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沒人問他卻拚命給意見,你身邊也有愛下指導棋的「裝懂博士」嗎?專家:遇到這種人時,1個提醒讓你溝通力升級

50+好好

更新於 10月10日14:14 • 發布於 10月10日11:43

文/吳秀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有些人常常在別人未詢問時,就像個「裝懂博士」一樣,急於下指導棋,甚至強調自己的方法才是唯一正確的,這種行為不僅可能令人厭煩,還會讓對話陷入單向的教導,而非交流。透過探討這些人的心理,我輩中人也可引以為戒,有意識做一個能與人雙向平行溝通的人。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你明明沒有問他,但他卻把自己當作老師,總是想要下指導棋,「那個想法錯了!」、「不是那樣做的!」這些是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舉例來說,當你說:「今天煮點大醬湯來吃吧。」,對方可能就會說:「大醬湯應該要這樣煮才好吃。」然後把自己的食譜告訴你,如果你說你想要加點清麴醬調味,他就會說那不是煮大醬湯的正統做法,要求你按照自己教的食譜去煮。

你身邊也有「裝懂博士」嗎?好為人師自說自話

他們會對別人沒有詢問過的事情指手畫腳,給予各種意見,起初可能還會想著這是對方的建議而將就聽一下,但若這種情況反覆發生,對方的話聽起來就沒那麼悅耳了。

他們可能是某個領域或是多個領域的專家,他們當中有些是戀愛專家,有些是心理專家,還有些是婚姻專家,某些則是職場生活專家,當然,這麼說並不意味這他們擁有那個領域的博士學位,只是說他們表現得就像是擁有博士學位的人一樣罷了。

和這樣的人交談,一開始可能還好,但之後就會開始覺得厭煩。對於自己根本就沒問過而且也不感興趣的事情還要聽著冗長的說明,這不僅只是無聊,甚至還很令人困擾。但這不禁讓人感到好奇,人為什麼要對沒人詢問過的事情長篇大論呢?難道單純只是因為想聊天?如果是想閒聊的話,拿自己或與世界有關的事情當話題就好了,為什麼非得要把別人的事情牽扯進來討論呢?(相關閱讀:嘮叨不停的人,其實情感很匱乏!避開3種說話方式,才不會讓人想逃

下指導棋的上對下關係 vs 往來對話的水平關係

首先,他們是想要建立一種上對下的垂直關係。他們希望能夠持續感受到位居指導地位時的優越感,因此他們絕對無法容許指導對象抱持著不同的意見或是反駁他們。

由於他們把重點放在教導行為所產生的上下關係,所以對於想要下指導棋的人來說,不可能會與對方產生一來一往的對話,在對方開口的瞬間,這種上下關係就會變成水平關係,所以他們會迫使對方保持沉默。

例如在男女關係中,有人會說:「女生太博學多聞也是很累人。」;在長幼關係中,有人會說:「大人在講話小孩回什麼嘴?」,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以這樣的形式來堵住對方的嘴巴。

與之相對的,分享自身經驗的人會傾聽對方說話,他們會共享彼此的想法,因此可以建立雙向的關係

我的經驗絕對正確 vs 我經歷過的事僅供參考

其次,他們認為自己的經驗絕對正確。想指導別人的人總是會認為自己所經歷過的經驗是絕對正確的,不管何時何地都通用,因此指導他人的人會認為只要按照自己所教的去做,不論是誰都能獲取與自己相同的成果,但真的是如此嗎?

老一輩的人所描述的自身經驗,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脈絡下而發生的,這些外在條件以及當時與現在的時代差異,往往會被全然忽視。

同樣的,韓國的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是因為當時在與北韓的體制抗爭下,美國提供了援助與保護貿易,諸如此類的國際情勢,種種原因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除了這些因素之外,其他國家面臨的國內狀況、當今的國際情勢,韓國政府在完全不考慮這些的情況下,宣稱只要按照韓國實施過的新鄉村運動、教育發展經驗執行,其他國家也會變得像韓國一樣。換句話說,對於下指導棋的人而言,他們的經驗就等同於靈丹妙藥。

