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和大哥一家人帶著孩子們去麥當勞。用餐到一半,一群孩子們走進來坐在隔壁桌,七嘴八舌露出半大不小的樣態。
大哥看著他們說:「這一群應該是國中生吧?」我看了一眼說:「不是,國中生氣質沒這麼純真,他們應該是小五小六的學生。」開始猜測就會想辦法知道,過了一會兒,大哥說:「小六的。」原來是側耳聽見他們透露自己的年紀。
我露出微笑,說:「我在國中教久了,不但能大致分辨出國小、國中生,連國一、國二、國三的學生都辨別得出來,氣質差很多。」
這話並不是要說我很厲害,我想很多國中老師教久了,也都有這種本領。別的年齡層我不清楚,但國中階段是一個青春暴衝期,所以一個孩子在國中三年的變化會非常劇烈,從身體到心理,即使只是短短三年,都會呈現極大的不同。
因此,一個長期接觸國中生的老師,要區別出孩子究竟是國一、國二還是國三,並不是難事,因為他們在每個年齡層上會有那個年齡上鮮明的特質。
剛進國一的孩子們最純樸聽話,依舊透露出一種「老師好、小朋友好」的氣息。
或許國小老師們會說:「哪有?!五、六年級(即將進入國一的那一群)最難教了,很油條。」不過對國中老師而言,這群「難教」的孩子們還算親切,和老師的關係大多還不致於太差,因為當孩子們進入國二(八年級)的階段,那才叫做可怕。
我的辦公室曾經鄰近一個國二班,每到下雨天的下課時間,孩子們只要無處可去,那個教室就彷彿變成野生動物園。大概孩子在八年級時,老師們都容易覺得自己是馴獸師,整天在想辦法對抗一群野獸。
如果一個老師壓不住那些學生,那學生就會進入「群魔亂舞」的狀態。如果一個老師在八年級時把學生穩定住了,到了九年級,孩子會慢慢脫離青春風暴期,大多數九年級的孩子會相對穩定成熟,比較不再為反抗而反抗,以叛逆宣誓自己的成熟,因此,九年級也會是孩子們較為「可愛」的一個階段。
那對一個家長而言,有個剛進國中的孩子,他的孩子即將面臨怎樣的變化呢?
大部分的孩子在國一上時大概都還算「可以溝通」,不過隨著七下的來到,大多數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難溝通,越來越有自己的意識。
很多事情以前講了就會聽的現在都講不聽,態度也變得越來越「惡劣」,越來越愛跟你頂嘴,或者對你說的話愛理不理。關在自己小世界裡的時間越來越多,喜歡和同儕在一起,再也沒那麼喜歡和家人們相聚或出遊。如果你是個習慣孩子聽話的家長,就會跟孩子產生許多不可避免的衝突,這樣的衝突期起碼要維持一年半左右,情況好一點的,或許到九年級孩子會理解你要求底下的用心良苦,狀況逐漸好轉;但也有可能孩子認定你就是不理解他,因此用各種方式宣誓自己的存在,持續和你進行意志的抗衡。
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這樣的變化是必然的嗎?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來說,兒童發展階段會遇到兩個反抗期,第一個通常會出現在三、四歲,第二個階段便是在國中前後。這些「反抗期」是一個人建構「自我意識」的重要時期,藉由反抗約定俗成的群眾意識以展現(或感受)自我的存在。
另外,在生理結構上,荷爾蒙的分泌讓青少年不只在身體上發生激烈的變化,也讓青少年們去追求更多感官或心靈上的刺激。因此,青少年的孩子們慣用成人眼中「離經叛道」的方式來展現自我意志,也會把「我」的感受放大或戲劇化,以滿足這個階段的「自我幻想」。偏偏,人類大腦中主導人們對事物判斷、辨別是非的「眼眶皮質」卻是大腦發展中較為晚熟的部位,大概要到18到20歲才能發展成熟。因此當孩子亟欲衝破過去的「他律」以建構自我認知,又無法達到「自律」之時,就出現了這種所謂「叛逆」的陣痛期。
每個孩子的叛逆期來的早晚不一定,所展現出的形式也不一定。身為大人的我們,能怎樣陪伴孩子們度過這段風暴期呢?
