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龍潭八德里的小徑中,有著大大小小的埤塘,各種水生植物刻劃出繁茂的農地風景。然而毗鄰的龍潭科學園區(以下簡稱「龍科」)卻準備大肆擴張,除了吞噬農村社區,珍貴的「國家極危」植物─野生台灣萍蓬草僅存的埤塘,亦包括台北赤蛙、赤腹游蛇等保育類動物棲地,也將被破壞殆盡。(龍科三期擴張背景請點選這裡)
除了開發棲地不保,居民透露,近日埤塘出現有心人士「光顧」,拔走台灣萍蓬草、偷走調查物種的工具,台灣萍蓬草的破壞已是「現在進行式」。
專家與居民昨(29)日向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下簡稱「林保署」)陳請,希望龍科三期要兼顧工業區發展與現地保育。林保署回應,已針對龍潭三期範圍內物種制定保育計畫,除了緊急安置保育類動物,也著手調查當地台灣萍蓬草等物種資料,設法透過設計生態廊道,爭取龍科三期減少開發面積。
珍稀的水上黃花,野生台灣萍蓬草僅存龍潭
「綠盤、金盞、一抹紅」道出台灣萍蓬草獨特的姿態。搶救龍潭埤塘與台灣萍蓬草原生棲地小組(以下簡稱「搶救小組」)召集人、清華大學退休教授李翠玲表示,全球萍蓬草屬植物已知有 25 種,其中台灣萍蓬草是台灣特有種,只在副熱帶氣候的台灣生長,花朵由五片黃色花萼包住花瓣,也有鮮紅色的花蕊,加上同時具有沉水、浮葉型兩種型態的葉片,明顯與其他國家的萍蓬草區隔。
跟著李翠玲與龍潭居民魏金玉,穿越龍科旁的鐵欄,抵達一處蔓延著台灣特有種台灣萍蓬草的埤塘,朵朵帶著紅心的黃花鑄造的美景,卻可能因龍科三期擴建案永遠逝去。
台灣萍蓬草被歸類為「國家極危」植物,李翠玲說明,在 1915 年的採獲紀錄後,台灣萍蓬草鮮少有學術研究,後來才又在桃園、新竹地區發現蹤跡。她自己是在 2018 年參觀龍潭數口埤塘才目睹又稱「水蓮花」的台灣萍蓬草。
台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方偉達因調查桃園埤塘而關注台灣萍蓬草保育,他指出台灣萍蓬草過去在楊梅、平鎮等地亦有分佈,然而近年各地池塘受破壞,至今只出現在龍潭的少數埤塘。
魏金玉回憶,龍潭早期農地、埤塘眾多,不乏見到台灣萍蓬草把埤塘蓋到「只剩中間看得到水」,她跟家人還得在休耕季清理池中的「野草」,後來才得知「野草」是逐漸消失的國寶植物。她假日經常在埤塘度過,整理埤塘環境、拍攝台灣萍蓬草,「拍一次是一次」。
龍潭埤塘為生態天堂,保育類生物出沒頻繁
台灣萍蓬草雖被移至原生地以外種植,但生長規模與狀況都不如原生埤塘。李翠玲分析,龍潭許多埤塘水路互相串聯,水具有流動性也不過於湍急,符合台灣萍蓬草生長喜好。方偉達表示,桃園山區埤塘較淺、底部滲透率佳、水源源自臨近清澈的山泉,才能讓忌深水、污水的台灣萍蓬草生存。
台灣萍蓬草也協助龍潭埤塘不受強風干擾,維持當地生態。魏金玉分享,她在有台灣萍蓬草的埤塘曾看見台北赤蛙、赤腹游蛇等保育類動物,也目睹翠鳥、貓頭鷹在埤塘周圍覓食,鄰近濕地則有小葉海金沙、挖耳草等較少見的濕地植物。她認為龍潭「有農田、有埤塘」,才有物種豐富的生態。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院前院長陳其澎研究桃園埤塘近 25年,據他觀察,台灣萍蓬草主要生長的埤塘恰巧與龍潭的農業聚落、家族宗祠相連,台灣萍蓬草宛如絲線,將埤塘串連成為「埤塘生態軸」,並彰顯當地農業、生態與人文價值。
龍科三期毀埤塘,珍稀生物受威脅
如今龍科三期徵收範圍囊括龍潭農地與近 50 口埤塘,替台灣萍蓬草生存埋下未爆彈。方偉達指出,以往龍科位居山坡,與下坡處的農地、埤塘保持間隔,野生台灣萍蓬草續存。這次龍科三期若依徵收範圍填埋埤塘,野生台灣萍蓬草恐一起陪葬。
方偉達並舉例,龍潭埤塘是台北赤蛙野外棲地之一,若因開發而消逝,將不利台北赤蛙現地保育。桃園陂塘故事館創辦人王派鋒調查桃園埤塘生態超過 10 年,他觀察到台北赤蛙在桃園的分佈範圍縮減,目前多以龍潭為棲地,當地埤塘受破壞將影響牠們續存。
王派鋒分析,移動性較高的鳥類尚可另尋棲地,然而龍潭埤塘有台灣萍蓬草等水生植物以及與台灣萍蓬草共生的龍潭水金花蟲,還有台北赤蛙、赤腹游蛇等移動性較差的兩棲、爬蟲類動物與高體鰟鮍等原生魚類,這些生物都是維繫當地生態的一環,龍潭農地與埤塘若因徵地而消失,「勢必衝擊當地生態」。
林保署僅緊急安置動物,也非最佳保育手段
