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可能對進口汽車加徵關稅,市場擔憂其衝擊,加上美元走弱預期,推動日圓升至五個月高點。這波升值趨勢不僅影響外匯市場,也對日本股市帶來深遠影響,如何跟著股神巴菲特精準選股?四大策略一次看。
美國總統川普計劃於 4 月初公布針對進口汽車加徵關稅的政策,雖細節尚未明朗,但市場已擔憂對日本汽車產業的衝擊。同時,川普政府可能採取「弱美元」政策,以提升美國商品競爭力,為全球金融市場帶來更大不確定性。
在此背景下,日圓因具備避險及升息題材,吸引大批資金湧入,一度升至五個月新高。3 月 7 日上午,日圓兌美元來到 147.34。然而,這波升值趨勢是否足以支撐長期多頭行情?滿手日圓的投資人,這次能否真正賺取匯差?
日本作為全球最大債權國,擁有高達 3.3 兆美元的海外淨資產,理論上升值潛力可觀。此外,近期公布的 GDP 和 CPI 數據,均支持日本央行(BOJ)持續升息的預期。
根據官方數據,2024 年日本企業設備投資名義增長 4.6%,其中以半導體製造設備動能最為強勁。雖然部分投資計畫受原物料價格上漲影響而延期,但長遠來看,日本產業正迎來新一波轉型,投資動能仍然穩健。
日圓因具備避險及升息題材,吸引大批資金湧入,一度升至五個月新高。PhotoAC by Harrie
薪資成長推動內需,經濟結構迎來變革
另一項影響日本經濟的重要因素是薪資成長。2024 年春季薪資談判(春鬥)已實現 33 年來首度超過 5% 的加薪幅度。工會領袖表示,今年將持續爭取至少 5% 的薪資調漲,以確保薪資增幅能夠追上物價上漲速度,進一步提振民間消費。薪資成長若能帶動內需,將有助於日本經濟結構轉型,並提升股市活力。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表示,雖然美元兌日圓預計將在 2025 年底前下跌,但當前匯率下行速度快於預期。基於近期超預期的日本經濟數據,瑞銀已調整預測,預估美元兌日圓年底將降至 145,2026 年 3 月進一步下探 142。CIO 強調,中期仍然看好日圓,並建議投資者在匯率 152 至 153 附近逢高賣出,以鎖定收益。
日本央行若採取升息措施,理論上將對股市造成一定壓力。然而,「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近日透露,旗下公司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有意進一步增持日本五大商社——伊藤忠(ITOCHU)、丸紅(Marubeni)、三菱(Mitsubishi)、三井(Mitsui)與住友(Sumitomo)。
這些企業以穩健的資本管理策略著稱,包括增派股息與股票回購,顯示巴菲特依然看好日本經濟前景。因此,在日圓升值的環境下,選股策略變得至關重要。
四大策略跟著股神巴菲特賺日股
《遠見》整理出四大選股策略,協助投資人掌握市場機會:
1. 避開出口導向企業
日圓升值將對出口導向企業形成不利影響,過去受惠於匯率優勢的企業,如今競爭力可能遭到削弱。例如 Toyota 這類依賴出口的企業,將因日圓升值面臨獲利下滑壓力,因此投資人應適度調整布局,減少對出口股的曝險。
2. 鎖定「品質成長股」
摩根資產管理建議,投資人可聚焦具備品牌優勢和穩健財務結構的「品質成長股」,這類企業更能應對通膨與匯率波動。熱門投資主題包括自動化趨勢、網路商機及環保科技等產業,這些領域的企業擁有較長遠的成長潛力。
3. 布局內需型企業
內需型企業受日圓升值影響較小,營收主要來自日本本土市場,匯率波動對其獲利影響有限。例如零售、食品、醫療等產業,皆具備較強的防禦性,值得投資人關注。
4. 觀察市場趨勢,逢低加碼
短期內,日圓升值可能導致日股波動加劇,但從長期來看,日本股市仍具穩健動能。因此,投資人可採取「逢低加碼」策略,利用市場調整帶來的買入機會,逐步進場布局優質標的。
野村投信表示,日本股市擁有低基期、日圓回穩、經濟結構轉型等多重利多因素;加上東京交易所持續推動資本市場改革,企業獲利進入正向循環,帶動股利發放與股票回購,進一步支撐日股多頭行情。
企業改革推升日股表現
野村投信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張繼文指出,近年來日本股市表現亮眼,主要受惠於政府與東證推動的企業改革。根據市場統計,2024 年日本上市公司已宣布的股票回購計畫總額至少達 17 兆日圓,年增超過七成,且連續三年成長,顯示企業正積極響應這波改革。
東證近年來要求上市企業關注股東權益與股市評價,推動企業削減交叉持股,釋放更多資金回饋股東,並提升海外投資者持股比例,促使企業資本運用更加高效。在這波改革紅利持續發酵的情況下,長期以來估值偏低的價值股有望持續領先。
此外,隨著日本個人儲蓄帳戶 NISA(小額投資免稅制度)吸引大量熱錢進場,日股波動相對較低,在投資組合中可發揮避險作用。
綜合來看,日圓升值帶來市場短期波動,但日本股市在產業升級、資本市場改革與企業回饋股東等多重利多支撐下,長期投資價值仍然明確。投資人可依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與投資目標,透過 ETF 或分批進場策略,穩健布局日本股市,把握這波結構性機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