有六個建議提供給家長們參考:
1.適度的運動
盡量讓青春期的孩子有適度的運動,如果你家中有「精力旺盛」的孩子,運動對他們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可讓孩子宣洩精力,幫助身體發展和使孩子身體更健康外,已有相關研究指出,運動可刺激大腦分泌與愉悅情緒相關的多巴胺,而專注的運動也可抑制杏仁核的活化(杏仁核是負面情緒的中心)。也就是說,運動也可幫助孩子情緒更穩定。
2.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可提供孩子一個心靈的出口,讓孩子在閱讀裡獲得需要的刺激,也看見更大的世界。就生理學的發展來說,閱讀可促進腦內神經元的連結,使孩子們的大腦可以更快跟上身體成長的步伐。除此之外,閱讀不但能使孩子的心靈更穩定,也能成為我們與孩子之間連結的一座橋梁,因為透過孩子的閱讀,我們將能更加明白孩子難以揣測的心靈世界。
3.父母的同理心
在心理上,父母對孩子的「同理心」永遠是最好的陪伴。然而什麼是真正的同理心呢?TeresaWiseman是名對同理心有許多研究的學者,他認為同理心應包含四個特質:
(1)接受他人的觀點
(2)不加評論
(3)看出他人的情緒
(4)嘗試與他交流
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如果跟同學吵架了而心情不好,我們可以去詢問孩子吵架的原因,並且理解他生氣、難過或委屈等情緒。但是我們不應針對孩子們吵架的理由加以評論,也不要去批評孩子在這件事情上做錯了什麼事,必須在同理之中讓孩子把自己的情緒宣洩出來,孩子才有可能自己回到正向的思考,而不致於把自己關在負面的情緒裡出不來。也只有全心全意地和孩子站在一起,我們才有機會消弭和孩子中間的那堵牆。
4.運用同理心的傾聽、溝通與協調
在與孩子傾聽與溝通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同理心」。如果沒有足夠的同理心,我們的傾聽會被焦慮中斷,我們的溝通會只剩下「我要說服你,讓你知道你是錯的,聽我的才對」,而這些態度都會讓溝通的橋梁中斷,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只會更大。但面對孩子一意孤行的決定,難道我們就要全盤接受嗎?倒也不是,傾聽與溝通,理解孩子的想法之後,我們仍舊能與孩子進行協調,取得一個兩人中間的平衡點。與他人協調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請讓你的孩子即早開始練習。
5.把你的孩子當另一個大人般尊重,並練習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須明白,無論過去你的孩子怎麼聽話,現在正在邁向一條「轉大人」的路。他在心理上需要被當成大人般尊重(即使行為、決定都還不夠成熟),所以開始把他當成另一個大人般對待,才能確實地幫助孩子成長。至於如果他堅持他的錯誤決定怎麼辦?那也得讓他學會為自己的錯誤負責,畢竟,你無法保護他一輩子的,是吧?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記取教訓,也是很好的學習途徑,不是嗎?
6.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劇烈的身心變化,會讓青春期的孩子們情緒起伏特別大。在東方傳統的教養習慣下,我們總是習慣壓抑種種負面情緒,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壓抑孩子的負面情緒。然而負面情緒像洪水,防堵久了總會潰堤,唯有疏導才能讓它過去。而負面的情緒也不是不好的東西,它就像排泄物一樣自然而然地存在。因此,累積在心裡的排泄物,要能適時把它們抒發出去才是好事。所以,接受自己也接受孩子們的負面情緒吧!負面情緒只須被好好正視並且發洩出來就沒事了。讓情緒過去,正面的思考和力量就會自然而然出現。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
青春期的孩子看起來長大了,但在劇烈的身心轉變之下,其實他們需要我們更多的支持與陪伴,才能長成一個健康而完整的自我。要陪伴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並不容易,有時身為大人的我們也必須做更多的功課,付出更多的耐心與愛,你準備好陪孩子們度過他們的青春風暴期了嗎?
Photo:rarye,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黃晨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