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歌手也用AI!「花蓮流行音樂中心AI實驗基地」14日舉辦音樂分享會,由基地營運總監、民歌歌手李建復,以及歌手阿洛Ado' Kaliting Pacidal、Suming舒米恩與林強,發表AI共創歌曲,打造台灣在地、多族群文化的AI流行音樂。自從Suno等音樂AI生成工具問世,音樂產製的門檻和成本大幅降低,人人都可以成為作曲家。在「一鍵生成歌曲」的時代,AI音樂真的將取代專業音樂人嗎?AI將對流行音樂產業產生哪些影響?
花蓮AI流行音樂基地啟用,可自製專屬音樂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的音樂分享會中,來自台東都蘭部落的阿美族歌手舒米恩,以花蓮的「花」為靈感,為基地打造新歌《如果我是一朵花》。由舒米恩與AI歌聲共同演繹原住民族特有的吟唱美聲、來自土地的聲音。AI生成的MV中,也特別融入花蓮自然元素「花、石、海、山、松、稻」,展現屬於土地的情感與文化,讓創作之花綻放獨一無二的姿態。
來自台東都蘭部落的阿美族歌手舒米恩,以花蓮的「花」為靈感,為基地打造新歌《如果我是一朵花》。李加祈攝
踏入花蓮文創園區的第19棟倉庫,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音樂廊道,不僅可聽見海浪波濤聲、鳥鳴聲、原住民古調吟唱,還搭配視覺海浪、花朵等動態影片,能沈浸式體驗AI音樂的魅力。這是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基地1樓常設展「AI體驗展區」開放免費參觀,遊客可在「音樂廊道」掃描QR Code,由AI引導體驗,在「創作異世界」中創作專屬歌曲,歌曲MV完成後,將於「拾酒糧倉」演出,最後可於出口「星光大道」拍照留念。
踏入花蓮文創園區的第19棟倉庫,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音樂廊道。李加祈攝
文化科技教育意義,AI助傳承原住民古調
對於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梁序倫看好它的文化科技教育的意義,讓花蓮地區學生能體驗AI音樂生成的更多可能。而台北藝術大學研發長于國華則認為,AI不會讓學生無所成長,反而能引發學生的創作潛能,甚至嘗試更多創新與可能。
除了教育意義,于國華也觀察到,台灣許多傳統音樂元素,尤其原住民古調,面臨無人傳唱而可能消失的危機。他認為,若能大量運用 AI 模型學習這些古調和母語,就能避免文化遺失。甚至透過重新創作,將古調與現代創作結合,「這對音樂的創新和保存都帶來了很大的新方向!」于國華如此說。
資料量是一大挑戰,AI音樂生成仍在探索階段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由文化部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合作籌建,是台灣第一個AI流行音樂基地。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學生時期曾玩樂團,有音樂表演經驗和軟體工程背景的他表示,「相較於文字和圖像AI,音樂 AI 的發展較慢,」杜奕瑾進一步分析,原因包括音樂AI資料量較少、同時懂音樂和AI工程的人才不多,以及AI 難以理解音樂的好壞和結構。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李加祈攝
而長期投入AI音樂研究的戰犯音樂主理人陳律融提到,目前音樂產業的AI應用主要在輔助創作,「寫歌快很多,」不僅縮短創作時長,更讓音樂作品形式更多元。他舉例,AI音樂生成軟體有分軌技術,可提取樂器聲部進行改編。
對於音樂AI生成的風潮,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梁序倫則觀察,「目前音樂產業仍處在AI探索階段,」音樂人、樂團等開始嘗試AI音樂生成工具,但還未到可取代原創音樂的階段。陳律融也認為,現在AI生成的音樂完整度不夠,仍需要專業音樂人編修,才適合公開發表。
現場演出將是另類出路,音樂人不可被取代之處
隨著AI科技的推陳出新,梁序倫認為,AI將翻轉音樂圈,「音樂市場競爭會更激烈,甚至分眾化更明顯,」原本,音樂製作需要樂理和樂器演奏等專業知識技能,但現在,只要下準確指令,每個人都能以AI快速生成音樂,甚至包含流行、古典、嘻哈、搖滾、爵士等曲風應有盡有。陳律融也認為,隨著AI音樂生成技術更完整,音樂市場競爭將更激烈,「會出現新一輪淘汰,符合聽眾口味的才能留下。」
而AI音樂生成技術要多久發展完善?以目前的科技進展速度,陳律融更預估,可能在三到五年內,AI音樂生成技術將達到「取代音樂人」的程度。那專業音樂人該何去何從?梁序倫和陳律融不約而同提到:現場演唱。
即使AI能生成完美音樂,「但一群人在同一個空間,聽著現場演奏的同一首歌,那氛圍所生發的感動是無可取代的!」梁序倫形容。或許現場演出的獨特性、即時性和情感交流是AI生成音樂無法完全取代的部分。
這樣跟AI說,創作痕跡全消除>> https://gvmkt.pse.is/77hesd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