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宅品味

屏東縣民公園 2.0 啟用!50 年台糖紙漿廠遺址變身,漫遊殺蛇溪河岸、走入地坑與水池探索

Shopping Design

更新於 2021年02月13日18:29 • 發布於 2021年02月13日18:29 • 林亞璇

整治殺蛇溪污水,建造複合歷史遺跡的水岸公園

屏東在日治時期曾有著東洋產能最高的糖廠,建設與民生因而繁榮,有著「糖都」的稱號;隨著用紙需求增加,製糖產生的蔗渣可作造紙原料,台糖在 60 年代建立了屏東紙漿廠;而隨著時代與產業變遷、城市發展,紙漿廠也在 1994 年關廠。

縣民公園第一期工程在2018年完工,作為台灣設計展展場之一;第二期工程則歷經 5 年多時間,屏東縣政府與台糖協商取得用地,將荒廢 27 年的台糖舊紙漿廠遺構活化再生,打造台灣第一個以工業遺構為核心、複合殺蛇溪水岸廊道的園區,共 20 公頃的「屏東縣民公園」正式完工啟用。

屏東縣民公園
沿殺蛇溪畔、活化台糖紙漿廠遺址的屏東縣民公園。

插曲:挖出紙漿廠遺構,決議保存並活化利用

最初,屏東縣政府是為了整治污染嚴重的殺蛇溪,卻在工程中意外挖出舊紙漿廠備料的地坑與廢水沉澱池,此番發現既是驚喜也是驚嚇,時程與預算都得重新規劃,但縣府仍決定保留並活化,讓屬於屏東的歷史以現代方式轉譯、走入生活中。

景觀設計師李如儀率領團隊,爬梳了全區的歷史紋理,從台糖舊倉庫、五分車路徑、廢水沉澱池、鐵軌、紙漿廠地坑區、紙漿廠倉庫,建構一條清晰的糖業發展路徑,逐一解決排水、積水與防洪等問題後,最大的挑戰是地坑與水池的活化再利用。

屏東縣民公園
地坑前身為舊紙廠備料區。
屏東縣民公園
將地坑打造為走入、親近的地下空間。
屏東縣民公園

地坑:保留基地結構,走入地下感受歷史

地坑深達 6 公尺,過去是紙漿廠備料區,是蔗渣儲存、卸渣等處理工程留下的結構物。設計團隊將地坑打造為占地 0.15 公頃的可近式地下空間,刻意保留地基的斑駁牆面,還可見牆上模糊的標語,展現工業遺構的時間感與歷史感。

另一方面,以降挖周圍地形的方式,全新塑造了連動的地坑,創造高低起伏錯落的行走動線,增加地貌的多樣性與層次感,導入互動式體驗,讓來者可以在地坑中探索與休憩。新舊之間以耐厚鋼板繡蝕面,做為空間的界定,在場域內搭配舊糖廠與紙漿廠的模型,讓人置身其中,與過往歷史遙遙呼應。

屏東縣民公園
牆上的「HEITO」屏東的日文,1909則是屏東糖廠建置的年份。
屏東縣民公園
地面上建置舊糖廠與紙漿廠的模型,予人想像古今變遷。
屏東縣民公園
地坑可見過去蔗渣儲存、卸渣等處理工程留下的結構物。
屏東縣民公園
同一場域以耐厚鋼板繡蝕面區別新舊。

水池:變身沙坑、瞭望台、互動式地景、劇場等5處遊憩點

地面上5個去汙的過濾池,則視每個水池的狀態、斜度與尺寸等差異,在不破壞原有面積與結構等前提下,修復破損,設置排水與照明,加強安全功能,導入遊憩、展演、舞台等活動機能,讓水池長出各自的樣貌,有如俄羅斯畫家瓦里西・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筆下的《Deepened Impulse》,在地面上開出流動的幾何圓點。

1 號與 2 號水池名為「雙園遊憩」,其中 2 號水池的斜度較陡,刻意保留讓人坐在垂直面上休息的可能,以沙坑結合斜面鋼構造型,正面斜坡是景觀瞭望平台,背面則為涼亭遮蔭空間,底下沙坑空間可以玩耍。

屏東縣民公園
斜面可坐著休息與瞭望,地面沙坑讓孩子玩耍。

3 號水池「秘境花園」,正好處於 5 個圓的中心點,地表沒有明顯地標與地形變化,於是搭建全鏡面反射的圓型頂蓋,以竹林作為梁柱結構,中庭為穿越性的集合空間,構成一處有如祕密花園的休憩所。

屏東縣民公園
屏東縣民公園
鏡面反射屋頂。

4 號水池「在水一方」,是以紙廠漿廠時代的水池樣貌為設計概念,打造一條不斷抬升到水面的特殊路徑,走入其中有如漸漸踩上水面,能感受四周風景倒映在水面的風景。從池外往內看,更有一種漫步水面的視覺感。

屏東縣民公園

5 號水池「地景劇場」是一個複合式圓形空間,可作為溜冰、滑板、跳舞、露天電影、戶外表演劇場等多功能用途,更可與旁邊的「地標塔」觀景平台,結合為多層次的大地劇場。

屏東縣民公園
「地景劇場」夜晚亮燈貌。
屏東縣民公園
「地標塔」觀景平台。

設計團隊在地坑與水池間,建立了新與舊之間的秩序,屏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李怡德說,為了強化工業遺構的風味,保留了舊鐵軌,並找來鐵道路燈與新增景觀燈搭配,讓整合後的空間新舊交迭,並可向上延伸至天際線。

進行式:高壓電地下化、設置污水處理廠

縣民公園完工的同時,殺蛇溪沿岸高壓電地下化工程也正在進行中,預計消除屏東市建南路到縱貫鐵路變電站間約 2.5 公里的 46 座高壓電塔。另外將在屏東工業區設置汙水處理廠,從源頭改善廢水問題。整合多方單位,讓屏東城鄉再造的面貌更扎實完整。

參考資料:屏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Beyond the River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