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湯名暉:若美國在烏克蘭示範了可妥協退讓

上報

更新於 02月17日08:19 • 發布於 02月17日08:19 • 湯名暉
若缺乏堅實的共生機制,或是更具體的利益交換,未來恐怕只能目睹更多國家或地區如烏克蘭般陷入「被交易」的示範。(美聯社)
若缺乏堅實的共生機制,或是更具體的利益交換,未來恐怕只能目睹更多國家或地區如烏克蘭般陷入「被交易」的示範。(美聯社)

2025 年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MSC),在俄烏戰爭尚未完全結束、川普重新入主白宮的劇變下,呈現出一幅動盪時代的群像,從俄烏戰爭停火式交易到歐美同盟裂痕,一場全球權力重整的縮影讓各國都無法置身事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西方國家提倡以「民主、自由、人權」為核心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正面臨大國外交、勢力範圍交易、歐美價值分歧加劇等多重挑戰。

「多極化」(multipolar)已成為許多外交政策辯論中的老生常談,儘管人們確實可以討論當今世界在多大程度上已經顯現多極特徵,能夠左右全球關鍵發展的力量,正轉移至更多行動者手中。另一方面,在國與國之間以及各國國內,同時都出現越來越明顯的「極化」(polarization) 現象,因而使各方在共同應對全球危機與威脅時,面臨更多阻礙。

現有國際秩序面臨警訊

今年一月的達沃斯會議對烏克蘭危機的聚焦明顯減弱,更多討論集中在「川普已回歸,美歐關係將何去何從」,以及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會議的重磅發言,歐洲各國對美國的憂慮正在不斷擴大。雖然慕尼黑主辦方仍以同情烏克蘭、拒絕俄國參與為立場,卻難掩歐美輿論重心已不再是「如何幫助烏克蘭取勝」,而是「如何面對美國新政府對歐洲內政與價值觀的批評」,歐美各國對烏克蘭軍援興趣減淡的現實仍難以挽回。

誠如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報告指出,川普的勝出,宣告美國自冷戰結束以來一直奉行「自由國際主義」(liberal internationalism)的大戰略走向瓦解。在川普及其支持者眼中,過去主導的國際秩序其實是場「糟糕的交易」,如今的美國從穩定支柱轉變為風險。美俄越過歐洲和烏克蘭開始停戰交涉,美國高層也直接批評歐洲內政與民主機制的強硬姿態,拜登時期對全球高呼的自由主義價值,僅月餘便面臨瓦解。影響所致,包括台灣與印太地區國家,都必需丟掉理想,盤點自身有多少籌碼,能美國與進行不對等的談判。

美國副總統范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發言。(美聯社)

美俄勢力範圍的交易與重劃

在拜登時期,華盛頓與歐洲盟邦之間有基本共識:任何關於烏克蘭未來的談判,都必須包含基輔的意見,不可在沒有烏克蘭在場的情況下協商。然而,川普重新入主白宮後,迅速與普京通話並宣佈啟動雙邊談判,對外放話烏克蘭要恢復 2014 年以前邊界「不現實」,一舉顛覆此前「堅定支持烏克蘭」的宣示。新任的美國國防部防長赫格塞斯更明言,戰後維和主要應由歐洲國家承擔,川普式的「越頂外交」打破拜登時期底線,徹底將美國優先實踐於外交政策。

俄國則是欲利用美國退場的時機,加強鞏固在烏克蘭佔領區的國際地位,以及歐俄之間新邊界的事實控制,俄國自戰爭爆發前即以「安全保證」訴求阻止北約東擴,如今藉著美方明顯鬆口而看到奪取更多談判籌碼的機會。俄國打著「多極化」的旗號,試圖塑造由「文明國家」所組成的世界秩序,並自視為其中一支「文明」力量,像烏克蘭這類國家應落入某個「文明國」的勢力範圍。

