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藍弋丰專欄:吳淡如就有歷史感地「告別孫中山」吧

上報

更新於 2021年10月04日01:36 • 發布於 2021年10月03日13:16 • 藍弋丰
今天光是說出「孫中山」三個字,就已經歷史感失格。(合成照片/維基百科)
今天光是說出「孫中山」三個字,就已經歷史感失格。(合成照片/維基百科)

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碩士吳淡如,於廣播節目中稱為國一女兒開設的家教陪讀班,同學不知道「孫中山」,對此大為崩潰,後續在網路論戰中,又屢屢高舉「歷史感」。殊不知,光是說出「孫中山」三個字,就已經歷史感失格。

「孫中山」這個稱呼的源頭是孫文旅日時化名為中山樵,中山是日本姓,孫也是姓,豈可姓連著姓,只能稱呼孫文、孫逸仙,或頂多稱為「中山先生」,是孫文的黑龍會好友日本人宮崎滔天撰寫《三十三年之夢》時,因為日本人搞不清楚,把兩個姓給連用才創造出「孫中山」。

相信任何一個自認有歷史感的華人,看到日本遊戲把三國人物名字連用,成了「曹操孟德」(只有曹操,或是曹孟德,不會有曹操孟德)這種不倫不類的稱呼,一定會渾身不對勁,同理,只要一開口說「孫中山」,面對這顯然的矛盾渾然不覺,肯定是沒有歷史感。

那為什麼現在多數台灣人會叫他「孫中山」呢?蔣介石當政時「言必稱總理」,刻意要將「蔣中正」對照「孫中山」,經過兩蔣時代的黨國教育,於是這個弄錯用法的稱呼竟然成了孫文的通用稱呼。

在台灣,大部分人雖然聽過孫文化名中山樵,但不會特別想到孫中山的由來,情有可原,知識分子努力求知,是為了幫助沒有那麼多時間尋求知識的人,不是拿來炫耀、自我陶醉,或是用來攻擊他人,不過,碰到高舉歷史感的人,用歷史感要求一下,應該不為過。

不知孫中山倒是值得慶賀

文人在媒體公開說話,更應該有所本,吳淡如認為不識孫中山是因為歷史課綱「去中國化」把他給刪了,實際上,108課綱在「歷Ka-Ⅳ-1」還是講了中華民國的建立,所以吵了老半天純粹是個假議題。

其實,若學生們真的已經不知孫中山,那倒是值得慶賀的一件事,因為台灣好幾個世代的學生,受到過去義務教育孫文神話的影響,盲信「革命十次失敗最後成功」,結果造成明明愚不可及的想法,卻還一再堅持進行,不檢討修正也打死不退,在所有的領域,不知浪費了多少年輕青春,犧牲了多少本可燦爛的人生,又浪費了多少社會資源。

在此,就負起歷史感責任,好好檢視孫文的所謂十次革命。

孫文革命的起頭是在甲午戰爭後對滿清失望,1894年11月24日在夏威夷成立興中會。早在1890年,楊衢雲等人就先於香港組織輔仁文社,規模遠比興中會大,孫文到港後,雙方合併,合併後採用興中會的名字,但組織大體是輔仁文社為主,於是以楊衢雲任會長,孫文為此耿耿於懷,雙方為爭會長爭了好幾個月,最後以讓孫文當秘書長,且有起義指揮權達成共識。

孫文這就進入廣州,以「農學社」的名義招攬起義成員,找上故鄉香山縣士紳劉學詢募資,馮自由在《革命逸史》記載,這個劉學詢「夙抱帝王思想,絕不了解歐美民權學說。」孫文連這樣的人都找,可見心態有多投機,可是,執行能力卻鴉鴉烏,起義還在籌備中就事蹟洩露,害得好友陸皓東成了「共和第一烈士」,事後孫文、楊衢雲流亡海外。這就是所謂的孫文第一次起義,廣州起義。

第二次的惠州起義,是孫文之所以在中國革命界得到聲望的主因,但也是動機最可議的一次。此次起義的時代背景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孫文認為是革命大好機會,先找上香港港督,但討不到便宜,又找上法國,用擴大法國租借地的賣國條件想遊說法國支持,法國也不理不睬,這時,發生了廈門事件,讓孫文眼睛一亮。

日本在山縣有朋內閣與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計畫下,想趁八國聯軍的機會佔領福建廣東,1900年8月24日,自行燒燬廈門日本東本願寺布教所,計畫以此為藉口出兵佔領廈門與福建省全境。不過英、美、法、俄早就有所提防,派艦到廈門警告日方,日本只好停止計畫。

孫文原本是因為甲午戰爭滿清敗給日本喪權辱國而要發起革命,如今看到日本明目彰膽的計畫侵略中國,竟然大喜過望,認為是天賜良機,連忙化名吳仲,渡海來台,與兒玉源太郎訂立密約,以出賣廈門給日本為條件,換取日本支持他的革命。

