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氣候變遷衝擊!因應乾旱 研發早熟稻可縮短生長期

TVBS

更新於 2023年04月22日14:35 • 發布於 2023年04月22日14:31 • 劉俐均 柯勝雄
圖/TVBS
圖/TVBS

台灣中南部已經有將近半年沒有下雨,導致農作物的生長面臨挑戰,農改所經過選種技術,培育出可以縮短生長期大約20天的早熟稻,可以達到10到15%省水效果,成為因應氣候變遷乾旱的解方之一,另外,農委會也開始鼓勵雲林缺水地區將水田轉為旱作,來化解乾旱休耕危機。

圖/TVBS
圖/TVBS

一片綠油油,水稻新生景象,二、三月稻苗陸陸續續插秧,為的就是要趕上雨季時節,因為從前一年的9月到今年的3月中旬,幾乎一滴雨都沒下,就怕百年大旱惡夢再度上演。

記者劉俐均:「在嘉義跟台南這邊,已經有超過半年沒有下雨,會影響到的就是農作物的生長,我手上這個就是經過改良之後,台南19號它耐旱的效果,而它的生長期比較短,節水可以達到10%到15%,而不只耐旱,未來耐高溫也會是改良的重點之一。」

目前水稻生產所使用的水資源,占了整體水源的44%,而這裡種植的新品種,是經過先進的分子標誌輔助選種技術,歷經9年的育種改良,成為早熟稻的台南19號。

台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楊智哲:「像我們現在看到在我的左手邊的這一塊,就是我們早熟水稻的一個的實驗田區,像我們在這樣子的環境下選種,就可以選到適合的灌溉,他根系生長比較旺盛的一個品種,那對我們的節水是有比較大的一個幫助。」

「台南19號」比目前栽種面積最大的「台南11號」,可以減少大約20天的生長期,透過延後插秧,不用在最缺水的旱季種植,調節用水。

台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楊智哲:「像我們在雲嘉南地區,我們一期水稻是主要遇到缺水的一個主要的一個栽培的時間,所以如果我們可以把水稻的生育的時間往後延,把它延後到大概3月中旬來做插秧的話,那我們可以減少在生育初期的一個用水,像目前的一個台南19號的產量,跟我們主要的栽培品種台南11號來講,它的產量大概是台南11號的90%,就是大概減少10%的一個產量,但是因為台南19號,它的一個品質是比較好的,它可以在售價上面較我們的台南11號較優勢,那整體來講對我們的一個農民的收益,其實是有提升的這樣子。」

台灣中南部面臨沒水可用窘境,工業、民生都在搶水、台南市只得啟動一期稻作休耕,對照中、南部旱象,北台灣也提早因應,同樣在早熟稻的育種上,努力推廣。

插秧機上、擺放的正是稻米新品種,比一般稻米的插秧時間足足晚了一個月。

農民葉信鵬:「像今年我們這樣插桃園5號,有擴大到35公頃左右的面積,去年大概是10公頃,它比較可以不需要跟其他農民搶到水。那我們也可以延後,它的品質也不會比較不好,品質也不錯。」

北部的降雨雖然相對多,但是工業科技園區的用水量需求大,農業灌溉近幾年來也面臨壓力。

記者劉俐均:「北部的抗旱水稻靠得就是這個桃園5號,它的節水特性,可以避開二三月的傳統稻作的施作期,它主要的插秧時間,是在三月底以及四月初,而它每公頃的調節用水量,可以省水兩千公噸。」

農民葉信鵬:「其實水稻只有在前期分蘗的時候分蘗跟出穗會比較需要用水,你還是有曬田的時候,用水時間大概抓90天吧,那你如果135天跟115天那又差20天,它其實用水量是有少到二到三成。」

桃園農改場副研究員楊志維:「這個都是經過這個雜交之後,然後在我們場裡面所選出來的,因應這個氣候變遷,所以我們為了要節省這個水資源,就是利用我們的5號來做旱田的直播,以及延後插秧,那它在成熟期又比較早一點,所以它不會影響二期作的這個耕種的時程,大概7月底以前就可以收成了。」

氣候變遷的影響與日俱增,大旱來臨恐怕不再幾十年一遇,而是年年都得來一遭,台灣號稱稻米王國,背後卻是水資源匱乏隱憂,農民的耕作模式勢必要做出調整。

在這片茂密枝葉中,隱藏其中的,這一串一串的豆芽,正是營養價值高的黃豆,在水資源嚴重稀缺的雲林元長鄉,種植抗旱作物,成了農民的另一條新生機。

元長鄉雜糧產銷29班邱茗莊:「這是大豆、然後它是旱作作物,然後基本上它的需水量會比較少一點,從種植到灌溉種植灌溉的次數,到採收為止,順利的話不會超過三次,雲林地區的話基本上我們的水源不是像嘉義台南那邊,是抽嘉南大圳,是抽地下水為主,那如果我們鼓勵農民去做一些旱作作物的話,比較不會去超抽地下水的部分。」

農委會2016年,在雲林高鐵沿線推出黃金廊道計畫,鼓勵水田轉旱作,減少抽用地下水,主力推廣作物包括落花生、食用玉米、高粱、大豆等等旱作作物。

元長鄉雜糧產銷29班邱茗莊:「到現在為止的降雨量都非常低的情況之下,我們都囉股利濃民去做一些旱作作物,國產大豆特別是我們最近也有在推廣校園奶,或者是說國軍也要每週去喝一點那個豆奶,再加上我們目前缺蛋,它的蛋白質含量是非長的高的,甚至一些茹素人口,他在植物肉上面的攝取,可以攝取到一定程度的蛋白質。」

將大豆倒入機器中,加熱、擠出多餘油質水分,這些片狀的材料就是植物肉的重要成分。

植物肉食品業者謝奇峯:「這就是低溫萃取的豆粕,它的蛋白質含量在45到50%的蛋白質,它的油質已經拿掉了,它可以做植物肉的原料,」

與農民合作種植大豆,來製成植物肉,隨著植物肉的市場產值不斷升高,大豆的經濟價值也能慢慢往上提升。

植物肉食品業者謝奇峯:「用冷壓式的方式,不會破壞到黃豆蛋白質的特性,變成植物肉的話,它的經濟價值就很高了,所以農委會大規模的在做這個輔導,農民來種這個優質高蛋白的黃豆,栽種的面積從前年的30幾公頃,今年已經達到兩三百公頃。」

在極端氣候影響下,水成為了有限資源,如何讓農作物達到最大穩定產量,已成為大環境下不可忽視的課題。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