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捷傳出一起自殺事件,令人震驚與惋惜。在這個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中,情緒困擾與心理疾病正悄悄成為「沉默的流行病」。你可能也曾經歷:晚上睡不著、白天沒精神、對生活失去熱情……這些並非單純「想太多」,而是身心失衡的訊號。身為醫師,想告訴大家:低潮不是你的錯,也不是無法逆轉的事。情緒可以透過正確的方式慢慢調整,包括飲食、作息、身體的調養,都能幫助你找回穩定與力量。
情緒不穩,是生理與心理的警訊
現代醫學已證實,情緒低落、焦慮、憂鬱,並不只是「心情不好」,而是與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失衡有關。
情緒穩定五招:
- 睡好覺是第一步:深度睡眠能修復腦神經、調節情緒。
- 白天曬太陽15分鐘:自然光可促進血清素分泌。
- 固定運動30分鐘:如快走、瑜珈,有助釋放內啡肽。
- 遠離刺激性內容:減少負面新聞、社群媒體的過度使用。
- 願意求助沒關係:心理師、諮詢平台、親友的支持都是你重要的資源。
吃進對的食物,穩定內在情緒
飲食對情緒影響極大。缺乏某些營養素,不僅會影響能量代謝,也會讓情緒低落變得更難調整。
推薦補腦又補心的關鍵營養素:
- 維生素B群:協助神經傳導物質合成。常見食物:糙米、雞蛋、酪梨、豆類。
- Omega-3脂肪酸:有助減少焦慮、抑鬱症狀。來源:鮭魚、亞麻仁籽、核桃。
- 色胺酸:血清素的前驅物。來源:南瓜子、香蕉、豆腐、牛奶。
- 鎂:天然的放鬆礦物質,可幫助入眠與抗壓。來源:深綠色蔬菜、全穀類。
飲食小提醒:
- 少吃精緻糖與油炸食物,它們會促使情緒起伏更劇烈。
- 避免空腹喝咖啡或能量飲料,以免刺激神經、加重焦躁。
【中醫觀點】情緒失衡多與「肝氣鬱結」有關
中醫認為,情緒為「氣」的表現,情志不暢、壓力大時,最容易導致「肝鬱氣滯」。肝主疏泄,若肝氣鬱結,則會胸悶、易怒、悲傷、易哭、疲倦、月經失調……甚至影響脾胃,出現腹脹、便秘、食慾差。
穩情緒體質常見分類:
體質
特徵 建議方向
肝鬱型
容易悶悶不樂、嘆氣、月經不順 疏肝解鬱 心脾兩虛型 失眠健忘、心悸、食慾差
補益心脾
陰虛火旺型 煩躁易怒、口乾舌燥、睡眠淺
養陰清熱
【情緒調理茶飲推薦】
疏肝安神茶(1日量)
- 材料:玫瑰花3朵、合歡花3克、百合5克、浮小麥10克、甘草1片
- 作法:熱水沖泡或小火煮10分鐘,溫熱飲用
- 功效:舒緩緊張情緒、改善睡眠、疏肝安神
適合:情緒波動大、容易煩躁、備感壓力的人注意事項:孕婦、月經量多者,請減量或諮詢中醫師調整
【中醫穴位推薦】自己就能做的情緒自療法
內關穴(在手腕橫紋上兩寸,兩筋之間):安神、抗焦慮神門穴(手腕小指側的凹陷處):幫助入睡、鎮定心神太衝穴(腳背拇趾與二趾間):疏肝解鬱、放鬆情緒
每天按壓這些穴位2-3分鐘,有微微痠脹感最有效,也可搭配深呼吸。
【艾莉絲中醫師想說的話】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堪重負的時候。你不是孤單的,那些你努力隱忍的情緒,其實可以被好好接住。中醫一直相信「心身一體」,穩定的內在情緒,是可以透過食療、穴位、生活調養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
請相信,低潮不是結局,而是轉變的起點。如果你正在經歷難過、無力、不想說話的時刻,請給自己多一點耐心,也許喝杯花茶、做個穴位按摩、睡個好覺,就能多一點力氣迎接明天。你值得被好好照顧,最重要的是,也值得自己好好照顧自己。
女生健康大小事,我們比妳還重視
▼ 姊妹淘最新IG「中醫師聊開了|現代太醫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