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王美珍、顏理謙 文/顏理謙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家中長輩常因為急性感染頻頻跑醫院?這不僅讓家屬疲於奔命,長輩也得忍受舟車勞頓,還可能在醫院交叉感染病情更加重。健保署將於今(2024)年第二季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由照護團隊到家裡提供醫療服務,讓長輩在家住院。此計畫如何進行?哪些人適用?《50+》推出「與你有關的政策」單元,把生硬但與你權益相關的政策,用最簡單的方式看懂。健保署長石崇良接受《50+》專訪,詳細說明。
對於50+族群來說,當家中長輩感染發燒、需要住院時,就是一場惡夢的開始。
首先得緊急跟公司請假、安排手邊工作,同時,還要張羅好生活用品,趕緊帶長輩上醫院。住院後,誰負責照顧?請了看護,誰來負擔費用?若不幸找不到合適看護,最後還是得靠自己,每天家裡、醫院、公司三邊奔忙。如果每隔一段時間就反覆發生,這場漫長的照顧惡夢,只能無限循環。
根據健保署統計,居家照顧或機構照顧者中,大約有3~4成病人,每年需要到醫院住院1次以上。而在民國111年全國和「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住院人數前10大疾病中,皆以肺炎最高,此外,細菌性肺炎、泌尿系統疾病和蜂窩性組織炎等也是常見的住院疾病。
當長輩因為急性感染反覆送醫,不僅照顧者要來回奔波,原本身體就很虛弱的長輩還得承受舟車勞頓之苦和交叉感染風險。難道沒有更好的做法?
《50+》專訪健保署長石崇良,介紹能省去長者與照顧者醫院奔波之苦、2024的新政策「在宅急症照護」,怎麼用?用四個問題,一次帶你看懂!
Q1: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是什麼?能幫我什麼忙?
「其實,隨著科技進步,感染症不一定要住院才能處理。現在,全世界都在談Hospital at Home,也就是在家住院。」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在長效型抗生素和IoT(物聯網)設備發展之下,就算在家裡,也可以進行藥物治療和生理量測,讓照顧場景從醫院轉為長輩最熟悉的住家。
即將在今(2024)年第二季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就是讓醫療照護團隊到家裡或機構提供醫療服務,讓因為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而需要抗生素治療的長輩可以留在自家或機構裡接受治療。
在家住院時,除了醫師視訊診療,第一線護理人員會到長者家中訪視,並搭配體溫、心跳、呼吸等生理訊號的遠端監測。同時會搭配長效性藥物和床邊檢測,讓長輩在家進行白血球、尿液等檢驗。另一方面,也會建立全天候call center,讓家屬在假日、深夜遇到緊急狀況時,也能尋求外援。當長輩狀況惡化時,可以立即協助安排住院快速通道。
石崇良指出,長輩在家住院的好處有以下2點:
1. 減少送長輩就醫的社會成本
當長輩在家住院,可以減少院內交叉感染風險,也降低家屬陪病的困擾。此外,長輩送醫時,需耗費大量人力,還需要救護車協助,在家住院可以省下不少移動成本。
2. 避免長輩的生活照顧中斷
不論在自家或機構,長輩多半已建立起一套生活照顧模式,到了醫院,又需要重新適應。
「例如,長者在家時,家人可以協助餵食,但在醫院快步調之下,很可能得插上鼻胃管。無法順利排尿時,得插上尿管。等到感染控制了,反而又有拔管問題。」若住院時間不幸拉長,長輩的失能程度又更加重。等於解決了一個短期問題,卻引發長期照顧問題。」
只是,在宅住院雖然能讓長輩留在熟悉的環境,但對於家庭照顧者來說,需要額外付出心力照顧,不一定比送進醫院輕鬆。例如,當長輩感染肺炎,要拍痰、抽痰時,照護團隊不太可能每一次都來協助。這時就要靠家屬學習拍痰和姿勢引流,甚至協助抽痰。
但石崇良指出,在高齡化趨勢之下,醫療人力短缺是必然事實。「所以,對於長期失能者來說,家屬的照顧能力、自我照顧能力和社區照顧能力都要提升,不能通通仰賴醫院。」 平時,除了維持個人良好健康狀態,也要更主動了解長照和醫療資源運用方式。「家是大家最熟悉、最喜歡的地方,我們希望長者都可以在家安老,真正做到『無憂向晚』。」
Q2:哪些人可以加入「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
第一波參與試辦計畫的對象共分2大類。
第一類是「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居整計畫)的收案對象,人數約8萬人。
第二類則是針對機構住民,如果該機構已參加「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提出相關計畫並通過申請,也可以參與試辦計畫,人數約12萬人。初步推動對象合計約為20萬人。
石崇良表示,配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預計於今(2024)年7月1日開始實施,半年後評估成效,再考慮增列預算和擴大試辦範圍。
Q3:在家住院,費用會很貴嗎?
