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大學學測成績放榜,打開社群平台上,充斥著分享分數的文章,無形中造成不少考生心理壓力倍增,兒少團體呼籲,校方應強化對學生心理諮商,生涯輔導以及探索興趣,避免陷入升學至上的榜單迷思。
高三學生 曾敬堯:「像家庭期許、同儕的期待,或是面對成績以及升學的不確定性。」
高三學生坦言,升學主義社會觀念,同儕間競爭比較成績,長期下來造成不小心理壓力,尤其近年網路論壇興起,出現更多成績討論文章,進而加劇比較心態。
高三學生 曾敬堯:「一時很難改善這種,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教育單位如果能夠從政策角度下手,改善這個校園氛圍,其實會成為學生很大的後盾。」
高三學生 李秉勳:「就是競爭力雖然重要,但是找到自己適合的道路,比較重要,不再認為好像一定要讀,電機系或是資工系未來才一定有出路。」
兒少團體觀察,成績至上風氣,除了可能忽略學生身心健康、興趣和專長,也影響志願選擇「名校」,和有「錢」途科系,而非符合志趣,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大專院校學生休退學原因為多數為「志趣不合」,顯見高中階段的生涯輔導仍待加強,並呼籲校方和補習班終結公開高分榜單惡習。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副祕書長 張祐嘉:「長期以來,社會過度強調學業表現這件事情,會導致說,高分才是成功的這種刻板印象,會容易讓青少年會陷入,沒有好成績是不是很失敗。」
民進黨立委 林月琴:「現在說法規通過之後,人要比較多,結果有辦法補齊嗎我覺得很懷疑。」
113年《學生輔導法》修正通過,明訂得增加校園輔導人員人力,不過也有立委也憂心,輔導人員是否都備足專業知能,也建議教育與衛生主管機關,定期追蹤學校輔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