俄國將延續著「核勒索」的策略,試圖在大國協商爭取更好的條件,其中包括合法佔領現有土地。俄國尤其樂於見到川普直接越過歐洲和烏克蘭與莫斯科對話,打破過去「不容俄國在烏克蘭問題單邊決策」的原則,令歐洲更難阻止俄國在前蘇聯空間內重新建立「勢力範圍」。

烏克蘭與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告終

烏克蘭雖持續呼籲國際社會不要忽視主權完整,如今美俄私下對話已開始壓縮基輔的空間,不只是烏克蘭的稀土資源已開始被視為美國應有的利益,他本人甚至被川普暗示不應繼續擔任總統。面對社會經濟長期處於戰爭消耗、國內支持度搖擺不定,加上美國軍援可能中斷,使得烏克蘭更陷入「被強制的和平」。原本歐洲同盟對烏克蘭的聲援,也因「美國態度轉向」而面臨團結動搖,各國的極右派也紛紛呼應川普的言論,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講話的激勵之下,未來的歐洲更難有支援烏克蘭的一致立場。

後冷戰時期所謂「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強調主權不可侵犯、民主與人權不可妥協。然而,美俄以烏克蘭議題進行勢力交換的可能,突顯中小國家在大國利益前的脆弱。如今大國交易凌駕主權與人權,原有的主權原則面臨民主價值和國際秩序的斷裂,烏克蘭面對失去的領土,將創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最大規模的領土轉換。

一旦華盛頓可容忍俄國在烏克蘭佔領區的合法化,無疑宣告了「主權與邊界不容侵犯」原則難再穩固,其他國家若面對強權的侵略,輕則喪失領土,重則被迫吞併。目前在盧安達往剛果境內進軍的武裝勢力,至今也未受到西方國家的重視,金夏沙當局也無法組織武裝力量抵抗,這些進行中的事件正在讓破例後的事實成為新的規範。

美國高層對歐洲的強硬批評

歐洲深陷對俄戰事壓力及美方態度轉變的夾縫,既擔憂烏克蘭被迫和平,也為自身防務自主與民主合法性正面臨美國質疑而尷尬。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萬斯猛烈抨擊歐洲「最大的威脅不在俄國或中國,而是來自歐洲內部」,同時批評慕尼黑安全會議不允許極右翼或極左翼政黨參加、羅馬尼亞選舉被取消等事件。

作為美國政府的高層代表,萬斯將歐洲民主機制視為「背離與美國共享的核心價值」的態度,使歐洲官員深感震驚。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利斯(Boris Pistorius)更直言「無法接受」美國的發言,過往大西洋兩岸之間傳統的「民主價值同盟」不再像過去那般穩固,甚至遭到華盛頓的尖銳質疑,對於即將大選的德國政局而言,無疑是鼓舞極右勢力發展之舉。

歐盟把俄烏戰事視為首要安全議題,如今卻因美國與俄國直接交易,甚至被被批評內部事務等衝擊,一時間轉向焦慮如何維繫跨大西洋同盟關係。歐盟若想實現「戰略自主」,在面對俄國威脅、北約定位調整及美方屢次貶抑下,政治與財政負擔都更沉重,也暴露成員國間對防務、對俄策略的分歧。今年1月,義大利外交部長塔加尼(Antonio Tajani)指出,歐盟應該組建自己的聯合軍隊,以在維持和平與預防衝突上發揮作用,歐洲聯軍的倡議或將成為近期重要的安全議程。

中國的騎牆立場

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維持表面中立,但並未譴責俄羅斯侵略;同時因擔憂西方制裁與自身利益而未對俄軍事支援;在聯合國及國際場合則強調「對話與談判」。中國的「騎牆」立場得以保有龐大的國際貿易與投資關係;同時亦可與俄羅斯共享地緣政治利益,像是能源與軍備。

俄烏戰爭導致歐洲與俄國對立,也使美國更著力於印太地區遏制中國;中國則藉此加強在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經濟滲透和基礎建設投資,鞏固全球影響力。另一方面,中國在積累在全球南方的同情與支持,中國自詡為廣大發展中國家(Global South)的代言人,提出替代西方體系的「中國式全球化」,例如:一帶一路和擴大金磚國家機制。