相對的,分享經驗的人在談論自身經歷時,會同時談及自身的背景和脈絡,並建議對方可以套用自己的狀況和環境後再進行對照與參考,這一點與只想下指導棋的人有著很大的差異。(相關閱讀:如何成為孩子想要傾訴時的「口袋名單」?別在狀況外就急著下指導棋,6個步驟對話讓關係更靠近

失敗永遠是別人的錯 vs 理解客觀條件的複雜性

最後,失敗永遠都是別人的錯。沒有什麼解決方案是隨時隨地都能發揮效用的,把在特殊的脈絡與情境下有效的事物應用在不同的時代及社會中往往會導致失敗,如果按照教導的方式去執行但卻失敗了,下指導棋的人會為這個失敗負責嗎?幾乎是所有情況都無一例外,指導別人的人往往會將失敗的原因歸咎在對方身上。

目前的青年失業率極高,這之中肯定有許多複雜的原因,但很多老一輩的人都會認為這是因為年輕一代的人只想走輕鬆的路,或覺得這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老一輩的人把高失業率歸咎於年輕世代的過錯,年輕人再怎麼努力也無計可施的現狀,在他們眼中並不怎麼重要。

與之相同的,當南美和非洲國家跟隨新自由主義的方針卻導致經濟情況惡化,先進國家陣營並不會覺得這是自己提出的方案有問題,他們反而轉嫁責任,認為這是因為南美和非洲國家的腐敗或國民天性懶惰才會導致失敗。意即,每當遭遇失敗時,下指導棋的人總會譴責說:「我們的指導方針沒有問題,是受指導的人或國家不夠努力和能力不足,所以才會失敗。」。

儘管為了方便起見,本書將「下指導棋的人」與「分享經驗的人」區分開來,但實際上並不會把人分成「想要下指導棋的討厭鬼」、「願意分享經驗的貴人」,因此,我們不能輕率地斷定「因為這個人只會下指導棋,所以他是壞人」,或「因為那個人分享了他的經驗而且能理解我的處境,所以他是好人」。

避免使他人疲憊!對話前的自我提醒:也許別人的意見是對的

如果你發現其他人對你帶著偏見,在與你的談話中說長道短、時不時提出建議或忠告,而你對這樣的情況感到不悅,那麼你也應該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檢視自己是否也會對看起來不如自己的人這麼做。

我們無法完全消除無意識的偏見,但我們可以減少這類偏見,如果有人對你提出了不必要的忠告和建議,那麼你也應該思考自己對別人來說會不會也是這樣的人。

在傾聽持有不同意見的對象說話時,沒有什麼信念是寶貴到不能暫時擱置在一邊的,而且不把這份信念說出口,並不代表這個信念會消失,但如果硬要強調自己的信念給不想聽的一方聽,那麼與你交談的對象很快就會消失。

誠實且慎重的對話,目的並不在於改變對方,而是打開對方的心扉。這個過程始於你向自己提出一些基本問題,無論你對自身的觀點有多麼堅定,希望你在每次對話中都能先向自己提出以下這個問題:

「也許別人的意見是對的?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呢?」

對於對方沒有提問的事情,沒有必要主動站出來發表演說或試圖提供決方案,如果對方先提問了,那也只要針對那個問題給出明確且簡潔的答覆就可以了。

說話總是像要指導別人什麼似的,可能會被當作一種自戀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全都是對的,有時會對自己只略知一二的事情誇大其詞,還會炫耀自己曾經有過什麼經驗,或想要展現自己擁有多豐富的知識。這樣的人會讓周遭的人感到很疲憊,最終導致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離去。(相關閱讀:彭樹君專欄|中年後減少煩惱是非!不再說這5句話,別人沒問就莫開口管

若像老師在教小朋友一樣,以「這個要這麼做,那個要那樣做」的語氣說話,可能會給人一種被強迫和不愉快的感覺,應該要意識到自己和對方是平等的,若說有什麼更好的做法,那最好是溫柔地給出建議,像是說:「這個這麼做會不會比較好呢?」,這樣對方就會知道你不是想要下指導棋而是想要幫助他,也就聽得進你說的話了。

(本文摘自吳秀香著,《靠太近會受傷,離太遠會寂寞的刺蝟:24個治癒人我關係的「界線人際學」!》,平安文化出版)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