不料廈門事件造成山縣有朋內閣於9月26日總辭,新閣揆伊藤博文反對盲目軍事擴張,禁止台灣總督協助孫文,嚴令驅逐孫文離開台灣。不巧,在惠州準備起義事宜的鄭士良,為了防止軍機走漏而封山,反而引起懷疑,遭官府包圍,只好於10月6日先發制人,一開始還頗為順利,聚集當地土匪一度高達兩萬人,孫文派人告知日本不會資助,只好鳥獸散,為孫文傳遞消息的日本人山田良政還因此身亡,成了「為中國革命而死的日本第一人」。

經過兩蔣時代黨國教育刻意將「蔣中正」(中)對照「孫中山」,這個弄錯用法的稱呼竟然成了孫文的通用稱呼。(維基百科)

誰是孫文總理

這只是孫文的漢奸路線的開始,1901年日本黑龍會成立,宗旨就是要謀奪黑龍江流域,明白寫在會名上,孫文卻毫不介意與黑龍會合作,至1905年,就是在黑龍會的牽線下,日本各革命團體合組「中國同盟會」,以孫文為總理。

然而,日本政府卻與滿清修復關係,同盟會成立的同年12月,日本開始嚴控留日學生,秋瑾和宋教仁主張全體同學罷學回國,但是孫文可回不了國,於是手下汪精衛和胡漢民主張「忍辱負重」留在日本,雙方激烈爭執;另一方面,孫文身為廣東人,主張華南起義,與黃興、宋教仁等人主張華中起義意見相左。同盟會一開始就分崩離析。

1907年,日本決定給孫文一筆錢要他離開日本,孫文立即同意,拿了這筆錢到了越南,開始新一波革命。4月廣東黃崗起義,6月惠州七女湖起義,本是同一場起義要互相呼應,卻執行成時間錯開,9月趁欽州發生抗捐運動,再試圖結合抗爭群眾發動欽洲防城起義,都很快就失敗。分別為第三、四、五次起義。

以越南為基地的系列起義,最具代表性的可說是鎮南關起義。鎮南關曾是越南通往廣西重要關隘,清法戰爭時修建砲台,戰後不受重視,到1907年已經荒廢,一百多個亡命之徒,從背後爬上鎮南關砲台,上頭根本沒有清兵,就這樣佔領,孫文大喜過望稱:「余自乙未廣州起義失敗以來,歷十有四年,至是始得履故國之土地,與革命將士宣力行陣間。」

由於鎮南關早已荒廢,孫文佔領砲台也沒人曉得,三天後,洋人管理的龍州海關發現鎮南關上插著青天白日旗,通報北京軍機處,軍機處轉告巡撫張鳴歧,這才派遣陸榮廷──後來成為桂系軍閥──來平亂,陸榮廷竟然寫了一封價目表,表示可被收買,孫文討價還價間,陸榮廷的上司龍濟光率領整個混成協趕到,孫文很乾脆的往越南的方向溜走了。

事後巡撫張鳴歧和龍濟光、陸榮廷等人,向朝廷邀功,謊稱亂黨數千餘人「大舉來犯」,「血戰七晝夜」「斃敵無算」才奪回了砲台。孫文這邊則大書革命軍用砲台上的「巨砲」轟擊清軍,孫文還親手開砲──實際上砲根本不能用──迫使清軍「請降」,革命軍竟然「不准」,一樣「血戰七晝夜」,兩方各自加油添醋下,故事竟然還對得起來。

事後當時殖民越南的法國將孫文驅逐出境,由黃興繼續領導1908年3月從越南攻擊欽洲的欽廉上思之役,以及原本要同時發動呼應,卻又延誤而拖到4月的,中越邊界上的雲南河口起義。河口起義中,清軍巡防營因為欠餉輕易接受收買,但隨著革命經費告罄,清軍又將他們收買回去,革命軍大敗逃到越南,遭法軍繳械,驅逐到新加坡。至此越南系列起義以徹底失敗告終。自鎮南關起分別為第六、七、八次起義。

1908年同盟會會員倪映典加入廣州新軍,並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孫文將起義的目標轉回廣州,休養生息到1910年,在擔任咨議員的陳炯明掩護下,新軍失業軍官趙聲和倪映典籌備組織新軍士兵起義,豈料又是籌備中就走漏風聲,起義前幾天新軍還與警察發生衝突,導致廣州將軍孚琦下令封鎖廣州,倪映典倉促發動起義,慘遭用計捕獲。是為第九次起義,庚戌新軍起義。