隨著美國可能因歐洲事務而精力分散,中國在印太地區有機會爭取更多戰略縫隙;但同時也承受「美國與盟友」在科技、軍事制衡上的反制壓力。中國看準美國歐洲消耗深時機,在台海或南海等問題上更為強勢,亞洲局勢恐出現新一輪緊張;印度、日本、澳洲等國也會相應擴充軍備。若是美國在國際承諾上退卻,或與長期盟友疏遠時,中國反而有機會借力使力。

多極化與強權交易的趨勢

歐洲各國官員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目睹美國強硬批評歐盟內部問題、與俄國對話安排的事實,過去仰賴美國壓制俄國、支援歐洲防務的美好時代恐告終。在報告中關於「多極化」的描述,大國政治的現實回歸,讓中小國家需要更務實地面對國際秩序裡的「強權交易」,自由與民主等普世價值也顯得相對脆弱。若美國對歐安保承諾持續退卻,歐盟或將加強自主防務與外交,成為國際體系中的一極,但是在過程中仍存在整合困難與內部分歧的問題。

報告也指出,多極化應意味著更多平衡力量的出現,避免單一或兩大強權主導。然而,面對美中競爭、歐俄對立、民主-威權陣營衝突,導致國際合作更困難,特別在結束俄烏戰事、處理氣候變遷、全球公共衛生等共同議題時,缺乏有力的全球治理機制。甚至歐盟與美國在經貿政策上的矛盾,都使得各國為了自身利益更傾向雙邊交易或區域性安排,進一步削弱有廣泛共識的多邊協調機制。

相較於過去二十年的霸權角色,如今美國不再致力於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或積極促進多邊治理,而更注重本國利益與「具選擇性的承擔」,這使得整體國際秩序出現權力真空或碎片化風險,多極格局也更難形成穩定的「共同規範」。未來若各方無法在最低共識基礎上進行協調,國際秩序的分裂與「地緣政治競合」恐持續升級。

烏克蘭被交易給台灣的警訊

如果美國與俄國就烏克蘭達成某種形式的停火交換,並默許俄方維持部分佔領區,歐陸安全敘事將從「主權獨立」倒退至「勢力範圍承認」。對波羅的海三國、摩爾多瓦,乃至東歐諸國來說,擔憂將來會否遭遇同樣的「被交易」命運。如果歐盟的防務投入趕不上俄國從被釋出的軍事力量進行修整,而重回國際社會的俄國還可能因為解除制裁而有更優厚的資源,甚至更光明正大地取得中國的援助和朝鮮的軍火。

一旦美方展現「能以烏克蘭主權換取戰略利益」的思維,北京可能更相信可與和川普或是與馬斯克以「勢力範圍」或「大國交易」的形式來談判獲利。台灣因與中國長期存在兩岸政治衝突,若美國在烏克蘭示範了可妥協退讓的先例,台灣未來恐同樣面臨被排除在決策外的隱憂。如果半導體產業的外移尚不能滿足川普的胃口,若進一步幫助美國在中美洲進行國際開發,幫助處理非法民問題,是否有可能成為關稅以外的附加方案?

當大國重新劃定勢力範圍,將主權與民主原則「折價」進行利益交換,「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穩定基石必然受到劇烈衝擊。進入新的大國競逐的時代,若缺乏堅實的共生機制,或是更具體的利益交換,恐怕只能目睹更多國家或地區如烏克蘭般陷入「被交易」的示範效應。去年 9 月聯合國通過「未來協議」(Zukunftspakt)可見,多數國際成員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體系」抱持期待,若要真正產生合作成果,當前世界似乎更需要「去極化(depolarization)的努力。從慕尼黑安全會議釋放的信號看來,世界恐將已行抵「後自由主義」的邊緣。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