在「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中,如果請醫療照護團隊到家裡或機構進行醫療服務,因為沒有使用醫院的醫療資源,因此收費方式比照居家照護,收取5%部分負擔。相對於住院急性病房在30天內收取10%部分負擔,費用更低。同時也省下照顧人力費用。
不過,當住在機構的長輩使用在宅住院時,機構人員需要花額外心力照顧,若原本住在自家,也需要增加居家長照協助次數。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正在協調如何調整長照給付方法和居家服務次數。
Q4:若想加入「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第一步該怎麼做?
如果讀者想讓家中長輩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首先必須成為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對象,未來發生急性感染時,即可成為試辦計畫適用對象。
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條件如下:
1. 基本條件:照護對象限居住於住家(不含照護機構),且經醫師評估有明確醫療需求,因失能(巴氏量表小於60分)或疾病特性致外出就醫不便者(例如:重度以上失智症、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等患者)。
2. 重度居家醫療(一般居家照護):符合基本條件,且病人只能維持有限之自我照顧能力,即清醒時50%以上活動限制在床上或椅子;有明確之醫療與護理服務項目需要服務者,並且罹患慢性病需長期護理之病人或出院後需繼續護理之病人。
3. 重度居家醫療(居家呼吸器依賴患者):符合基本條件,並且連續使用呼吸器21天(含)以上;或經醫師診斷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先天性肌肉萎縮症、脊髓肌肉萎縮症或龐貝氏症,領有重大傷病證明並符合收案標準,經健保署審查必須使用呼吸器者。
4. 安寧療護:符合基本條件,並且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得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照護之末期病人;並且為癌症末期病患、末期運動神經元病患、十大非癌症疾病且已進入末期狀態、符合病人自主權利法第14條第1項第2~5款所列臨床條件、罕見疾病或其他預估生命受限者。
申請加入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步驟如下:
1. 在衛福部健保署網站「居家醫療照護服務查詢」中,依照居家服務種類和所在地區,查詢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機構。
2. 聯絡該機構,並申請居家醫療服務。
3. 病人經過醫療團隊訪視人員評估符合收案條件後,開立居家醫療申請書並擬定居家醫療照護計畫。主治醫生也會在收案前向病人和家屬說明,並簽署同意書。
4. 特約醫事服務機構會針對病人當下最適照護階段收案,並且提供居家醫療服務。
Q5:「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有哪些未盡之處?專家怎麼看?
台北健康護理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表示,因應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健保署提出此明確政策,必須給予肯定。但她認為,仍有一些地方有待商榷。
首先,在健保每年8,000億總額預算中,醫院佔比最大。由於推行在宅住院與醫院利益牴觸,因此,大多數醫院不會主動向病人告知資訊。
第二,她認為,全民家庭醫師制才是推動在宅住院的基礎。「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高達90%有一項以上慢性病,但台灣始終沒有建立起家庭醫師制。應該推動全民家庭醫師制,或至少慢性病長者的家庭醫師制。醫病建立信任關係,才能發展在宅住院。」
第三,根據健保署目前公布的費用,在宅住院的部分負擔5%,每年自付額上限8萬元以下。她認為,民眾對此計算方式無感,因為大多數人並不清楚自己每年醫療費用,在宅和醫院住院相差多少,需要更強的誘因鼓勵民眾使用此政策。
此外,陳正芬則認為,如果是家人照顧,「台灣平均每家戶2.6人,長者不是獨居就是兩老同住,要讓他們學會照顧技術太難。」她強調,在長照人力規劃方面,應有相關配套措施,推行在宅住院的美意才能到位。(相關閱讀:為照顧父母辭職沒收入,想買什麼都要他人許可!財務規劃師:中年不該照顧離職的3個理由)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