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如何與孩子好好對話? 李崇建與薩提爾模式:學習自我覺察,用一致性的姿態面對孩子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2年07月18日01:58 • 王惠英(未來Family記者)

說到「阿建老師」——李崇建,很多人馬上會聯想到薩提爾。

來自美國的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是家族治療的先驅,也是世界知名的社會工作專家。但她早在1988年猝逝,沒有人會料到薩提爾理論居然在21世紀的華人教育圈,掀起一股旋風式的復興運動,幕後的靈魂人物就是李崇建。

剛忙完一整天的工作坊,李崇建受訪時仍精神奕奕。他每年大約讀上百本書,在國內外帶領多場的薩提爾演講與工作坊,幾乎長達9個月是在國外度過的,包括馬來西亞、沙巴、汶萊、新加坡、港澳及中國大陸等地,每場報名經常很快就額滿。「我從沒想過自成一個學派,因為自己的個性太隨興,也沒有想改變世界的熱誠,」他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這麼說,然而推廣薩提爾的影響力日增未減。

僅僅藉由對話,就能促使一個人成長

李崇建談起薩提爾模式,特別有說服力──他的人生就是因為薩提爾產生翻轉的。30歲前的他,做過泥水匠、工廠作業員、酒店服務生,考了5次大學才好不容易考上東海大學中文系。他後來有機會到苗栗全人中學擔任教師,為了學習與孩子溝通,因而受教於約翰.貝曼(John Banmen),就此展開與薩提爾的奇妙邂逅。

僅僅藉由對話,就能促使一個人成長。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卻是李崇建讓薩提爾變得吸引人的地方。傳統的華人教育強調「聽話」,如何重新學習「對話」,是深具挑戰的課題。

「在學薩提爾之前,我和別人的溝通應對也不外乎指責、超理智、討好或打岔,對家人則最常用指責的姿態,」生長於破碎家庭的李崇建透露,先前與家人關係既多衝突且疏離。胞弟李崇義不諱言,成長歷程中的負面經驗,有些來自這位脾氣暴躁的哥哥。「我將冰山理論運用於自我、與孩子對話,甚至家長、父母、手足,都獲致和諧的結果,」李崇建說。

融入對話,是為了落實到生活

李崇建指出,薩提爾提出冰山理論:每個人就像是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見的外在行為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更大部分是藏在水面下的更深層次,也就是人的內在,包括身體的感官感受或情緒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

「如果一個孩子與我的觀點不同,我要思考透過什麼去跟他連結,而不是告訴他『我就是對的』、『你不能這樣想』,這樣他會離得更遠,彼此不可能會有連結,」李崇建一語道出薩提爾的核心,溝通是為了產生連結,可是我們的應對都讓連結更遠,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連結。

李崇建針對薩提爾做了重要改革──融入「對話」模式,就是希望能夠落實到生活中。他發現,所有人都很難改變指責或討好等應對方式,但只要先學會「好奇」,也就是懂得「提問」,就會變成很棒的發展方向,有機會展開好的對話。

「提問必須是有脈絡的,包含回溯、具體事件等等,在冰山的每一個層次都是脈絡,」李崇建強調,「提問」應該要更豐富、更精準,但因為與「人」連在一塊,所以真的不容易。舉例來說,當一個孩子問:「我為什麼要上學?」不要急著給他答案,而是反問他:「你什麼時候開始這樣想的?」透過對話的連結,就可以真正了解這個孩子。

將薩提爾融入教育現場

三年來,有愈來愈多導入學思達教學法的老師,在班級經營與課程教學上融入薩提爾,真實且深刻的改變了教育現場的樣貌。

為什麼薩提爾能夠對學思達產生影響力?李崇建分析原因有三:其一是身為一個教師被理解了、內在被療癒了;其二是提供教學現場的真實示範,譬如孩子一直在打電腦、叫不起來,該怎麼處理這個狀況;最後是提問策略更精深困難,讓老師想要進一步借鏡學習。

學思達老師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在全台形成眾多的共備教師社群。李崇建表示,這些老師將薩提爾融入教育現場後,感受到三大具體改變,包括:老師發現自己更靠近孩子,與學生的關係更連結;夥伴的共感性更強,懂得怎麼給對方支持,彼此產生連結;以及親師之間的溝通也變得更好了。

以與孩子的對話為例,如果孩子告訴你:「我很害怕,我不能去演講」,為人老師或父母會怎麼去回應這個孩子?「很多大人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知道怎麼去愛孩子,」李崇建坦言,當大人回應「你要加油」、「你要想一想」、「沒關係,你可以怎麼樣……」,孩子的內在就開始跟自己分離了,因為大人的目標只希望孩子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卻不是讓孩子的內在擁有很大的力量。

「如果有一個孩子什麼都做不好,在這個世上有沒有人仍願意一直愛著他?」李崇建認為孩子很缺乏這樣的愛,也談到自己看事情的眼光比較長遠,「就算孩子都做不好,我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個爛老師。」但他始終堅持的是愛孩子、不放棄孩子,等待孩子長出自己的力量。

覺察自我的溝通應對姿態

父母平時教養孩子,可能有慣用的姿態,有時連自己都未能覺察。李崇建在《心教》一書中談到,被譽為「家族治療之母」的維琴尼亞.薩提爾將人的溝通應對姿態分為數種,包含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及一致性。

1. 指責:「都是你不好!」「你到底怎麼搞的?」「拜託!我要說幾次你才聽得懂?」「連這個都不會!」「我數到三喔!一、二、三」……夾雜著焦慮、憤怒的情緒,可能愈講愈不耐煩,具有強制性和壓迫性。

2. 討好:「對不起,對不起,都是我不好。」「你喜歡什麼,我就喜歡什麼。」「拜託你不要這樣子!」「求求你幫我。」「我覺得自己很可憐。」……帶著焦慮,提心吊膽似的,過分小心翼翼。

3. 超理智:「這個你懂嗎?」「人一定要講求客觀和數據。」「我建議你應該照我的話去做。」「你不了解。」「我知道的更多。」……聽起來很冷靜、理智、節制,表情比較僵硬。

4. 打岔:「我忘了!」「現在幾點了?」「哇!這件衣服好漂亮呀!」……說起話來不自然的、輕浮的、不安的、張揚的、戲劇性的。

5. 一致性:帶有感受、思惟、期待、願望以及不喜歡的誠實,開放而分享的,聆聽他人……,說起話來是緩慢的、和諧的、沉穩而深刻的。

用一致性的溝通姿態來應對孩子,一方面表達大人的訊息,為表達自己的感受、觀點及期待負責;另一方面,被一致性對待的孩子,在心靈上較容易獲得寧靜、能真誠面對問題,也較懂得為自己負責任。

※延伸閱讀: 李崇建:情緒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影響孩子的一生! 學作文不是為了讓孩子變成金庸和瓊瑤 李崇建:不用和別人一樣,練習用不同的觀點和想像力寫文章 

Photo:Unsplash ,CC Licensed.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