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好不容易面試錄取,但面試上竟不敢去?「恐懼筆記」破解無效焦慮

104人力銀行

發布於 2023年09月15日05:06

四成企業曾遇求職者無故失約!面試上了心儀的公司,卻擔心自己能力無法做好,怕到想要放棄報到?104職涯診所Podcast:【粉絲敲碗】錄取夢幻工作 到職前,竟怕到想放棄?善用「恐懼筆記」不要自己嚇自己,資訊科技業品牌行銷公關Terry教你運用「恐懼筆記」區分「有效焦慮」和「無效焦慮」,不用自己嚇自己,遇到好工作請勇往直上! https://bit.ly/3Zfuqlf

四成企業曾遇求職者無故失約!每位求職者都期待可以被心儀的公司所錄取,但真的拿到夢幻職缺後,有些人卻開始焦慮擔心「我的能力真的做得到嗎?」「我到時會不會搞砸?」夢想在望反而裹足不前,甚至擔憂到想放棄報到!

104《人資F.B.I.研究報告》:近四成企業曾遇「求職者無故失約」

根據104人力銀行2022《人資F.B.I.研究報告》中的數據,企業在招募員工時,最常遭遇的困擾,第三名就是「求職者無故失約」,高達近四成(38.1%)企業曾遇到這個困境。明明企業都已經認可求職者的能力和條件,發出面試邀請、甚至錄取通知,結果沒想到求職者反而打退堂鼓、不告而別!

104人力銀行2022《人資F.B.I.研究報告》顯示近四成企業曾遇「求職者無故失約」
104人力銀行2022《人資F.B.I.研究報告》顯示近四成企業曾遇「求職者無故失約」

對人資議題有豐富觀察的資訊科技業品牌行銷公關洪德諭Terry表示,當期待已久的目標眼看快達成,反而冒出自我懷疑、擔心自己能力是否能扛下,確實是會出現的情況,但與其因此放棄努力多時的大好機會,也就太可惜了。

關鍵在於區分「這個恐懼是真的事實,還是自己嚇自己的想像」,而做法,Terry建議採用「恐懼筆記」,邏輯化檢證自己的擔憂。

推薦閱讀:

「我認真又耐操」面試說這就落伍了!人資解密「雙向印證」論述最加分!

根據事情是否操之在己,區分「有效恐懼」還是「無效恐懼」

Terry在104職涯診所Podcast中以自己所從事的行銷公關工作為例,常會出現各式各樣難以預料的狀況,他原本也會擔心害怕事情做不到、做不好、出錯誤。後來,他採用讀到的「恐懼筆記」法,幫自己釐清害怕的原因。

「恐懼筆記」是先將自己的害怕、擔憂、恐懼、焦慮通通寫下來,然後逐一檢視,這件事是不是自己有辦法解決的。如果是,那自己可以預作哪些準備、或補強哪些面向;如果不是,那就盡人事、聽天命,放下焦慮、不責怪自己。

Terry舉例,當負責要辦一場記者會,他以前會擔心到前一晚難以入眠睡,怕明天現場投影片會不會出狀況?麥克風會不會突然當機?受邀來賓會不會遲到?到場的媒體記者會不會稀稀落落?

他把這些憂慮狀況都寫下來,然後逐一確認,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又是「自己無法控制的」。

然後專注在自己能控制的,事前檢查、準備備案、避免出錯;自己無法控制的,就把能做的事前工作都做完,如果到時真的結果不如預期,那也問心無愧,不做無謂擔心。

例如擔心投影片會不會出錯?那就前一天多次確認檔案,確保筆電和投影片沒問題;擔心麥克風突然沒聲音?就提前場勘設備,確認現場環境,並備妥備用電池;擔心受邀來賓會遲到?就提前電話確認、簡訊通知,前一晚再電話和對方確認一次時間地點;擔心媒體稀稀落落?那就打電話逐一催票,提供內容誘因邀請對方前來。

只要當天筆電、投影片、麥克風都沒問題,那自己該負的責任就都有完成;來賓遲到,那就想辦法與主管同事應變緩衝,但不責怪自己;媒體稀落,那就檢討議題、確認之所以沒能吸引媒體前來的原因,下次改善。

「把恐懼分為『有效恐懼』和『無效恐懼』,專注在自己能做的,放下操之不在己的,就能避免恐懼無限放大,反而讓自己裹足不前,」Terry強調,不論是工作上的擔憂,還是錄取後的焦慮,都可以用同樣方法破解是「真的不足需要趕快補強」,還是「只是自己嚇自己」。

加入104人力銀行 Line好友,掌握求職面試密技、薪資情報、與職場向上心法!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都是配合對象政府有必要這樣處理吧
    2023年09月15日22:20
  • lesane
    社會有壟斷的習慣, 比如咱 若發論文,別人說是指導老師賞的, 然後咱做產品,別人說是公司賞的, 咱聽聽覺得別人想搶功勞,咱就自己搞發明申請專利, 然後別人會說是組織賞的,甚至會說組織同情咱才賞的。 咱就更進一步自己出書作實驗,別人會說面子工程,經歷是組織賞的。 咱就更進一步選擇每個人都接觸過的題材,然後做出不同,完成前人所不曾達到,甚至不認為可能的事。至此,別人就沒啥可挑,只能用政治方法說別人政治不正確。 大家可以看到這整個流程,咱是越來越簡化主動且純粹,但外界是不斷縮減咱的分額,把成就都歸因於賞賜並將其綁定到一種人際債務上。直到咱作出外界賞不了的東西,然後外界就會用政治不正確的角度去包圍。 這告訴咱,外界壟斷型的社會模式其實製造了很多社會問題,對咱其實很不好。就不講公平性的問題,它單純的就是比較差。一般人很難有立場這麼講是因為他很難一路走到最後一步去擺脫別人的授予模式。但若以一個有走到最後一步的人的立場來說,他可以清楚地告訴別人,那種授予式的壟斷形態比較差,毫無懸念。 事實不是某些組織總是比較好 使得別人都要抄他們。 事實是很多人都不想抄別人,但需要排除阻撓,才能改變。
    2023年09月15日07:5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