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風評:花旗消金退出,台灣金融業更「本土化」

風傳媒

更新於 2021年05月02日23:20 • 發布於 2021年05月02日23:20 • 主筆室
花旗宣布退出台灣等13國的消金業務震撼市場。(林瑞慶攝)
花旗宣布退出台灣等13國的消金業務震撼市場。(林瑞慶攝)

日前美國花旗銀行突然宣布退出包含台灣在內的十三國消費金融市場,對國內金融界甚至一般社會,都是相當震撼,各種評論、看法不少、有正有負,但無論如何、何者為真,以花旗的份量,此事的含意與影響,還有有值得審視之處。

花旗一直是美國排名前幾名、屬於「大到不能倒」的銀行,也是金融界的領導品牌,在全球拓展的腳步也來得早而快,某個程度上,與麥當勞一樣,可被視為美國資本主義的表徵之一。花旗來台超過50年,是國內金融界的「標桿」,許多金融業務、觀念就是由花旗帶進來,國內信用卡、消金業務、儲備幹部、財富管理…,幾乎都是開國內業界之先河;與此同時,花旗也成為金融界最大的人才庫,各大金控、銀行的高幹幾乎都有著花旗的印記,所謂的「花旗幫」可是顯赫又有影響力,因此其退出台灣消金市場,確實堪稱「重大事件」。

根據花旗的說法,這次要退出台灣消金市場,未來將專注在企業金融市場。這次花旗不是僅退出台灣的消金市場而已,而是同時要關閉包括中國、澳洲、印度、印尼、韓國、俄羅斯等13國的消金業務,其中包含如中國、印度、印尼、俄羅斯等大國,也包括韓國這種高所得國家,因此不能視為是受台灣經營環境不佳的影響,企業策略調整的成份是較高。

不過,從台灣的觀點來看,還是有值得省思與檢討之處。

這次花旗退出的所謂消金市場,其業務包括一般個人信用卡、儲蓄、信貸及房貸等服務。以信用卡而言,「想當年」花旗當然是引領風騷、甚至獨占鰲頭的銀行,只是在所有銀行都在此業務力拚下,花旗雖然還有200萬張有效卡排名第6名,但與排名居前銀行的4、5百萬張比,相差不少,且事實上信用卡市場早成紅海,最後只能高唱不如歸去。

當然,正面看是國內銀行「很爭氣」,有能力把市場搶回來。消金業務其實是一個相對較「本土化」的業務,國內銀行不論在掌握消費者需求、社會脈動、甚至是行銷人脈上,都應該要有優勢才對;對外商而言,繼續與國內業者在紅海中廝殺競爭,費力多、成本高卻獲益少,不如不作。

但換個角度看,國內銀行在消金領域逼走外商銀行「贏得勝利」,如果只是、也只能靠流血賠錢搶客,而不是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更多的吸引力,如此就算是贏了,也沒什麼光采,而這點,也是台灣金融業讓人擔心的地方:「走不出去」、對外競爭力差、國際化程度較低、金融業務過於傳統。

近年撤離台灣的外商金融機構不少,2012年後單是外商銀行就有5家撤離,還留在台灣設有分行的外商銀行只有20多家,大部份規模也不大;至於外商保險公司,早就是走的走、賣的賣,先後超過10家外商保險公司出售,業者稱台灣成為外資保險公司的「墳場」,現在留在台灣的只剩下區區4-6家而已,而且,還有正在討論要賣的公司。

整體來看,台灣的金融業雖然在國內打敗外商,可以說成是「守土有功」,但台灣金融業者也未能往外拓展、「開疆闢土」。從十多年前扁政府時期就強推合併,理由就是要創造出「規模夠大」(全球排名百名以內)的銀行,可到國際上與其它銀行爭鋒;幾年前金管會也一直希望鬆綁、扶植業者,讓業者可以去「打亞洲杯」甚至「世界杯」,不過都毫無成績,最後的結果就是:越來越「本土化」。(推薦閱讀:「星展未必最有機會!」花旗瘦身決策急轉彎,各大金控對消金業務都有興趣

在花旗退出台灣消金市場後,市場已傳出可能有其它外商銀行可能跟進。對政府而言,除了需保障業務移轉過程中消費者的權益外,也該思考台灣金融業的日趨「本土化」,到底是好是壞、長期影響又是如何,如果不樂見此趨勢發生,又當拿出什麼政策可扭轉此趨勢。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