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六大策略推動數位轉型,關鍵在觀念與人心

哈佛商業評論

發布於 2023年06月09日10:00 • 張彥文

在數位轉型風起雲湧的浪潮下,企業不論產業類別、規模大小、發展歷史、經營型態,幾乎都想要找到那把通往未來的鑰匙。不過過往經驗顯示,即使是曾經全球聞名的大企業,在追求轉型的過程中,也不免犯錯。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講座教授洪世章,是台灣研究策略、創新、組織等領域的知名學者。他指出,數位轉型最常見的迷思是把重心放在科技面,認為可以靠技術實力打敗競爭者,但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是「觀念」和「人心」。

洪世章根據20多年來研究,提出了數位轉型的「創新六策」,希望以具體方法論,帶領企業從正確的心態出發,循序漸進達成轉型的目標。

日前洪世章接受《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HBR領導者俱樂部」邀請,發表演講。「HBR領導者俱樂部」是由曾上過《哈佛商業評論》舉辦的個案課程的學長姐們組成,每二個月舉辦一次演講會。以下是洪世章的演講精華摘要:

現在大家都在談數位轉型,很多人的疑問是應該要從資訊管理、策略創新,還是組織變革來著手?

但,「數位轉型」的關鍵,其實不在數位或科技,而是在於「轉型」,尤其是關於「人」或「心態」的部分,才是數位轉型最困難的地方。

我們來回憶一些經典案例。很多曾是世界知名的企業,為何都轉型失敗?例如在1948年推出拍立得相機的寶麗萊(Polaroid),曾經是引領風潮的產品,採取掠奪性的定價模式,底片是主要的獲利來源,毛利高達70%。

寶麗萊的技術很前瞻,公司創辦人艾德溫.蘭德(Edwin Land)曾是當代的發明天才,也很早就擁有數位技術。但他們的盲點不在於技術落後,而是對於轉型的認知。由於公司長久以來靠底片獲得成功,導致他們深信,即使是數位相機,也需要輸出影像,消費者一定需要實體相片。但,殘酷的事實是,消費者後來就是不需要洗相片了。

寶麗萊在2001年10月申請破產保護,如今已經變成一家無足輕重的小公司。

另外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柯達(Kodak)。1976年,柯達在美國的底片市占率高達九成,相機銷售也占85%。一直到90年代,柯達還是世界前五大最有價值品牌。

其實柯達也很早就掌握了數位影像的技術,但為什麼在數位相機崛起時卻遭致失敗?同樣還是對於轉型的認知有誤,因為底片的利潤太好了,捨不得放棄。這二家公司都完全沒有技術障礙,卻都無法跟上轉型的腳步。

做個比喻,這些企業手上都握著一座冰山,看起來很巨大,因此捨不得放下,但其實冰山下面,看不見的地方正在逐漸融化。很多企業過往成功的基礎,經常成為轉型上的障礙,企業愈成功,轉型愈困難。

為什麼數位轉型這麼困難?《左傳.莊公十年》中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是指高官厚祿的上位者眼光短淺、急功近利,無法深謀遠慮。對企業來說也是如此,因為太成功了,所以看不到未來的挑戰。

要做到轉型創新是有方法論的,我提出來的創新六策,包括能力、定位、簡則、整合、開放跟賦名,可以讓數位轉型有具體依循的方向。

策略1:能力

第一項策略是能力。推動數位轉型的時候,不要拋棄原本擅長的核心能力。這對歷史悠久,但缺乏數位原生科技的傳統企業特別重要。法國高階時尚零售商拉法葉百貨(Galeries Lafayette)、美國百思買(Best Buy)、亞馬遜(Amazon)都是例子。

拉法葉百貨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深知自身的實體商店優勢,要求銷售人員除了必須擁有時尚與造型的專業外,還必須具備使用社群媒體的新技能,以更加理解與滿足顧客的需求。也就是將數位工具,運用在強化企業既有的核心能力與專長,進而做到比別的數位對手更精、更強。

電子產品通路商百思買,也推出兩種創新做法。首先是結合實體與數位,讓顧客在上網購物後,可以選擇送貨上門或到店取貨,讓純線上業者無法複製。其次則是在許多的實體店面開設店中店,引進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三星(Samsung)等知名品牌,吸引消費者親自上門體驗。

至於亞馬遜,自創辦以來就基於業務需求,長期投資雲端設備,建立起別人無法取代的核心資產設施。後來發現,這些設備有不少閒置產能,便開始對外出租。而這項因為「固本」而產生的新事業,就成為大家今日熟知的「亞馬遜雲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簡稱AWS)。

英文有一句話說:「不要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轉型並不是把固有的東西丟掉,而是要把基礎留住,再想辦法往上堆疊。

策略2:定位

第二項策略是定位,必須因應產業環境的變化,發展新的市場及產品定位。

像是奇異航空(GE Aviation)利用物聯網即時彙整、分析數百個引擎感測器蒐集得來的資訊,將引擎效能調整到最好狀態的差異化服務,降低飛機製造商如波音公司(Boeing)的買方談判力量,創造與既有競爭者的區隔,提升競爭優勢。

另一個知名例子是成立於1850年的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這家公司一開始的定位就像中國古時候的保鏢,從事地區性運輸、貨物、股票、貨幣等快遞服務。後來因為郵政匯票逐漸流行,美國運通受到很大影響。