孫文累積九次失敗經歷之後的集大成,是以黃興、趙聲再一次組織新軍於廣州起義,這就是1911年的黃花崗之役,整場起義的執行面只能以悲劇來形容,最初孫文洋洋灑灑的誇口要兵分十路,黃興改為只分四路,其中姚雨平一路沒有槍械無法出發,趙聲與胡漢民兩路遲了會合,抵達時黃興已經敗逃,只好不戰而走,整個晚上只有黃興的120人在戰鬥。

黃興一馬當先擊潰督署衛隊,才發現總督早就轉移陣地,放火後從東門殺出,一頭撞上趕來平亂的清兵,黃興右手中彈,二指日後截肢,此時,黃興不顧人員已經很少,竟然決定再兵分三路,黃興自己率領十人試圖接應巡防營,真碰上巡防營時,黃興卻和對方自相混戰,黃興於是只能躲到民宅中,變裝溜走了。

1907年冬,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越南河內合影。(維基百科)

孫文不知道自己會被吹捧為「國父」

孫文的清末革命,其華南起義路線,以第十次,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慘敗為最終結局。

事後孫文的革命組織陷入愁雲慘霧,瀕臨瓦解,趙聲憂憤成疾去世,汪精衛決定去當自殺炸彈客一死了之,臨行前致信孫文,留下證言:「蓋此時團體潰裂已甚,維持之法,非口實所可彌縫,要在吾輩努力為事實之進行,則灰心者復歸於熱,懷疑者復歸於信。」不過,他卻連當炸彈客都失敗,炸彈挖埋到一半就遭發覺而被捕。

同於1911年發生的武昌起義,相關的革命組織是共進會、文學社,其中,共進會正是孫文在日本鬧得同盟會大分裂後,1907年分裂出來的組織。文學社最初的根源為劉靜庵成立的日知會,1906年萍瀏醴起義爆發,孫文想借日知會的力量響應,事泄導致日知會遭張之洞破獲,是為「丙午日知會謀反案」,劉靜庵在辛亥革命前夕,於獄中受折磨致死。日知會的成員後來化整為零,經多次改組改名,成為文學社。

原本共進會與文學社計畫於中秋節起義,不料共進會新軍成員酒後鬧事,導致中秋戒嚴,起義計畫告吹,汪精衛要去當自殺炸彈客路上途經漢口,留下一部分炸藥,1911年10月9日晚上,共進會成員孫武想用來做些炸彈,不小心引爆,俄國租界警方聞聲前來剿獲文件。文學社聽到消息決定緊急起義,但是沒來得及動員,總部先被破獲,至此共進會與文學社的起義計畫全盤皆墨。

10月10日白天,滿清公開處斬三名革命幹部,由於名冊已被破獲,所有列名革命黨名冊上的士兵人人自危,擔心遭照著名冊一網打盡,迫不得已下,熊秉坤等基層人員自行約好晚上發難。

孫文不知道後來蔣介石會吹捧他為「國父」,本人在《建國方略》之一《孫文學說》第八章 有志竟成,留下誠實的紀錄:「按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乃此小部分以機關破壞而自危,決冒險以圖功,成敗在所不計,初不意一擊於中也……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漢之一著,而在各省之響應也。」

孫文為後世留下歷史證言,告訴大家武昌起義其實與所有的革命組織的計畫都無關,是基層死裡求生,不小心意外成功,而武昌起義本身也不可能推翻滿清,重要的是,各省立憲派早已積累對滿清的不滿,趁機紛紛唆使各省宣布獨立,所謂各省響應,以及,孫文不願承認的,後續袁世凱的居中操作。

孫文在清末十次革命,民國後還有二次革命與護法兩次革命,畢生所有革命,全數失敗,沒有任何成功。相反的,武昌起義雖是意外,卻一次就成功,孫文死後蔣介石的北伐,也是一次就成功。

空言不切實際、沒有執行能力,當然只會失敗,而聚集天時地利人和,看似再不可能,也一次就會成功。

孫文崇拜對台灣好幾個世代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在政治或社會運動上,老是尊崇孫文類型的滿口理想不切實際人物,結果就是一再的失望;在創新創業時,不是盡可能去集結成功的條件,純粹一直重複失敗,做到身心俱疲甚至家破人亡,以為「革命十一次」就會成功,殊不知真實的歷史上,並沒有那所謂第十一次。

如今要是真的學生們都不知「孫中山」,那只能說是天大的德政,就讓我們人人皆知「孫中山」的這一代人,好好的以歷史感,向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所有「孫中山」告別吧!

※作者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轉行出版、產業分析、業餘歷史研究,著有《橡皮推翻了滿清》、《明騎西行記》等書,譯作有《紙牌屋》等。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游正全
    寫的非常之好,我是忠實粉絲! 歷史的面貌要清晰可見, 不可被黨國隻手遮天, 孫文不過一介理想主義者, 中共雖無良,稱孫文為革命先行者, 算是給他保留一些臉面,餘無可譽。
    2021年10月04日22:2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