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完斜槓基礎課,一位29歲男生問我,公司要升他,但是他很猶豫,不知道該不該接。旁邊其他學員聽到,紛紛露出不解的神色問他幹嘛不接,男生說:
「才加薪3千元,可是我再也無法準時上下班,不再有生活品質。」
這時候,學員立刻分成兩派,一派同情地表示了解,人生不是只有工作,1天平均加1百元,不必為了這個便當錢,犧牲掉生活品質;另一派則表示欣羨,年輕升主管是很幸運的事,要多珍惜!而且30歲前能占一個主管缺,以後發展才會看好。
切勿陷入「二擇一」的選擇困境
兩個立場,各自表述,這是典型的「二擇一」陷阱,我當然不能跳進去,反而是單刀直入問對方什麼是「生活品質」,男生楞住了,為之語結,後來才囁嚅地說:
「像是可以和朋友看場電影、和女友在家一起煮一頓晚餐……還有我可以補德文﹑學習技能啊!」
他看其他主管都每天加班到8、9點,無法想像自己能夠破例。於是我建議他何妨退一步,想想能不能一周只要加班3天,另外2天準時下班?男生點點頭說,努力一下應該可以做到。接著我再問,他堅持的「生活品質」每周有2天做到,是否足夠他滿意?他再度點點頭說足夠了!我兩手一攤說,那就沒問題啦。可是其他學員不放過,繼續追問:
「有需要為了這點錢賣命嗎?」
我用力點頭稱是!因為升遷的意義不只是加薪,它真正的價值是豐富個人的歷練﹑提高生涯發展性,以免中年容易失業或求職不利,這一點年輕時感受不到,中年以後才會體現出來。
外商高階沒帶過人
Judy來報名我的斜槓進階班時,才失業1個月,已經有一種走投無路的絕望感。她留美,讀的是常春藤名校MBA,在一家大外商做高階,現年42歲。前年公司被購併,在一連串惡意逼退之後,Judy不得不黯然離職。家住中部,外商極少,能找的工作盡是本土企業,卻都在被問到帶過幾人之後,一槍斃命。
「像我這樣的資歷與年紀,本土企業都希望我能去當主管,帶十幾人或幾十人。」
「妳曾經是高階,不是嗎?」
「可是,我在外商的這個職務是不需要帶人。」
Judy這麼說,我一點都不驚訝。在台灣,很多外商是來做市場的,核心團隊只有兩種人:行銷與業務;加上總公司在人頭上有管制,人事都很精簡。這些人的頭銜都大到會令人閃花了眼,可是底下常常是沒有帶人,不少是一人部門、一人主管。
「你從來沒有想到要帶人嗎?」
「我們外商認為,一個人能做成一個團隊、抵得了千軍萬馬,才是如假包換的精英,也是一種驕傲。」
結果呢?當她一離開外商,要轉戰本土企業,就撞牆啦!本土企業營收規模小,要付給Judy外商的薪資水準,就會要求能夠帶團隊打仗。當Judy亮不出有帶人經驗,應徵的公司便會覺得她不值得這個價。即使Judy願意降薪,這個年紀給她非主管職,公司會覺得於情不合。
「我就因為沒有帶過人,在中年求職時,卡死了。」
薪資高過上司,哪裡能安穩﹖
倘使時光倒回15年,Judy年輕時哪裡懂得這個道理,非得要人到中年,撞得頭破血流,才體會出當主管﹑帶過人的重要性。不過在本土企業,不必等到15年後才會明白。台灣16年薪資凍漲,很多公司長年不調薪,就算有調也是令人心酸的幾百元;若是想要加到幾千元,除非一個情況:
升遷,才有機會將調薪幅度拉大。
不止如此!我這個年紀,周圍多的是有一種人,在20、30年前進到職場,碰到好時光,一路隨著年資調薪,超爽的!直到40多歲,問題來了,薪資比年輕的頂頭上司來得高,突顯了不合理性,上司跟公司抱怨,逼得公司不得不面對解決這個問題的迫切性,於是一刀把這些毒瘤痛快地切除。
想想看,假使他們升上主管,薪水相對合理,被拔掉的可能性會降低。有一次我把一位做25年被失業的人資人員介紹給我的學生輔導,他們同樣是做薪資的背景,只不過我的學生在外商,才25歲,領5萬元高薪,內心已經非常滿足,得知這名失業者居然坐領8萬元高薪,他不以為然地說:
「他根本不值得領這個價碼,能力與觀念好像只做了1、2年,難怪他被裁掉。」
可見得有沒有升上主管,對於生涯的發展性影響深遠,近則決定加薪幅度,遠則決定中年的去留,所以不要輕易拒絕任何升遷機會。
不該在奮鬥的年紀,追求安逸
不過一般而言,適切的管理幅度在6~8人之間,只有1/6至1/8的人當得上主管;尤其現在傾向扁平式管理,升遷越發困難。當升不上主管,求職時要怎麼說服面試官自己有帶人的潛力,成了一個新的難題。貝芙凱伊博士(Beverly Kaye)曾獲得美國人才發展協會傑出貢獻獎,出版一本書《不升遷也可以》(Up is not the only way)就是來解套的。
在過去,生涯有如一把梯子,踩著別人的頭往上爬;到了現在,梯子被拿走,貝芙凱伊說,大家不能再往上走,不妨改成追求橫向的「職涯流動力」,像水一般四處流動,拓寬經歷與能力,像是爭取內部調職﹑或參與跨部門專案做PM。
雖然專案結束後,PM一職便解除,但是在公司裡的能見度已經大大提高,也具備帶人的經驗,寫在履歷上的說服力不輸給一個實質的主管,一舉兩得,值得努力一試。
至於薪水,不是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薪資天花板。一般職員的薪資天花板低,而且早早來到;相對的,升遷有助於薪資天花板撐高一些﹑晚一點來到,薪資的成長空間才會擴大。
最後我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不該在奮鬥的年紀,追求安逸。年輕時,工作與生活不可能求得平衡,一定是往工作端傾斜,工作的比重會大過於生活,會花比較多的時間與精力打好基礎;如果不顧現實,一味追求平衡,不過是用犧牲未來的高所得來做抵押。能夠接受這個代價,再來談生活品質吧!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陳慶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