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觀點投書:中德經濟依賴與統戰博弈─擺脫困境還是重蹈覆轍?

風傳媒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衛重華
遭倒閣下台的社民黨德國看守總理蕭茲。(美聯社)
遭倒閣下台的社民黨德國看守總理蕭茲。(美聯社)

德國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在過去數十年間迅速深化,但同時也帶來了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2021年,時任德國總理蕭茲承諾減少這種依賴,試圖在多極化的全球經濟中尋求更多戰略自主。然而,受制於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和德國企業的深度投資需求,這一目標長期停滯,直到2024年才出現轉機。

近年中國以電動車產業為代表的多個領域迅速崛起,不僅透過價格優勢壓制了德國傳統工業的競爭力,還在核心技術方面依靠合作或剽竊取得突破。德國汽車製造商長期依賴中國市場,不僅為中國市場供應產品,更在研發上與中國加深合作,進一步加強了這種依賴關係。然而,隨著中國企業不斷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其產品競爭力已對德國出口造成嚴重衝擊。

2024年,德國最大貿易國正式由中國變為美國,標誌著德國對中國依賴的減弱。同時,基民盟主席默茨的警告反映出德國政界對中德經濟關係長期風險的清醒認識,呼籲企業審慎投資中國,防範因政策或市場動蕩而導致的損失。這些動向與德國政府的外交戰略相呼應,顯示出一種試圖在經濟自主與全球合作之間取得平衡的努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中強調「求同存異」「互利共贏」,並邀請德國政治家訪華體驗「真實的中國」。這一表態實則是中國一貫的統戰策略,試圖以友好姿態分化德國內部的批評聲音,繼續維持中德經濟合作的基調。然而,中國在對德貿易中長期保持大額順差,以及技術獲取方面的爭議,正是德國政治與商界重新審視雙邊關係的核心問題。

對德國而言,擺脫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並非易事。中國市場對德國出口型經濟的重要性無可否認,但過度依賴的後果卻是經濟安全風險的加劇。如果德國能在多邊合作框架下,加強與美國及其他亞太國家的經濟聯繫,並提升自身產業競爭力,則有望逐步實現經濟自主。反之,若德國在中國的統戰伎倆下再度妥協,將可能再次陷入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重蹈過去的覆轍。(推薦閱讀:張競觀點:德俄通話顯現歐洲自主應對俄烏衝突

*作者為自由評論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