龍科三期爭議爆發後,林保署已委託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啟動「緊急安置」專案,在部分埤塘調查、救援台北赤蛙、赤腹游蛇等保育類動物,送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協會秘書長徐偉傑解釋,這些保育類動物收容以後,未來可以透過域外保育等方式,避免牠們生存受脅迫。
但緊急安置計畫只適用特定的保育類動物,不包含台灣萍蓬草等珍稀植物。王派鋒坦言,台灣原生水生植物因為名氣不如動物高,外觀多不起眼,常成為土地開發下的犧牲品。他並強調,棲地消失可視為當地生態系的滅絕,緊急安置只能是棲地被破壞時「不得已的最後手段」。
縱使台灣萍蓬草能被移地復育,李翠玲也擔心,移地復育就有雜交、變種等可能,逐漸喪失台灣萍蓬草的原始基因。方偉達則認為移地復育是權宜之計,不能因此造成台灣萍蓬草野外滅絕,「難道之後只能去水族館憑弔它?」
破壞已是進行式,怕倡議太張揚加速開發
環境受創已是進行式。徐偉傑指出,龍潭埤塘出沒的赤腹游蛇屬於極度瀕危物種,全台恐剩下不到 300隻,但當地環境不斷劣化,美國螯蝦等外來物種威脅本土生物,許多土地亦被開發商收購,並為了提高地價「整地」、破壞環境。未來能否把保育類動物送回原棲地,他不表樂觀,「我們以(環境)全被開發設想最壞情形」。
談到台灣萍蓬草保育,魏金玉眼眶泛淚但刻意壓低聲音,「現在(保育倡議)不敢動作太大」。因為埤塘出現有心人士「光顧」,拔走台灣萍蓬草、偷走調查物種的工具等。她甚至不再公開野生台灣萍蓬草的照片,怕有人「循線追蹤」來傷害埤塘。
王派鋒明言,龍潭濕地越來越荒蕪,但政府較難管制私人土地開發。他擔心搶救小組行動會加速居民或開發商變賣土地或開發,「那更擋不住」。不過李翠玲認為,若不讓公部門及社會大眾知道這裡有珍稀的生物,開發商的挖土機一來,它(牠)們將全數滅絕。「目前搶救小組採用低調請命與說明溝通方式,就是希望將傷害降到最低。」
力求現地保育,呼籲林保署劃定保育區
台灣萍蓬草該何去何從?李翠玲最希望龍科取消三期擴建案,現地保留龍潭的埤塘,並由林保署協助成立像台南七股、宜蘭雙連埤等生態保護區。若無法避免開發,林保署也應針對台灣萍蓬草、保育類物種棲息的埤塘與周遭環境,盡量設置保育核心區。
方偉達表示,林保署應調查龍潭生態後,監督龍科三期劃設結合水文與森林廊道的「藍帶、綠帶」,要求龍科設置生態復育的保育基金,締造經濟與生態雙贏。他並強調,台灣是 2024 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世界年會舉辦國,若各國環境學者看見台灣任意踐踏濕地,恐認為台灣不重視永續發展,重挫台灣工業名聲。
陳其澎說明,若林保署有機會串連龍潭埤塘,把當地珍稀物種、生態加上文史紀錄,設計成生態與文化廊道,由居民負責導覽活動,就可結合保育與經濟發展,讓更多居民認同龍潭的生態價值。他並補充,搶救小組願意貢獻龍潭埤塘的各種資料給林保署,作為討論龍科三期、當地環境保育時的政策依據。
林保署:啟動保育計畫,將與搶救小組合作爭取現地保育
林保署保育管理組承辦人員王培欣表示,林保署已啟動龍潭物種保育計畫。除了短期緊急安置保育類動物,也針對龍科三期徵地範圍擴大生態調查,設法納入生態給付獎勵等政策,鼓勵保留與復育農地、濕地。後續會與竹科管理局、當地居民溝通,希望現地保育台灣萍蓬草等物種。
過往林保署為何沒有阻止龍科三期擴建?林保署保育管理組簡任技正石芝菁解釋,林保署雖有當地保育類生物的資料,但難以用「單一物種阻擋開發」,竹科管理局徵地時也會以「開發」為優先考量。另外埤塘歸類為濕地,由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執掌《濕地保育法》,並非林保署的管轄範圍。
「但不會不關我們的事」,石芝菁強調,林保署會與竹科管理局、國家公園署持續溝通,並與農田水利署等單位合作,把農田、埤塘串連為生態廊道與保育緩衝帶,減少龍科三期開發面積。
如何讓私有埤塘不被破壞也是當務之急。石芝菁說明,林保署若強硬劃設生態保護區,恐引起部分居民反彈,不利於當地生態永續。除了赤腹游蛇已是生態環境給付標的,林保署也會與搶救萍蓬草小組專家合作,透過社區林業等獎勵方案,設法將龍潭生態保育跟當地生活、經濟結合,鼓勵居民共同維護埤塘。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