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孩子考卷滿江紅?洪蘭:從訂正中學習,最有效!掌握3原則,讓「有效訂正」成為學習助力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3年11月06日01:49 •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訂正」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卻也最令人煩心,每當看到孩子考卷上或習題中、被紅字揪出的錯誤時,不少父母都會有情緒,覺得孩子不夠細心與用心。

看到孩子犯錯,大人心生波瀾,雖是人之常情,但專家提醒,從錯誤中學習,向來是最深刻、最有效的,父母若能陪孩子養成有效訂正的習慣,對未來的學習很有幫助。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講座教授洪蘭分享,就腦科學的觀點來看,訂正無比重要,法國的神經學家狄漢(Stanislas Dehaene)曾發現,當一個人作答錯誤時,他的大腦會馬上活化起來。

這個時候,大腦想的是「我為什麼錯了?」、「我錯在哪裡呢?」活化之程度,遠比答對時還多;因此,狄漢主張,當錯誤時,就要立即回饋、修正,避免錯誤的神經迴路形成緊密的連接後,改不過來。

腦科學發現,犯錯能強化大腦神經迴路

洪蘭指出,影響大腦神經迴路連接的強弱,有兩個因素,第一,是出現的頻率,第二,是活化的強度,好好訂正過的答案,出現頻率與活化強度都高,孩子自然記得牢,未來若需要再使用到這些知識時,腦中也會有更多提取的線索。

她強調,有錯就改、從錯中學,是很好的學習方式,不過父母在陪著孩子訂正時,要特別留意,別流露出要「懲罰」孩子的意圖,免得孩子心生恐懼,不敢再多嘗試,反而扼殺了學習。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一個人如果從未犯錯,代表他從未嘗試新東西。」洪蘭提醒,不管哪個孩子,都能從錯誤中學習的。

而要陪伴孩子好好訂正,是有具體方法可以參考的,《未來family》採訪了多位專家,彙整如下:

訂正前➔大人態度要正向,切忌「究責」,面對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新竹縣東興國小教師黃健庭,也是《健人就是教勤-宋重機的教學日記》臉書粉專主人,他指出,在真正陪孩子訂正前,大人可以先想想看:訂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無論是作業或考試,訂正的重點,無非是希望孩子明白『錯在哪裡』,然後修正,確保這階段的學習是有效的,並且在下次碰到同樣的題目時,得以正確應答。」黃健庭說,想清楚了訂正的目的之後,就能比較正向的看待此事了。

他直言,現在還是有家長因恨鐵不成鋼,看到孩子寫錯時,會無法壓抑怒氣,容易口出惡言,說出「這種題目,你怎麼不會?」、「連這個也寫錯?你好笨!」之類的話,甚至出手體罰。

孩子一旦怕了,以後可能會想辦法掩飾錯誤,嚴重一點的,還可能會作弊,對學習來說,都不是好事,反而成了阻力。

黃健庭提醒,在真正開始訂正前,大人要先以正向眼光看待此事,即使孩子需要訂正的地方很多,也別發怒或不耐煩,「換個角度想,他都錯很多了,還願意讓你知道,代表你們的親子關係是好的,誠實揭露與面對問題,就是解決問題最好的第一步。」

訂正時➔預留充足時間,陪孩子重新檢視錯誤,啟動「後設認知」跟「理解監控」

在進入訂正階段時,黃健庭指出,第一個大前提就是「不要急」。他觀察,多數家庭在週間的行程都非常緊湊,有些人的習慣是「功課愈快完成愈好」,訂正也包含在內,大人總希望孩子在晚餐前或洗澡前就全數搞定,然後能把書包收好、關起來。

但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比較難做到「高品質的訂正」,黃健庭建議,當日若有需訂正的習題或考卷,大人不妨特別撥出時間來陪孩子做這件事,例如,他班上就有學生,親子間約定好了,每天晚上有半個小時的「訂正專屬時段」。

原則1:注意「what」,搞清楚「錯了什麼」

訂正的第一個關鍵,便是確認「到底哪裡寫錯」,此時若還不清楚正確答案,大人別急著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試著去想、去翻課本查找答案,也讓孩子學著承擔學習責任;萬一真的需要協助,大人再出手。

倘若是字音字形、單字拼寫等題目,黃健庭建議,可以擦掉原本的答案,再寫上正確答案,也要記得多練習幾次,確保寫入腦中的答案是正確的。

至於是非題、選擇題、計算題等等,可以不擦掉原本答案,直接用藍筆訂正,而且除了正確答案外,最好能把答題原因或思考過程也寫下來,有助於釐清思緒、加深印象。但黃健庭強調,每個老師的習慣不一樣,仍以任課老師的作法為主。

原則2:釐清「why」,確認「為什麼會錯」

接著,要掌握出錯的原因,是粗心、還是真的不懂?粗心又分為筆誤、眼花、算式寫太亂導致算錯等等,有各種可能;至於「不懂」,則大致分為不熟悉題型、看不懂題目的敘述,或是還沒徹底弄懂考題牽涉到的知識點。

比方說,數學的應用題錯了,可能是粗心、算錯,也可能是「中文轉數字」的理解不OK,或不熟悉題型,或沒弄懂相關數學原理…黃健庭強調,一定要聽孩子說說作答時是怎麼想的,確認出錯原因後,大人才能對症下藥來教孩子。

原則3:找出「how」,思考「怎麼做會更好」

訂正不只要學會正確答案跟解題方法,還要進一步思考「怎麼做會更好」,大人可以跟孩子聊聊「以後碰到類似的題目,該怎麼做才不容易出錯?」、「現在你學會了新的解法了,跟舊的解法有什麼差別?」等等。

黃健庭說,這麼做,能激發孩子的「後設認知」跟「理解監控」。所謂「後設認知」,是有意識的去檢視自己的認知過程;至於「理解監控」,則是對自己的理解狀況做出評估。這也能幫助孩子發展出自己的學習策略,對後續的學習極有益處。

訂正後➔親子良性互動,引導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培養「成長型心態」

訂正完畢後,大人能做的,是保持追蹤,觀察孩子後來是否又遇到類似的題目、答題狀況如何,看看是否已真正學會;也可留心孩子容易寫錯的題目類型,或常見的出錯原因等等,陪孩子覺察自身的學習盲點。

黃健庭強調,老師要面對的學生很多,比較難針對每個人去後續追蹤,但家長就很適合做這一塊,而親子間保持良性互動,也會讓孩子更樂於學習。

諮商心理師、《陪伴孩子高效學習》一書作者陳志恆分享,史丹佛大學教授杜維克(Carol Dweck)曾提出「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前者是相信自己透過努力及學習,能愈來愈好、改變結局;後者則是相信才華天生、智力固定,不論怎麼努力也沒有用,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容易選擇放棄。

若想讓孩子養成「成長心態」,就得把焦點放在孩子的付出與努力。

陳志恆舉例,在孩子犯錯時,大人可以跟孩子說「只要我們想辦法弄懂,下一次就會更好囉!」當孩子進步時,則可以說「你進步了,因為你很努力把不清楚的題目搞懂,下一次會更好!」

大人也要試著放下對分數、排名的焦慮,引導孩子「自己與自己比較」,慢慢建立「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多學一點、多會一點,就會愈來愈進步、愈來愈好」的觀念。

陳志恆直言,很多父母都會不小心把孩子的「成績」,當成自己的「業績」,似乎只要孩子考不好,自己就很失敗,他提醒大家,在面對孩子的學習議題時,要更有覺知、更有意識,才能真正給出支持的力量。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