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技術不斷演進,台灣 IBM 公布《2025 年五大趨勢》,同時分享對企業級 AI 應用的最新觀察。「過去兩年就像是 AI 的瘋狂派對,現在已經接近了尾聲,」台灣 IBM 總經理李正屹指出,AI 發展從喧囂走向落地階段,現在企業的重點是,如何讓 AI 從概念走向實際應用和價值變現。
代理式 AI 驅動下一波轉型,新的技術債如何解決?
針對 2025 年 AI 發展,IBM 認為第一個趨勢是「代理式 AI(Agentic AI)」正在驅動下一波企業轉型,如何培養具備 AI 相關技能的人才,是當務之急。IBM 預估未來應有 10 億人口具備 AI 技能,但目前只有 22% 受訪企業對內部員工進行 AI 訓練。
第二個趨勢是企業將避免繼續高築「技術債」問題,因為許多企業在 AI 熱潮下進行了小規模的測試項目,導致出現許多孤立的 AI 應用,當需要擴展到企業層級時就會遭遇困難。
李正屹觀察,CEO 有 AI 焦慮,而台灣中高階主管通常願意配合 CEO 的 AI 轉型要求,但如缺乏中長期思維,採取追求成效立竿見影的「短線操作」,是他比較擔心的。IBM 建議,企業如要投身 AI 轉型,需同時妥善興建、維穩 IT 基礎工程。
第三個趨勢,是 AI 應用走向「因地制宜」。IBM 調查近九成(86%)企業表示營運選址受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最大,而 67% 受訪企業表示會隨著營運地點調整 AI 應用內容,IBM 認為這兩個數據在 2025 年將繼續攀升。
第四個趨勢是,企業將採用開放模式與敏捷開發,在生成式 AI 技術還無法自證足以持續創造高 ROI 之際,把有限的企業資源聚焦在產生最大效益的生成式 AI 專案。李正屹強調,AI 模型並非越大越好,開放和專用模型將更為重要,DeepSeek 的出現也證明可以用更小的模型和算力訓練出有價值的模型。
第五個趨勢是,企業將追求 AI 產品與服務創新,以及 AI 商業模式。李正屹分享去年 30% 受訪企業的 AI 應用屬於試驗性質、44% 在想辦法擴展和優化,24% 用來進行創新;但在 2025 年試驗的比例將減少至 6%、擴展和優化 AI 的企業約 46%,用 AI 進行創新的企業將增加至 44%,增加了 20%。
這符合 IBM 提出的企業級 AI 微笑曲線:企業初期會專注於透過 AI 降低成本,然後逐漸轉向利用 AI 進行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增加營收。
針對商業模式的創新,李正屹則表示應先從梳理資料出發,他舉例,特斯拉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比亞迪而是 Uber,因為後者擁有大量的資料,「我們最常告訴企業這(資料)是最大的武器。」
金融業試驗 AI 比例高,台灣的發展現況如何?
李正屹也針對金融業導入生成式 AI 分享觀察,他指出金融業嘗試 AI 試驗比率高,但還沒有出現顛覆性的殺手級應用,這是因為受到高度監管。他觀察台灣金融業目前導入生成式 AI 的目標是增加效率、降低成本,還沒有思考到怎麼對外向市場推廣相關服務、增加營收。
李正屹分享,AI 有望為金融業與客戶互動的介面帶來變革,包含在手機上提供更多的貼心服務,以及讓客服介面在無人狀況下提供有溫度的服務,他認為當中最難的是串接各項系統的資料線到應用。
不過他透露,台灣已有金融業者嘗試將生成式 AI 應用於客服,資料準備進度已達 70%,有望在明年看到新應用推出。
立即下載《2025 AI 工具應用報告》
【推薦閱讀】
◆ 金管會怎麼看金融業導入 AI Agent?專訪金管會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胡則華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IBM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