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自2018年退休後筆耕不輟,歷時六年,自傳下冊終於問世,而距離1998年的自傳上冊,已相隔26年。
近來,張忠謀接受《遠見》專訪,暢談《張忠謀自傳》寫作歷程、業界秘辛與台積電創辦歷程。
自曝邊寫邊掉淚!張忠謀:寫完如釋重負
「寫完了,輕鬆一點啦!」 交出自傳手稿後,被譽為「台灣半導體教父」的張忠謀,在接受《遠見》專訪時笑說自己「如釋重負」,一點也不「意猶未盡」。
也就是, 儘管自傳下冊只寫到2018年、他自台積電退休時,但未來沒有「傳外傳」的續章了。
張忠謀也透露,自傳上下冊都是為自己寫的,因為在寫書的過程中,等於重新又活了一遍。除了上冊「邊寫邊哭」,下冊也常常寫到掉眼淚。他表示,比起少年、中年,「老淚是比較少了,可是感情還是一樣的。」
張忠謀重新鋪墊一幕幕人生往事,大致分為三大階段:首先,是他在半導體大廠德儀的25年,也是他經理人的養成階段;第二,是短短三年的工研院院長生涯;第三,當然就是台積電,「我一生最重要也最成功的工作」,篇幅將近三分之二。
台灣科技政策掌舵者與半導體開路先鋒,例如李國鼎、孫運璿、方賢齊、潘文淵、胡定華、史欽泰及曾繁城等人,也在張忠謀筆下依序出場。
兩次與命運約會,改寫台灣歷史
自傳中不少軼聞趣事都是首度揭密。例如,1976年對他具有職涯上「分水嶺」的意義,也是他與台灣關係的真正開始。
張忠謀說,當時我的CEO對我的態度變了。但還有另一件事,那時行政院祕書長費驊邀請我到台灣做一個演講,政務委員李國鼎第一個邀請我到台灣推動半導體。
1985年,我到台灣來。那個時候(行政院長)已經是俞國華了,要辦一個半導體公司。俞國華說一定要找一個有半導體技術的外商公司一起加入,我就找英特爾、找德儀等公司。
訪談中,他表示若那個時候是德儀CEO,一定會在台積電募資時就投資,取替飛利浦成為台積大股東。如此一來,或許台積電就成為「德積電」。
曾五年三次辭職,「我只剩一條路,台積電!」
從1983到1988的五年內,張忠謀歷經德儀、通用器材與工研院的三次辭職。36年過去了,如今從張忠謀專訪之中,仍可感受他當時自喻為「過河卒子」的深刻惆悵。
「我沒有錯,我只是輸了而已!」受訪時,張忠謀如此總結工研院院長任內感想。之所以這樣說,跟他擔任工研院院長三年期間的三大改革有關,其中只有創辦台積電一項算是成功,其他兩項失敗收場,還被貼上「欠缺人和」的標籤。
「我三次辭職,已經無路可走,只剩下台積電這條路,」 張忠謀說,當年自辭去工研院長一離時才57歲,正值盛年,距離他設定的、至少做到65歲退休,還遠遠太早,於是他全力投入台積電的籌辦。
台積電勝出秘訣:經驗曲線
專訪中,他也談及台積電創辦初期的秘辛,例如與飛利浦(曾是台積大股東)的微妙關係、對台積電初期三位外籍總經理的評價、英特爾與蘋果的競合、對台積電的期許,以及川普不知道的台積勝出秘訣等。
張忠謀指出, 我最重要的總經理策略學習,就是experience curve(經驗曲線):其意指,產量愈大、經驗愈多,成本就可愈低。原由貝恩顧問公司所提出,被張忠謀視為台積電成功的祕訣。
張忠謀也說,最近還看見一批英特爾的離職董事寫了一篇文章,說foundry(晶圓製造),要跟design(IC設計)分開來;過幾天,另一個英特爾前董座也寫了一篇文章說「絕對不能夠分開」。
「這兩批人我都覺得不太懂我講的這個經驗曲線。」張忠謀說。
延伸閱讀:邀一頓披薩晚餐,化解黃仁勳心結!張忠謀自傳揭密:台積電40奈米曾讓輝達慘賠
責任編輯:李先泰
延伸閱讀
馬斯克氣歪!加州電動車補助特設「市占率條款」,讓特斯拉股價一夕蒸發1.46兆
巴菲特計畫捐出99.5%財產!1200字親筆信揭遺產分配心法:不能多到讓子女躺平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