和身體機能,初期以床上運動為主,如:在床上舉寶特瓶、執行臀橋或蚌殼式運動。

圖片說明:臀橋
圖片說明:臀橋
圖片說明:蚌殼式
圖片說明:蚌殼式
  • 能下床踏步或步行者

可先設計以自身重量為負重的運動,如:從扶物蹲、坐站訓練或步行訓練開始,接著循序漸進增加重量。

  • 體力與功能較佳的長者或病人

施以適當的漸進式阻力運動訓練,如:舉啞鈴、彈力帶、固定式腳踏車等,有助於增加肌肉強度防止肌肉萎縮。

為了兼顧安全性與個人興趣,可諮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調整運動項目、頻率及強度,理想運動頻率為每週2~3次,每次30分鐘,運動之間休息時間為3~5分鐘,以每週達到150分鐘為目標。

  • 每次運動前,先做5~10分鐘的暖身動作,避免運動傷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k
    這冥醫兇搶錢!明明五個醫師都說我腰椎壓迫的神經都沒減到壓且被植入的彈簧壓迫的更嚴重,只能做骨融合裝支架!回診時還是聽信部屏鬼話勳只要二次減壓可治且傷害最小,還大秀病人脊椎融合光片嚇人!刀後下場是腰椎無法支撐身體,腰臀雙腿骨頭嚴重酸麻痛癱床痛苦等死,妻小受罪,命也開沒了!花了上百萬治療還被冷笑回:酸麻痛是病患個人的感覺!🤕🤕🤕
    2023年12月28日13:5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