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聖誕節的「暗黑史」──顛覆想像的「芬蘭版聖誕老人」Joulupukki

換日線

發布於 2017年12月26日08:31 • 賴姿蓉/讀者投書

在這被商業、大眾媒體綁架資訊的時代,我們對世界現狀、歷史文化的認知,其實常常來自世界上「主流」國家、企業或媒體給予的片面資訊。

比如說,在聖誕節的這天,我們可知道,聖誕節的代表人物「聖誕老公公」,如今在全球無數人眼中,那和藹可親的「具體形象」,其實是源自 1930 年代的可口可樂聖誕節廣告插圖? 

而在我們所知道的聖誕老人故鄉──芬蘭,「聖誕老人」的歷史形象與故事,其實和如今全球廣為流傳的版本,非常不一樣。

以下,就為大家一一介紹:

「歐陸版」(新)的聖誕老人:

在歐洲,如今人們多認為這位身穿紅袍的「聖誕老公公」,住在芬蘭的 Lapland,而他的秘密工廠在 Korvatunturi。若要拜訪他的話,則可以去「聖誕老公公村」Rovaniemi 與他會面。
   
在芬蘭這個被森林覆蓋 70% 以上國土的國家(歐洲第一),每到 12 月,就會看到小朋友或者爸爸們,在林中尋找他們理想中的聖誕樹,然後全家出動,拖著他們相中的樹回家準備過節,等待聖誕老人會在平安夜時駕著馴鹿拉的雪橇到訪。

不過在芬蘭,聖誕老公公不是從煙囪上滑下來的、也不會飛,而是禮貌地從正門敲門進來,問道:「這裡有表現很好的孩子嗎?」( Onko täällä kilttejä lapsia? ) 

而他們的聖誕兒歌,唱著:「無論你做了好事還是壞事,聖誕老人都知道,所以要善良,多做好事。」也許因為這樣,我所認識的芬蘭人,總是誠實又善良。
    
「暗黑版」(舊)的聖誕老人:

但其實,這個長相福泰、白鬍子,帶給孩童們歡樂的聖誕老人,有著「黑暗的過去」──在古老的歐洲傳說中,他一點都不如我們如今想像的那麼「和藹可親」、「散播歡笑散播愛」。

在芬蘭,聖誕老人的名字叫 Joulupukki ,意思是「尤爾山羊」(Yule Goat),來源是在北歐諸國被西方(基督教文化)影響前,當地每到 12 月中旬的時候,以「尤爾節」(Yule feast)來慶賀、感謝過去一年的豐收。

而 Joulupukki 作為此年終豐收的象徵,日後則在歐洲不同國家,在不同宗教、歷史的交錯影響下,有了完全不同的詮釋──如在盎格魯.薩克遜人(英國主要民族)和部分歐陸國家中變成「聖誕老爹」(Father Christmas);在荷蘭和法國東北部等地,則另有 12 月 5 日的傳統「聖誕節」──聖尼可拉斯節(Sinterklaas of Sint-Nicolaas)

至於在芬蘭本地,「聖誕老人」挨家挨戶「送禮物」的傳統,其實是混合了「尤爾節」中,Joulupukki 和 Nuuttipukki 兩個「傳說」──並且再從芬蘭,影響到包括「可口可樂版」在內的聖誕老人故事。

而"Nuuttipukki",這個所謂「聖誕老人的黑歷史」傳說,其實既不「聖誕」也不「老人」──意指挨家挨戶「討禮物」的邪惡靈魂。

他頂著羊角,披著動物皮,戴著樹皮面具;他既不微笑祝福孩子,也不給他們帶任何禮物──甚至會帶著棍棒,鞭打那些調皮的孩子。他期望享用芬蘭家庭中的美食和酒宴,甚至會煮小孩來吃……。

而這樣的傳說,也被編劇寫入了芬蘭電影《Rare Exports》中──我在芬蘭學校的電影之夜,欣賞過這部芬蘭版的「暗黑聖誕老人」故事,片中的聖誕精靈甚至是個眼神凌厲的怪老頭,潛入住戶人家,幫忙「聖誕老人」獵捕兒童……完全顛覆了我對聖誕老公公的夢幻想像,有如當頭棒喝。

電影片尾也再度影射著美國的強勢文化,以可樂廣告塑造聖誕老人形象,將「聖誕惡靈」重新包裝、重新輸出,十分諷刺。 

從「黑暗」到「陽光」──混合多文化的今日芬蘭聖誕節

不過,雖然各國近年不無對「美國強勢文化」、聖誕節「消費文化」的反思,但畢竟還是「小朋友們開心最重要」。在芬蘭,Nuuttipukki也早已「轉性」成現代和藹的 Joulupukki,成了一個仁慈的人物──不再是「要求禮物」,而是「發送禮物」給孩子們。

友誼家庭中的 3 歲小底迪,天真地拿著玩具城的 DM,選著他喜愛的聖誕禮物,嘴中念著:「我非常乖,今年聖誕老公公會來,送我想要的禮物。」正如在今日許多國家一樣──親切和藹形象的「聖誕老人」Joulupukki,已成功被扭轉於芬蘭小孩的心中。

不過,尤爾山羊在北歐國家仍然很常見,在芬蘭的一些地區,仍能看到假期期間,由柳條製成的大型雕像山羊豎立在鎮上。

基本上,在今日芬蘭的聖誕節,仍是個歡樂、團聚的節慶,甚至當地在國慶日(獨立日)前後,就會有 pre-christmas 活動,各家庭們會製作大量的薑餅(gingerbread cookies/ piparkakut)──這是他們聖誕節不能少的元素;以及「聖誕之心」(Christmas star/ Joulutortut),一種棗泥(也可以用黑莓果醬)派餅撒上糖霜;飲料則會搭配聖誕熱飲(mulled wine/ glögi)。

在芬蘭的期間,讓我意外的是,他們常常把「米」當作甜食的材料,像是常見的經典米餡餅(karjalapiirakka)或是米優格糊(porridge)。因此,在聖誕市集也可以看到甜米粥(由生米和牛奶一起燉煮)或者經典的甜點「米布丁」(rice pudding/ Riisipuuro)──這份經典甜點是用冷米飯當底,佐以鮮奶油與杏仁碎片,上桌前淋上熱櫻桃醬或莓果醬。

在平安夜吃時,以碗公承裝,並加上整顆杏仁──誰吃到杏仁,就代表會有好運。

備註:圖片為插畫家 Lauri Ahonen 根據芬蘭傳說,為芬蘭電影《Rare Exports》繪製的「聖誕精靈」"Nuuttipukki"插圖。

執行編輯:鄧紹妤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賴姿蓉 提供

《關聯閱讀》
10個可能會讓你「滿頭問號」的英國聖誕節傳統
荷蘭人的聖誕與跨年──玻璃房裡「比善心」
【特別企劃】芬蘭何以成為今日芬蘭──北歐小國的百年大事紀(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張毓誠
    就是外國的虎姑婆嘛!
    2017年12月26日12:10
顯示全部