為了因應局勢,1882年美國運通嘗試印製自己的「運通匯票」,逐漸從運輸快遞公司,轉型為金融服務公司。所以,企業必須要注意環境變化,順勢而行,而不是抗拒。

策略3:簡則

第三項策略是簡則。數位轉型的挑戰常常又快又急,各種建議或提案瞬間蜂擁而來,為了避免讓企業領導者無所適從,需要有一些簡單規則,協助企業聚焦改變方向,採取快速的因應行動。

知名的達美樂披薩(Domino's Pizza),在2008年時一度瀕臨破產,後來在2010年推動大規模轉型。達美樂只列出了幾項簡單的原則,包括在訂購過程中增加方便與趣味,強化顧客的價值主張;創造利潤公式以增加數量與資源周轉率;找出提升支持顧客價值主張與利潤公式所需的關鍵資源與流程。

幾項簡單原則就讓這家公司重獲生機,獲得《富比世》(Forbes)雜誌讚揚為「數位轉型帶來商業價值」的真實案例。

芬蘭公司羅維奧(Rovio)最為人熟知的形象產品是「憤怒鳥」(Angry Birds),但這其實是該公司創造的第52個產品。羅維奧的執行長麥可.海德(Mikael Hed)採取的策略叫「八二法則」,讓八成研發人力做代工,維持公司基本營運,兩成開發自有品牌的新產品。如此一來,他們可以一直試,直到有個成功的產品出現為止。憤怒鳥就是這個策略下產生的自有品牌。

策略4:整合

第四項策略是整合。這不但對中小企業很重要,大企業更應該這麼做。因為轉型成為數位企業是個破壞、痛苦的過程,需要聚集各方力量。

數位轉型不能是一個人的武林,愈來愈多的企業正在運用協作網路,打造數位生態系統,或與顧客、供應商、大學、甚至競爭對手結盟,拓展並重新建構產業與市場的疆界。

美國奇異公司(GE)為了建造數位生態系統,就採用不同類型的伙伴關係:像奇異醫療(GE Healthcare)和微軟合資成立Caradigm公司,經營軟體開發的業務,耕耘醫療照護領域。奇異航空(GE Aviation)和埃森哲(Accenture)合資設立Taleris公司,培養軟體分析能力。

傳統的組織是把自己公司做好就行,現在則需創造一個協作平台,有效地分配資源。關鍵是不再強調內部的成本下降(cost down),而是從外部引入資源,帶動價值提升(value up)。

策略5:開放

第五項策略是開放,三人行必有我師。數位轉型要抱持開放的心態,從外界引進新想法或新資源,改變原有的產業窠臼與組織惰性。

思科(Cisco)的數位轉型就採取三條路線。第一是擁抱內部多元性,結合不同背景、教育及地區出身的員工,共同開發物聯網商機;第二是結合其他產業的專家,激發創新的想法與開發新興市場的客戶;第三是與競爭者建立合作關係,與IBM、英特爾(Intel)等企業共同合作探索區塊鏈。另外也與微軟、愛立信(Ericsson)等企業合夥成立「開放霧聯盟」,開發霧運算(fog computing)的科技架構。

樂事(Lay's)洋芋片也是一個有趣的例子,於2012年推出「Do us a flavor」活動,邀請所有的消費者參與產品研發,共創一個洋芋片新口味,冠軍可以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結果總共收到400萬個點子,而且活動讓樂事臉書的粉絲人數成長三倍,在全美的銷售量也增加了12%。

策略6:賦名

第六項策略是賦名,數位轉型要成功,必須讓所有人明白為何而戰,就像尼采(Nietzsche)說的:「只要你知道為何而戰,就沒有什麼不能忍受。」

說服是很難的一件事,因此有一家企業採取這樣的做法:為了改變員工害怕被取代的心態,領導階層另外設計出一個新的作業流程,讓每位員工都能參與,並了解自己對數位化可以做出的貢獻。

這個新的作業流程就像是一張創造對話、凝聚共識、提供方向的行動藍圖,可以降低員工對未來的恐懼,連帶提升大家對於轉型成功的希望與期許。

愈是強調變革的預期好處,及保持現狀的壞處,反倒愈會激起員工的憂慮與恐懼,讓變革的推動愈困難。因此,數位轉型要能成功,首要不是強調變,而是強調不變。

最後我整理一下六個問題給大家思考:

第一,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公司的哪些核心能力、資產或產業關係,應該要繼續強化,並創造新的數位競爭力?

第二,在數位時代裡,公司哪些產品或服務應該重新定位,以持續創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第三,在公司邁向數位化的轉型過程,應該要特別專注在哪些項目、流程或指標?

第四,哪些個人、單位、組織或機構,是公司在數位轉型過程中,可以尋求合作的對象?既有顧客?互補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商?大學或研究機構?政府?競爭對手?外國企業?

第五,公司可從哪些管道、產業、組織或平台,為正在推動的數位轉型,注入新想法、新資源、新做法或新的技術?

第六,公司的領導人可以利用哪些賦名手法,在組織的內部與外部推動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的關鍵不在數位,而在轉型,希望以上創新六策的方法論,能提供有志於數位轉型的企業更多啟發。

加入哈佛商業評論LINE好友,隨時接收管理新知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